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逛超市与买东西,兼谈学习目标与内容选择、活动设计的匹配问题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08

逛超市与买东西,似乎是同一件事,其实不然。

“喂,某某,辛苦一趟,去超市帮忙买个啥来!”某某听了后,他一定是去“买东西”的——到了超市,直奔要买的商品,找到,付钱,回去。

“某某,我们去超市逛逛吧!”两个人一边聊着天一边进了超市,食品区转转——

“嗯,这个应该好吃,要不买点?”“算了,含糖高,吃了容易胖。”

又转到了蔬菜区——

“你看,这山药不错,要不买点回去做山药泥?”

“家里的还没吃完呢!”

再转到……

一个小时过去了,要么仍然两手空空,要么购物车里已经堆得高高的——至于哪些东西回家用得上,难说!

你瞧,买东西与逛超市不一样吧。一个是目标明确,直奔主题,以解决具体需要为诉求;一个是漫无目的,随性而为,消遣时间而已——偶尔也会有所收获,但仅仅是偶尔。如果以单位时间内购买到生活需要的物品为标准来衡量,显然逛超市就是浪费时间——当然,逛超市自然有逛超市的快乐,这是买东西无法替代的。

如果,我们用逛超市和买东西来比喻课堂教学呢?情况就不一样了。教师怀着逛超市的心态进行课堂教学,或者无意识地把课堂教学变成了逛超市的样子,学习目标的实现就要打问号了。

还别说,经常会有这样的课堂教学。逛超市的课堂教学形态有这样几种——

1、临时起意型。教学《桂林山水》,明明是要学习抓特点将内容写清楚写具体,可在读到“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时,竟然领着学生聊起了谁去过大海边,谁游览过西湖,聊起了亲眼所见的大海和西湖的样子,还不忘引用一下“欲把西湖比西子”这样的诗句。教师聊得兴起,学生也跟得轻松快乐,可是听到了下课铃声,教师就一脸茫然了。这就像逛超市,看见了某一类有意思的商品,流连忘返,看个够,品个够,也不忘买一两件,回到家,发现都是既用不上也摆不了的。

2、沿途观光型。教学《美丽的大兴安岭》,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朗读,一句话一句话地品想象味,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解释说明……春天花十分钟,夏天花十分钟,秋天、冬天也各花十分钟,还美其名曰“慢慢走,欣赏啊”。这是不是像极了逛了一圈超市,买了一车不管有没有用的东西呢?

3、灵光乍现型。有的教师课正上的好好的,学生也学得投入,学得明白,突然老师眼睛一亮,有了个新主意:这个字上次有两三个学生写错了,停下来说说吧。还有的正讨论着一个具体问题呢,老师突然冒出一个新主意:补充点材料吧。例如,有老师教学《曹冲称象》,大家正在梳理曹冲称象的过程呢,老师突然想到,要理解曹冲的办法,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一说为什么说石头有多重象就有多重,该是一举多得的做法吧。然后,一个学生大概说清楚了称象的过程,文中表示顺序的“再”“然后”等词还没有点到,就匆匆忙忙练习用“因为……所以……”说话了。逛过超市的人可能会联想到,逛的过程中,这种灵光乍现的经历是经常会碰上的,有时还会因此忘了应该要买的东西。

教师在课堂上出现这些“逛超市”的状况,大抵与心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关。具体情况有两种。一种是教学设计时写了“学习目标”,但是写下来的都是从教师用书或别人的现成教案上搬来的,自己并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要制订这几个学习目标,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也就不清楚选择哪些内容才是与学习目标匹配的;一种是学习目标是自己制订的,但是这些学习目标并不是从文本特性、学生需求等方面认真考量得来的,教学过程设计又是草草了事,到了课堂上,发现很难找到与目标匹配的学习内容,也就随意发挥了。

也有老师可能会有另一个担心,课堂教学一定要像买东西一样直奔目标而去,会不会使课堂显得枯燥无聊?这个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买东西还可以沿途看看风景,而且去超市的方式也可以有多种选择,甚至不排除在很快选好要买的商品的同时,顺带捎上也用的上的其它商品。学习目标定位科学准确,达成目标的途径、方法、策略会有多种选择,适合的、优化的,就是最好的选择。

谢谢您的阅读和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