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玉贵:一节100分的课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08

李玉贵:一节100分的课

2019年2月23日上午,李玉贵老师在亦小的一间教室里上了一节课,课题是《大自然的隐藏画》。这是一节名符其实的100分的课——说是100分的课,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这节课李玉贵老师整整上了100分钟;第二个意思是参与听课和培训的老师都觉得有了100分的收获;第三个意思是,如果让我给李老师的这节课打分,我会打100分。

100分——慢,但不漫长

真的,这节课李老师整整上了100分钟,而且,还是在一位小朋友询问“什么时候下课”的情况下,才很不情愿地下课的。

很多听过李老师上课的内陆教师常常会质疑:为什么李老师40分钟时间总上不完一节完整的课呢?用李老师自己的说法解释,那就是学情使然——她说在台湾,在她自己的教室里,她的课是很快的。听了李老师一天的讲座,再在课堂情境中以一位学习者的身份浸润在李老师这节100分时长的课中,我以为,李老师的话不仅是对的,而且是深刻的。

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定位学习目标的时候,往往都聚焦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上,隐含在学习活动和过程中的、对学生持续而活跃的学习力培养和发展极其重要的习惯、规则、信念、交往等等,常常是不被关注的,或者以“隐性目标”一词将其“隐形”了。所以,我们会看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节课因为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配合,过程行云流水,活动热热闹闹,似乎每个学生都受益匪浅,可实际上真正有所收获的,仅仅是几个“尖子生”而已。那么,我们是否要回到原点来追问:几十个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的学生之间的关系真的是“同学”吗?

李老师有一个十分具有洞见的观点:课堂教学要让同学成为“同学”。正是为了让同学成为“同学”,李老师这节课才上了整整100分钟——当然,这100分钟不可能让学生学会在以后的课堂上都真正成为“同学”,但至少李老师在这节课上一直引导学生如何在课堂交往中成为“同学”,同时也给参与学习的老师们做出了具体的示范,让老师们明白,如果课堂教学中能够将让同学成为“同学”作为重要的目标诉求,学生们便能在课堂上真正“同”学。

这100分钟里,李老师有很多时间的确不是直接用于语文文本的学习上,具体用在哪儿呢?她教学生,当老师在说话时,眼神和注意力要跟随着老师;当同学在发言时,眼睛要看着发言的同学;自己发言时,跟谁说,说给谁听,眼睛就要看着谁;讨论时,谁先说,怎么说,怎么听,怎么回应……她还把时间用在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至少一次发言或展示的机会。她教给学生规则和方法的时候,一句一句地、清晰明白地告诉学生,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直到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明白了,才会进行具体的学习活动。例如,这节课中,李老师用了四分多钟时间让七个小组的每一个学生确认自己的“位置”(因为教室里不仅有60多位教师,而且每个学生身边都有至少一名进行课堂观察的教师,所以小组座位的摆放方向不一致),目的是为后面的一对一和小组合作学习做好铺垫。通常,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也会有类似的角色分工,大多半分钟就“搞定”了——说完了或用PPT出示了。但是,学生是不是都明白了自己的角色,教师是没有真正关心的。李老师用了四分多钟,换来的是学生真实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中拥有真实角色体验的、共同承担、智慧共享的学习体验,是让一起在课堂上学习的学生真正成为“同学”,是让后续的学习有效果;而半分钟就“搞定”的,换来的往往是虚假的合作学习,换来的是盲目的学习。

我们还可以做一下设想,如果这是一个李老师已经陪伴学习了半学期或一学期的班,李老师可能在这个环节上,连半分钟也不必用了,因为学生早就清楚了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做什么,怎么做,已经“自动化”了。

课堂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学情是学习的起点和依据,李老师的慢,的确是学情使然。100分钟,对于小学生来说的确比较漫长,所以李老师在课堂中途,“征召”要上洗手间的学生。这里我们再次见证了李老师的“慢”,李老师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关注和培养。她引导学生慢慢地、轻轻地走出教室,告诉他们出了教室依然要慢慢的、轻轻的,并得到学生们的积极回应,才让他们有秩序地悄然走出教室。正是这样的引导,以至于这些学生什么时候回到了教室,在教室里听课学习的我都没有注意到。

学习是什么?课堂学习学什么?学科知识和能力仅仅是学习的一个内容,真正的学习应该指向学生立体的成长和发展。规则、信念、良好同伴关系的建构……这些我们以为属于“隐性”的成长目标,只有体现在学生课堂的一举一动当中,才是真实的目标,才能成就每一个学生需要的成长。

这100分钟的课,慢,但不漫长,还因为这不仅是一节为学生上的课,也是一节为参与的老师们上的课。这是一节为老师们学习如何进行课堂观察提供真实课堂情境的课,它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服务于这节课中的学生,还要引导老师们如何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专业而真诚地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她上得慢,是在为老师们示范如何关注学情,了解学情,利用学情,是在用真实的课堂行动告诉学生观察和回应学情的重要性;她上得慢,给老师们提供的观察课堂的要素和证据就更加丰富。很容想得到,如果这节课只有40分钟,提供给参与培训的教师观察和反思的问题和证据就会少得多。李老师深知,越真实、朴素的课堂,学生的体验就会越真切,给教师们带来的思考也越多。

100分,真正的为学而教

前面主要谈了我对李玉贵老师在内陆课总是上得很慢的观察、思考和理解。再来说说这节100分钟的课,就学科学习内容,李老师是如何设计和组织学生学习和体验的。

《大自然的隐藏画》是一篇说明文,李老师定位的学习目标是学习和体验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怎样落实学习目标呢?先来看看李老师设计的大致的课堂环节和流程。第一个环节,出示课题,从课题猜想文本内容,了解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是说明文;第二个环节,通过观察各种“藏”有昆虫的图片,发现这些昆虫为什么难以被发现或分辨,引导学生根据经验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保护色”;第三个环节,给学生提供《大自然的隐藏画》一二自然段,对照文中给“保护色”下定义的句子和自己下的定义,学习体验说明文中如何准确地下定义;第四个环节,通过为被打乱的三至七自然段排序,体会说明文用多个例子来说明具体问题的行文逻辑。

读懂了李老师为什么要设计这样四个学习环节和相应的学习活动,就窥见了李老师设计之匠心。李老师完全颠覆了很多老师教学说明文就是“寻找”说明方法的套路,从体验说明文的交际作用和表达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表达任务和言语体验中建构说明文的知识,习得阅读说明文的策略和方法。与直接从文本中寻找说明方法,给各种说明方法贴标签的教学思路比较,很显然,李老师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在指向需要的情境任务中,在语言的比较中,体验说明文这一特定文体的独特作用和一般表达策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怎样表达,是为表达的目的服务的。

什么是保护色?学生直接接触文本,从文本中找出下定义的句子,当然也能基本读明白。但是,保护色的定义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下定义,学生就无从明白了,下一次遇到同样的说明方法,学生仍然不会明白,让学生给某种事物下定义,更是无从下手。李老师有层次地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关联性的图片,先让学生从图片的观察、发现、思考出发,自己尝试给“保护色”下定义,再与文本比较,如此,怎样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就在学生经历的学习体验中完成了自主建构。

昆虫怎样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呢?文本的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的。贴标签的教学,不过是让学生知道,作者用了举例子的方法,至于为什么用,怎么用,就想不明白了。李老师既没有问学生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更没有问为什么用,而是将有关的五个自然段打印在五张不同颜色的纸条上,发给学生,请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思考,给这五个自然段排序。课堂上,我的角色是一个课堂观察者,观察的任务是一个小组中特定的一名学生。我发现,我身边的这名学生拿到纸条,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阅读思考中。不难想象,学生读懂了五个自然段的顺序和关系,举例说明的方法和作用,就已经有了最直观的领会。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的交流分享,就让学生的阅读体验更加清晰了。

学习环节和活动的设计、组织是真正为学而教,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尤其是对不同学情的应对,更是为学而教。课堂上,有一位比较特殊的学生,总认为对面的同学侵犯了自己,并不断抱怨。他的举动成为了课堂上明显的不和谐“音符”。第一次,李老师过去,温柔地问他遇到了什么问题,用“认同”让他得到了安抚;第二次,李老师分别站在他和对面同学的立场,解释他们正在遭遇的“困境”,又一次让他得到了存在感和安全感;第三次,李老师调整了策略,用课堂活动来吸引他的注意力,当这名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时,给予了热情点赞……“奇迹”在李老师宣布下课的那一刻出现了,这名学生站起来大声地询问李老师:“老师,您能给我签名吗?”后来,我的手机里就多了两张照片,一张是李老师蹲在地上为这名学生一笔一画写寄语,一张是李老师与这名学生以及他对面同学一起笑容灿烂的合影。

李老师在课堂上请学生回答问题,不是看谁的手举得自信,举得高,而是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分享和展示的机会。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学生在课堂上应有的学习样态是:存在、自在、伙伴、生长、发展。她用自己的课堂实践诠释了这五个词语的深意。她一节课上了100分钟,又何尝不是为了真真切切地做到“为学而教”!

100分,看见不完美,是为了更专业

我并不认为李老师的这节课是完美的,课堂上,教师再怎么拥有科学的理念,再怎么拥有不同寻常的实践智慧,也会有盲区,也会有值得质疑的地方——这也正是李老师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比如说,当教室后面从总体上、大局面上进行课堂观察的老师觉得这节课的设计是那么科学而富有创意时,坐在学生旁边观察的老师却发现,有些学生并没有真正体验到学习活动和内容的意义。引导学生自己真切地体验和建构学习的意义,是李老师设计这节课的学习环节和活动的初衷和追求,但她也不能保证这样的设计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得到正面的积极反馈。

这,或许是李老师这节课给我们带来的另一个深刻的启示:课堂观察让我们对课堂的反思更加专业,更加深刻。而李老师要用这节课来培训老师的,正是课堂观察。

这是一节100分的课。我就是这么认为的。

李玉贵:不仅是智识,更有大勇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