分享

中医内伤发热(血虚,气虚,阳虚)辩证依据,分析,方药,应用

 梅雪舟 2020-06-08
血虚发热 · 辨证依据

1.主症:发热,多为低热

2.兼症:面白少华,唇甲色淡,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多梦健忘,或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

3.舌象:舌淡,苔白

4.脉象:脉细或细弱

血虚发热 · 辨证分析

血虚,阴不制阳——发热,但热势多低;

血虚失荣——面白少华,唇甲色淡,头晕眼花,身倦乏力;

血虚,心脾失养——心悸不宁,多梦健忘;

血虚,冲任不充——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

血虚发热 · 治法方药

治法:益气补血

方药:归脾汤

黄芪、党参、白术、云苓、甘草——益气健脾

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

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

木香——理气化滞

血虚发热 · 临床应用

常加熟地、枸杞、阿胶——加强滋阴补血

发热甚者——加银柴胡、地骨皮、鳖甲:清退虚热

心悸多梦健忘——加柏子仁、夜交藤:安心神

冲任不足——合四物汤:补血调经

腹胀纳呆——去龙眼肉,加鸡内金、山楂、谷芽:消食导滞

活动性出血——加三七粉、仙鹤草、茜草:止血

气虚发热 · 辨证依据

1.主症: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

2.兼症:精神倦怠,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胸脘痞闷,纳差,便溏,自汗、易感冒

3.舌象:舌淡、苔薄白或白腻

4.脉象:脉弱

气虚发热 · 辨证分析

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发热;

劳则气耗——劳累后发作或加剧;

气虚下陷——精神倦怠,头晕乏力,气短懒言;

中气不足,脾失健运——胸脘痞闷,纳差,便溏;

气虚,卫外不固——自汗、易感冒

气虚——舌淡、苔薄白,脉弱;

若脾虚湿盛——苔白腻。

气虚发热 · 治法方药

治法:健脾益气,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

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补中气之不足

当归——养血活血

陈皮——理气和胃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透泄邪热

气虚发热 · 临床运用

自汗恶风明显——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也可用玉屏风散

营卫不和出现时冷、时热、汗出恶风——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胸闷、脘痞、苔白腻——加苍术、厚朴、、藿香茯苓:健脾燥湿

气虚夹瘀血——加桃仁、红花、川芎、丹参:活血化瘀

气虚兼外感后余热未清——加防风、荆芥、连翘:疏风解热

气虚兼气郁,情绪抑郁——合逍遥散

气虚兼血虚——合归脾汤:气血双补

阳虚发热 · 辨证依据

1.主症: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

2.兼症: 面色恍白,头晕嗜卧,腰膝痠痛。或面色浮红,气短,呼吸气促,倦怠懒言,头晕心悸,大便稀薄

3.舌象:舌淡胖或有齿印,苔白润,或苔黑而润

4.脉象:脉沉细无力,或浮大无力

阳虚发热 · 辨证分析

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浮阳格拒于外,真寒假热——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发热而欲近衣;

阳虚内寒——形寒怯冷,四肢不温;

肾阳虚衰,失于温煦——面色恍白,头晕嗜卧,腰膝痠痛;

心肾阳虚,真寒于下,戴阳于上——面色浮红,气短,呼吸气促,倦怠懒言,头晕心悸

舌象,脉象——肾阳虚,或虚阳外浮,或肾色外露之证。

阳虚发热 · 治法方药

治法:温阳补肾,引火归原

方药:金匮肾气丸

附子、肉桂——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熟地、山黄肉、山药、茯苓——健脾滋养肝肾

丹皮、泽泻——清泻肝肾、补中有泻

阳虚发热 · 临床运用

短气懒言——加人参:补益元气

便溏、腹泻——加白术、炮干姜:温运中焦

五更泄泻——合四神丸(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

心肾阳虚,戴阳证——合用参附汤、四逆汤:回阳救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