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气病原型

 琼箫 2020-06-09

水气病原型

问曰:《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名的“水气病”是什么病?

水气病现在多被定义为水液代谢障碍以水肿为主要表现的病证。除将水气病定义为水肿之外,又有将水气病划分为痰饮病,如钱天来认为“水气,水饮之属也”;成无己则认为水气病乃为水之寒气病,在注水气上冲时有“水寒相搏,肺寒气逆”的论述;刘渡舟先生则认为广义的水气病包含了水肿、水饮、水之寒气为病。以上关于水气病的四种认识皆有合理性,但也都存在一些问题。如将水气病认为是以水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忽略了整部《伤寒杂病论》对于水气的认识;如《伤寒论》40条、41条小青龙汤证,157条生姜泻心汤证与《金匮要略·痰饮病脉证并治》己椒苈黄丸证中的病机分别描述为心下有水气、胁下有水气、肠间有水气,但皆无肿的表现,故将水气病等同于水肿病并不恰当。而将水气病划分为水饮的概念之下是没有依据的,否定了水气病与痰饮病的差异性,即为什么不将《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的内容归到《金匮要略·痰饮病脉证并治》篇,张仲景又为什么大量使用“水气”一词?成无己将水气理解为水寒之气更有随文敷衍之嫌,并不能说明水气到底为何物,为什么这样命名,其仅抓住了水气具有寒性的特征。而刘渡舟先生虽然将以上几种认识综合起来,展现了水气病的多个方面,但还是没能论述水气病的本质是什么。

气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云气也”,象形文字的气为云气上腾的样子,而小篆中的气则在象形文字基础上进行变化,还表示了云形成的过程。这提示我们关于水气病的命名与认识很可能是源于古人对云的认识,以下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云是水气病的认知原型”这一假设。

其一,水气的动态转变。《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2条:“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气强则为水”为水气病病机的关键,如果将人体之气认为是自然界的云,那么“气强则为水”的认识无疑与“天气下为雨”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将云定义为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成的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者它们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当水汽过多超过了空气中的饱和度时,多余的水分就会析出。当大气里的温度高于0℃时,会形成降雨;当温度低于0℃时,则会形成降雪。这可以看作“气强则为水”的具体过程,古人并不知道饱和度的概念,但在降雨或降雪之前,一定会观察到大片的乌云,所以“气强则为水”很可能是借用自然界的乌云多则降水的过程来解释水气病的水邪的形成。

其二,云气与水气致病的流动性。前面已提到可以从整部《伤寒论》来认识水气病,水气致病的流动性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很少能体现,可借助《伤寒论》中的相关条文来认识,如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此条文的流动性体现在停留于心下的水气可以再流向大肠、膀胱、咽喉等部位。又如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此条之主证水气已停留在四肢、膀胱、大肠,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流向肺或胃。水气病的这种流动性又与云的流动性比较相似,如果说云移动到哪个地方哪里就会降雨,那么水气在哪儿,哪里就会有水的停聚。所以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的水肿仅为水气停留在皮肤的一种特殊表现。假设古人是通过云来认识水气病的,那么水存在于云中的情况一定要比降下来的水更为典型,水气留于皮肤导致的水肿显然是与前者进行类比的,所以会以水肿作为主要论述对象。这从认知来源层面为水气找到了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