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单元整体教学是怎么回事II有思考有例子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08

单元整体教学是怎么回事

关于单元整体教学,好像提的人很多,实践的人总是很少。

按部就班,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推进教学进度。这不是单元整体教学。

告诉学生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这个单元要学习什么,然后从课文阅读到作文,一步步教完了,学完了。这也不是单元整体教学。

每学习一个文本,都会照应单元重点学习目标。这还不是单元整体教学。

甚至,我认为,一个单元三篇或四篇课文,按照顺序,按照课文类别(精读和略读),将重点学习目标有层次地融进课文学习当中,这仍然算不上单元整体教学。

那么,那么,咋才算单元整体教学呢?

我认为,教学一个单元,教师至少要经历三个维度的研究和理解,并据此设计和展开教学活动,才能算得上单元整体教学。

第一个维度:编者意图的“充分理解”。理解编者意图,有一个捷径,那就是研读“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说明。不过,单元说明总会有很多你想弄明白的东西,它偏偏语焉不详。比如,部编版三上第八单元四篇文本(《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为什么要按照教材中顺序编排。所以,这里的“充分理解”,需要教师自己再进行研读——带着自己的经验、教学理解等——也因此,不同的教师,会有程度和方向都有所不同的解读。

第二个维度:学生状态的调研和预判,即学情的充分理解。教材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的凭借和服务,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指令和压迫。我一直以为,如果目标的定位是科学适切的,用什么来教,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只要教师选择的文本有利于具体学习目标的落实。当然,现在谈的是教材中既有的单元。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研读文本,判断学生的兴趣、疑问、感悟等等,会在哪些地方、有怎样程度的呈现;对应学习目标,又会与文本有怎样的碰撞、对话;从第一篇课文到第二篇、第三篇,学生在具体学习方法、能力等方面,会有怎样循序渐进的发展……不同班级的学生,这些往往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我常常强调“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室课程”的原因之一。

第三个维度:教师的个性化理解和创造。教师在进行充分的单元整体解读的基础上,综合编者意图和学情预判,对单元教学会从整体上有极富创造性的内容选择和活动设计。无论哪门学科的教学,虽然都有统一的学科课程标准,但一定都不是为了将学生塑造成“标准化”的统一样态而存在的。让每个学生拥有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教育的终极追求。语文教育更应如此。语文教材进入统编时代,绝不是为了将全国亿万莘莘学子都“统编”成一个脑袋。但是,如果全国的语文教师都按照一样的“编者意图”、都用统一的思路进行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出现所有学子都用一个脑袋思考的恐怖后果。为了保证学子们因为语文教育而“和而不同”“各美其美”,教师在单元教学实践中的创造性就显得尤其重要。至少,这样一来,每个教师就会真正拥有属于自己和学生的教室课程生活,一千间教室,就有了一千种风景。

这三个维度,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对立的。前两个维度,是后一个维度的基础,三个维度的融合,就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单元整体教学——

学习目标是整体的,学习内容是整体的,学习活动是整体的。整体的,必是系统的;系统之下,强调的是内在的联系,是逻辑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造,是真正意义上的“用课文教语文”,是“为儿童全生活着想”,是让语文教育——母语教育真正在学生的身上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我想举两个例子,说明我所期望的单元整体教学的样子。

第一个例子——

某版本六年级有一个单元,编排了三篇课文,分别是乔叶的《母亲的纯净水》、阿真的《我看见了大海》、乔叶的《零点降生的女孩》(教材中第三篇没有注明作者,属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重点学习目标,一是理清文章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二是能有理有据地对故事中人物做出评价;三是从文章中习得表现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运用于“关爱”主题的习作。

选编的三篇课文,主题十分明确和集中,分别写了母亲、继父、母亲如何用爱帮助女儿战胜困难,明白道理,收获美好人生的故事。甚至,不仅从主题上,也可以说从故事内容上比较,这三篇文章,讲的几乎是一个版本的故事。如果,按照教材编排顺序,一篇一篇地学习,一定是一件让学生越来越觉得无聊的事情。

经过深入研读三个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对学习目标的理解,我对整个单元的教学做了如下的整体规划。

板块一:学生通读单元文本,自主学习字词,了解故事内容。

板块二:课堂细读分享《母亲的纯净水》第一自然段,发现第一自然段中隐含的、对故事发展有暗示和铺垫作用的信息,体会作者表达的匠心。

板块三:对比阅读《母亲的纯净水》和《零点降生的女孩》,在交流对比后的发现和想法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角度,撰写一篇对比评析的小文。

注:学生很快发现了两个故事的相似之处,如表达的主题、故事的人物设置、两个故事中女儿和母亲发生的事情、故事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当然,还有老师告诉他们的——作者是同一个人。课堂上,学生写下了题目各不相同的评析小文,如《一样的母亲,一样的女儿》《故事克隆?》《乔叶,你真无聊》《双面母女》《不同的母亲》等等。这些小文,是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既有内容和主题方面的思考,又有语言形式、结构思路方面的分析。

板块四:带着问题自主研读《我看见了大海》:“大海”到底指什么?有怎样的含义?要求答案有理有据。

板块五:三篇文章整合思考,如果说,三个故事中的女儿后来都“看见了大海”,《母亲的纯净水》《零点降生的女孩》中的女儿看见的“大海”分别是什么?

板块六:主题故事写作。首先思考交流:你有没有过像三个故事中的女儿一样看见过“大海”,你看见的“大海”指什么?是谁帮助你看见的?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引导构思:题目?表达视角——人称?结构与细节?渗透读者意识。再进行自主写作。

注:写作,即课标说的习作,应该是一个真实表达、富有创意的过程,所以,读写结合或者以读促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表达方法模仿迁移的过程,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提升自我表达的创造性实践。如果仅仅停留在模仿迁移,不仅学生无法真实表达,此时主题写作,与以往同题材习作也就没有多大区别了。

从上面六个板块可以看出,整个单元无论在目标定位还是内容选择上,都通过整合性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整体,相互关联,逻辑清晰。这样的单元整体教学,学生既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会提前给到学生周学习计划),又像是在探秘,不断发现和体验学习的挑战和乐趣。 

第二个例子——

部编版三下第一单元,主题大概可以叫做“可爱的生灵”,编排有古诗三首、郑振铎的《燕子》(改写)、叶圣陶的《荷花》(改写)、汪曾祺的《昆虫备忘录》(改写)。这是一组很有情趣的诗文,其情其趣不仅来自于诗文中所描写的对象(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也来自于诗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想象一下,这组诗文,一课一课地学习下去,即使学习下一篇时回顾、联系一下上一篇,其情其趣大概会减损五六分吧,语文学习目标的落实,也会有所减损。

这个单元,如何进行整体进行呢?内容主题是个抓手,让单元学习融入真实的学生生活情境中,为学生特设学习的“境遇”,应该是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意义的最适切的选择。我个人觉得,这样一个单元的学习,不必拘泥于教材文本的编排顺序,也不必拘泥于教材中课文的分类(精读与略读),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时,总是不缺失生活背景、经验以及创造的参与。读诗文时,感受文字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记录和描写,激发起对大自然中各种可爱生灵的欣赏探索的欲望,去发现美,发现情趣;这样,为动植物制作标签的学习任务,就变成了一件富有情趣的、美好的事情;再进一步,做做自然笔记,甚至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自然笔记,就值得期待了。这是基于内容主题所引起的兴趣倾向、积极情感的整体性教学考量。

单元整体教学的规划,可以设计这样几个主要板块:

板块一:找春天,赏春景。这是为学习特设境遇,但又不仅仅是将学习内容和目标与生活建立起联系。在这个板块,教师最好能将三首古诗中的《绝句》和《惠崇春江晚景》“有预谋”地藏在活动中。地域不同,现实生活场景可能很难对应,不妨突破教材三首古诗的限制,先在眼前的春景中吟诵能对应的古诗词,再借助视频,欣赏更多的春景,就很自然地引出教材中的古诗了(日积月累中的《忆江南》也同时学习)。这样,诗中的景物,诗中的画面,也就有了更丰富的想象的基础。

板块二:阅读《燕子》,对比阅读《翠鸟》,再对比阅读《昆虫备忘录》。先细读欣赏《燕子》(沟通生活,联系学生的观察和经验),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和画面感;再对比《翠鸟》,发现写法上的异同点,进一步感受文字的画面感、生动性带来的情趣(表达效果;对比阅读《昆虫备忘录》时,重点理解为什么汪曾祺对每一种昆虫的记录都那么“简单”,初步了解“备忘录”是怎么回事,为做记录卡或自然笔记做准备。

板块三:阅读欣赏《荷花》,并用叶圣陶欣赏荷花的方式欣赏一种当下正在盛开的、学生常见的花儿。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学习活动设计。先让学生在周末拍一张与某种正在盛开的大片鲜花的合影,带到教室或者提前发给老师备用。细读欣赏过《荷花》,尤其是“设身处地”地体会了叶圣陶欣赏荷花时的心情后,再欣赏学生自己与鲜花的合影,交流经历和心情,然后“仿写”。(我曾经这么实践过,效果的确令人欣喜。)

板块四:学习制作记录卡和自然笔记。这一学习任务,一定要照应前面三个板块的学习内容和经历,并与春游(游学)融为一体,当然,也与口语交际自自然然地整合了。

总体来看,这四个板块,最紧密的联系纽带,就是生活,学生真实的生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的观察、发现、阅读、体验和创造。

有了这样几个重点的学习板块,单元重点学习目标的落实,就水到渠成了。

用课文教语文的理念,也实实在在得到了体现。

我希望每个语文教师能够拥有自己的教室课程,因此,这上面的两个例子,也不过是例子而已,只是说明可以怎么做,而非一定要如何做。创意、创造,永远是语文教学保鲜和焕发生命气息的金钥匙。

感谢阅读   感谢支持原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