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浅草幽幽花园的博客 白香詞譜 清‧舒夢蘭(41-50) 目 次 四一 河傳 秦觀 四二 滿庭芳 秦觀 四三 青玉案 賀鑄 四四 薄倖 賀鑄 四五 惜分飛 毛滂 四六 河滿子 孫洙 四七 燭影搖紅 王詵 四八 減字木蘭花 王安國 四九 千秋歲 謝逸 五十 瑣窗寒 周邦彥 (平平聲 仄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四一、河傳‧贈妓 秦觀 · 〔題考〕 按【脞說】:「﹝水調﹞、﹝河傳﹞煬帝將幸江都時所製,聲韻悲切,帝樂之。」此為水調中之河傳,非後世所行之河傳也。考【碧雞漫志】:「﹝河傳﹞唐詞存者二:其一屬南呂宮,凡前段平韻,後仄韻。其一乃今﹝怨王孫﹞曲,屬無射宮。以此知煬帝所製﹝河傳﹞不傳已久。然歐陽永叔詞內,﹝河傳﹞附越調,亦﹝怨王孫﹞曲;今世﹝河傳﹞,乃仙侶調,皆令也。」今之﹝河傳﹞,亦作﹝河轉﹞。據萬氏【詞律】所載,有十六體之多。並云:「﹝怨王孫﹞一調,與唐腔﹝河傳﹞無異。」尚有「月照梨花」,亦列此調中。可見此調自唐以還,演變嬗蛻之繁矣。 · 〔做法〕本調六十一字。首句四字起韻,第一、三字可平。次為九字句,上五下四,第六、八字可仄。此句黃山谷詞作上四下五,為「對歌對舞,猶是當時眼」;音律不諧,正類東坡不足法也。第三句四字,為平仄仄平,第一字猶可仄,第三字不宜用平。第四句與﹝鵲橋仙﹞第三句同。第六第七各為三字句,與﹝更漏子﹞首二句同。後闋首句七字,為平起仄收七言句,第一、三字可仄可平,第二句亦九字句,惟作上四下五,與前闋殊異。第三、四句與前闋第三、四句同。末亦三字兩句,句法與前闋末二句無異。 恨眉醉眼, ⊙平⊙▲(仄韻) 甚輕輕覷著、 仄平平仄仄(豆) 神魂迷亂。 ⊙平⊙▲(叶仄韻) 常記那回, ⊙仄仄平(句) 小曲欄干西畔。 ⊙仄⊙平平▲(叶仄韻) 鬢雲松、 仄平平(句) 羅襪剷。 平仄▲(叶仄韻) 丁香笑吐嬌無限, ⊙平⊙仄平平▲(叶仄韻) 語軟聲低、 ⊙仄平平(豆) 道我何曾慣。 ⊙仄平平▲(叶仄韻) 雲雨未諧, ⊙仄仄平(句) 早被東風吹散。 ⊙仄⊙平平▲(爺仄韻) 瘦殺人、 仄⊙平(句) 天不管。 平仄▲(叶仄韻) 四二、滿庭芳‧春游 秦觀 · 〔題考〕 【詩餘圖譜】載本調亦名﹝滿庭霜﹞。萬氏【詞律】則以九十三字者為﹝滿庭芳﹞,以九十五字者為﹝滿庭霜﹞。實則僅後者之前後闋第七句較前者各多一字而已。一則取柳宗元詩:「偶地即安居,滿庭芳草積」為詞名,一則取方夔詩:「開門半山月,立馬一庭霜」為詞名,實則同一調也。又本調亦名﹝鎖陽臺﹞,毛氏【詞學全書】:「﹝滿庭芳﹞,采唐吳融詩:『滿庭芳草易黃昏』;一名﹝鎖陽臺﹞,中呂調也。」 · 〔作法〕 本調九十五字,前闋首二句各四字,不用韻。第二句一、三兩字皆可仄。第三句六字,起平韻,第二、三字平仄可不拘。(「過」字作仄)第四、五句與﹝驀山溪﹞後闋第四、五句同其句法。第六句亦六字不用韻;第一、三、五字平仄皆可不論。第七句七字,上三下四,叶韻。第八句亦七字,亦為上三下四,而不叶韻,且一為平收,一為仄收;一則第二、四字可仄可平,一則七個字平仄不能稍易也。末句五字,叶韻;與本調第四句同。後闋換頭。首句五字,為平起仄收之五言句,不用韻。第二、三句四字對句,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惟下第三字不能作仄,其「珠」「翠」「玉」三字均可不拘。第四、五句實亦四字對偶,惟首冠一「漸」字,在填詞法中名為「一字豆」;省去此一字觀之,則與上二、三兩句無二致也。第六句以下均與前闋同。 曉色雲開, 平仄平平(句) 春隨人意, ⊙平⊙仄(句) 驟雨才過還晴。 仄⊙⊙仄平△(平韻) 古臺芳榭, ⊙平平仄(句) 飛燕蹴紅英。 ⊙仄仄平△叶平韻) 舞困榆錢自落, ⊙仄⊙平⊙仄(句) 鞦韆外, ⊙⊙仄(豆) 綠水橋平。 ⊙仄平△(叶平韻) 東風裡、 平平仄(豆) 朱門映柳, 平平仄仄(句) 低按小秦箏。 ⊙仄仄平△(叶平韻) 多情行樂處, ⊙平仄仄(句) 珠鈿翠蓋, ⊙平平仄(句) 玉轡紅纓。 ⊙仄平△(叶平韻) 漸酒空金榼, 仄⊙平⊙仄(句) 花困蓬瀛。 ⊙仄平△(叶平韻) 豆蔻梢頭舊恨, ⊙仄⊙平⊙仄(句) 十年夢, ⊙⊙仄(豆) 屈指堪驚。 ⊙仄平△(叶平韻) 憑欄久, 平平仄(豆) 疏煙澹日, 平平平仄(句) 寂寞下蕪城。 ⊙仄仄平△(叶平韻) 四三、青玉案‧春暮 賀鑄 註:此詞後半闋第五句龍榆生教授【唐宋詞格律】作「滿城飛絮」;舒夢蘭【白香詞譜】作「清城風絮」。但一般皆作「滿城風絮」,三式皆合於格律,故於此僅用「滿城風絮」。 · 〔題考〕 張衡 ﹝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按:案同碗,青玉碗,盛酒之具也,唐人詩多引用之。如李白詩:「侍筆黃金臺,傳觴青玉案。」杜甫詩:「試吟青玉案,莫羨紫羅囊。」本調調名,即取以創始焉。作者以此調得名,人稱﹝賀梅子﹞;蓋「梅子黃時雨」一句膾炙人口也。涪翁詩云:「解道江南腸斷句,世間唯有賀方回」,亦指此調詠也。又本調據毛氏【詞學全書】云:「又名﹝一年春﹞。」 · 〔作法〕 本調六十七字;前後兩闋,惟第二句一為六字,一為七字,餘皆相同。起手為七言平起仄收句起仄韻。第二句六字,為五字句上加一字豆,【詞律】作三字豆,非也。故「目」自可作平。第三句七字,與﹝漁家傲﹞第三句同。第四、五句俱四字,劇作仄平平仄,宜用對偶。其第一字雖可作平,但以仄聲為佳。第六句與﹝錦纏道﹞末句相同。後闋惟改第二句為七言拗句,應作仄仄平平仄平仄,此定格也。 凌波不過橫塘路, ⊙平⊙仄平平▲(仄韻) 但目送芳塵去。 仄⊙仄平平▲(叶仄韻) 錦瑟年華誰與度, ⊙仄⊙平平仄▲(叶仄韻) 月樓花院, 仄平平仄(句) 綺窗朱戶, ⊙平平▲(叶仄韻) 惟有春知處。 ⊙仄平平▲(叶仄韻) 碧雲冉冉衡皋暮, ⊙平⊙仄平平▲(叶仄韻) 彩筆空題斷腸句。 ⊙仄平平仄平▲(叶仄韻) 試問閒愁知幾許, ⊙仄⊙平平仄▲(叶仄韻) 一川煙草, 仄平平仄(句) 滿城風絮, 仄平平▲(叶仄韻) 梅子黃時雨。 ⊙仄平平▲(叶仄韻) 四四、薄倖‧春情 一作憶故人 賀鑄 · 〔題考〕 自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詩喧傳一時後,「薄倖」二字演為游冶界之口頭成語。【能改齋漫錄」載琴操改韻﹝滿庭芳﹞詞,有「輕分羅帶,暗解香衷,謾贏得薄倖狂名」句。本詞「羞把香羅偷解」,似襲其語。作者與琴操同時,本調名,或即創自作者也。 · 〔作法〕 本調一百零八字。首句四字起韻,與﹝雨霖鈴﹞首句同。次句七字,上三下四,第二字可平。第三句亦為上三下四七字句,惟不須叶韻,而第六字作平,與第二句異耳。第四句六字,為仄仄平平平仄,一、三兩字可平可仄。第五句又圍上三下四七字句,則為不叶韻之平收句,第二字平仄亦可不拘。第六句為叶韻之七言詩句,惟平仄規律精嚴,只能作平平仄仄平平仄,不若詩句之第一、三字可以通融也。以下三句,實為四字對句兩句,上加一字豆,而下接六字作結耳。於此「翔」「屏」「羞」「偷」四字均可作仄。後闋起句六字,上三下三不叶韻;第一字可平。次句七字叶韻,上三下四,平仄又與前闋七字句不同,而第六字平仄則可不拘。第三句上三下六,【詞律】則於「雙燕」斷句,是亦可作上五下四;惟各家填此調,第三字平仄多不拘,故以三字豆為宜;而「幾」「雙」「深」三字,亦多作仄者。第四句七字,句法與前闋第六句同。第五句四字叶韻,句法上一下三,或上二下二均可;惟平仄不可移易。第六句與第七句,十二字須一氣喝成,句法或上五下七,或上七下五,均不拘,(呂渭老與樵隱詞正其例)而平仄只有第四字「酒」可作平。末二句十字,上四下六,與前闋末二句「翔鴛……」同。 淡妝多態, ⊙平平▲(仄韻) 更滴滴、 仄⊙仄(豆) 頻回盼睞。 平平仄▲(叶仄韻) 便認得、 仄⊙仄(豆) 琴心先許, 平平平仄(句) 欲綰合歡雙帶。 ⊙仄⊙平平▲(叶仄韻) 記畫堂、(豆) 仄⊙平 風月逢迎, 平仄平平(句) 輕顰淺笑嬌無奈。 平平仄仄平平▲(叶仄韻) 向睡鴨爐邊, 仄仄仄平平(句) 翔鴛屏裡, ⊙平⊙仄(句) 羞把香羅偷解。 ⊙仄平平⊙▲(叶仄韻) 自過了、 ⊙仄仄(豆) 燒燈後, 平平仄(句) 都不見、 平仄仄(豆) 踏青挑菜。 仄平⊙▲(叶仄韻) 幾回憑、 ⊙平⊙(豆) 雙燕叮嚀深意, ⊙仄平平⊙仄(句) 往來卻恨重簾礙。 ⊙平⊙仄平平▲(叶仄韻) 約何時再。 仄平平▲(叶仄韻) 正春濃酒困, 仄平平⊙仄(句) 人閒晝永無聊賴。 平平仄仄平平▲(叶仄韻) 懨懨睡起, 平平仄仄(句) 猶有花梢日在。 ⊙仄平平⊙▲(叶仄韻) 四五、惜分飛‧本意 毛滂 · 〔題考〕 古樂府:「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世遂以「勞燕分飛」為離別之詞。自庚信有「秦川直望,隴水分飛」之文,後即簡稱「分飛」。入唐,引用更繁,如孟浩然送從弟歸會稽詩云:「向來共歡娛,日夕成楚越;落羽更分飛,誰能不驚骨。」於是臨歧惜別,黯然魂銷者,競以「惜分飛」入詞,而浸成曲調名矣。 · 〔作法〕 本調五十字。首句為仄起仄韻之七言句,只第一字可平。第二句為六字,叶韻,本作仄仄平平仄仄,但第一宇亦可作平。如本詞之「愁」。第三句與﹝桃源憶故人﹞第四句同。第四句與﹝桃源憶故人﹞第一句同。後半全同前半。 淚濕欄干花著露, ⊙仄平平平仄▲(仄韻) 愁到眉峰碧聚。 ⊙仄平平仄▲(叶仄韻) 此恨平分取, ⊙仄平平▲(叶仄韻) 更無言語空相覷。 ⊙平平仄平平▲(叶仄韻) 斷雨殘雲無意絮, ⊙仄平平平仄▲(叶仄韻) 寂寞朝朝暮暮。 ⊙仄平平仄▲(叶仄韻) 今夜山深處, ⊙仄平平▲(叶仄韻) 斷魂分付潮回去。 ⊙平平仄平平▲(叶仄韻) 四六、河滿子‧秋怨 孫洙 · 〔題考〕 「河」本作「何」,係人名。白樂天詩:「世傳滿子是人名,臨就刑時曲始成;一曲四詞歌八疊,從頭便是斷腸聲。」自注云:「開元中,滄州歌者姓名;臨刑進此曲以贖死,上竟不免。」元微之﹝何滿子歌﹞云:「何滿能歌聲宛轉,天寶年中世稱罕;嬰刑繫在囹圄間,下調哀音歌憤懣。梨園子弟奏玄宗,一唱承恩羈網緩;便將何滿為曲名,御府親題樂府纂。」元白同時交好,聞見當同,而獨紀此事少異。顧據樂府雜錄:「靈武刺史李靈曜置酒,坐客姓駱,唱﹝何滿子﹞,皆稱妙絕。白秀才者曰:『家有聲妓歌此曲,音調不同。』召至令砍;發聲清越,非常音。駱遽問曰:『莫非宮中胡二子否?』妓熟視曰:『君豈梨園駱供奉耶?』相對泣下。皆明皇時人也。」則此調不特創自開天前後,可以斷知;抑且可知其創自宮中。故張祐【宮詞】有「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之句也。(見王灼【碧雞漫志】) · 〔作法〕 本調七十四字。唐時本為單謂六句,每句六字,至孫光憲詞,始作七字一句,成三十七字一體。厥後又加雙疊,乃成今體。王灼云:「﹝何滿子﹞,今詞屬雙調。兩段各六句,內五句各六字,一句七字。五代時伊鶚、李珣亦同此。其他諸公所作,往往只一段,而六句各六字,皆無復七字者;字句既異,即知非舊曲。」則其演變可知矣。本詞乃近調;起二句與﹝西江月﹞同,作家多用對偶。第三句與﹝離亭燕﹞第三句同,第四句與第二句同。末二句與首二句同。 悵望浮生急景, ⊙仄⊙平⊙仄(句) 淒涼寶瑟余音。 ⊙平⊙仄平△(平韻) 楚客多情偏怨別, ⊙仄⊙平平仄仄(句) 碧山遠水登臨。 ⊙平⊙仄平△(叶平韻) 目送連天衰草, ⊙仄⊙平⊙仄(句) 夜闌幾處疏砧。 ⊙平⊙仄平△(叶平韻) 黃葉無風自落, ⊙仄⊙平⊙仄(句) 秋雲不雨長陰。 ⊙平⊙仄平△(叶平韻) 天若有情天亦老, ⊙仄⊙平平仄仄(句) 搖搖幽恨難禁。 ⊙平⊙仄平△(叶平韻) 惆悵舊歡如夢, ⊙仄⊙平⊙仄(句) 覺來無處追尋。 ⊙平⊙仄平△(叶平韻) 四七、燭影搖紅‧惜春 王詵 · 〔題考〕 此調本名﹝憶故人﹞。【能改齋漫錄】:「都尉﹝憶故人詞﹞云:『燭影搖紅向夜闌,乍酒醒,心情懶,尊前誰為唱陽關?離恨天涯遠,無奈雲沈雨散。憑闌干,東風淚眼。海棠開後,燕子來時,黃昏庭院。』徽宗喜其詞,猶以不豐容宛轉為憾,遂今大晟府別撰腔,周美成增益其詞,而以首句為名,謂之﹝燭影搖紅﹞。」是本曲腔調,始創於徽宗時,牌名則改自邦彥。【漫錄】所引,即今詞後闋,而「燭影搖紅」以下,辭多改易。蓋當時之﹝憶故人﹞調,只四十八字,即此詞半闋,分作前後闋。南宋以後,易名﹝燭影搖紅﹞始加雙疊,成九十六字耳。 · 〔作法〕本調九十六字,前後闋同。起為四字平句,第一字可仄。第二句為仄韻七言句,惟第一字必作仄,第三字可平。第三句與﹝御街行﹞第三句同。第四句為五言仄句,叶韻。第五句六字,為仄仄平平仄仄,第一、三、五字平仄不拘。第六句七字,上三下四,叶韻;平仄不能移易。第七、八、九三句,均為四字,首句仄收不用韻;次句平收而「得」「見」二字俱可作平;末句為平平平仄,不可假借。本詞「不」字,為入聲,作平聲。 香臉輕勻, ⊙仄平平(句) 黛眉巧畫宮妝淺。 ⊙平⊙仄平平▲(仄韻) 風流天付與精神, ⊙平平仄仄平平(句) 全在嬌波轉。 ⊙仄平平▲(叶仄韻) 早是縈心可慣, ⊙仄⊙平⊙▲(叶仄韻) 更那堪、 仄平平(豆) 頻頻顧盼。 平平仄▲(叶仄韻) 幾回得見, 仄平⊙仄(句) 見了還休, ⊙仄平平(句) 爭如不見。 平平平▲(叶仄韻) 燭影搖紅, ⊙仄平平(句) 夜闌飲散春宵短。 ⊙平⊙仄平平▲(叶仄韻) 當時誰解唱陽關, ⊙平平仄仄平平(句) 離恨天涯遠。 ⊙仄平平▲(叶仄韻) 無奈雲收雨散, ⊙仄⊙平⊙▲(叶仄韻) 憑欄杆、 仄平平(豆) 東風淚眼。 平平仄▲(叶仄韻) 海棠開後, 仄平⊙仄(句) 燕子來時, ⊙仄平平(句) 黃昏庭院。 平平平▲(叶仄韻) 四八、減字木蘭花‧春情 王安國 · 〔越考〕 【嵐齋錄】:「唐 張搏自湖州刺史移蘇州,于堂前大植木蘭花,當盛開時,燕郡中詩客,即席賦之。陸龜蒙後至,張連酌浮白,龜蒙徑醉,強執筆題兩句云:『洞庭波浪渺無津,日日征帆送遠人。』頹然醉倒。搏命他客續之,皆莫能詳其意。既而龜蒙稍醒,援筆卒其章曰:『幾度木蘭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遂為一時絕唱。」歐陽炯詞遂有「今年卻憶去年春,同在木蘭花下醉」之句,因以﹝木蘭花﹞為調名。顧此稱「減字」者,在詞調中固有此法,所謂「偷聲」,所謂「減字」,俱於原有腔調有所減省也。﹝木蘭花﹞本有五十二、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四體,本調只四十四字,以示較原調字數為減,故曰﹝減字木蘭花﹞或簡稱曰﹝減蘭﹞。有以本調為呂嵒所作者,特詞人假託神仙以炫奇耳。 · 〔作法〕 本謂四十四字。首句四字起仄韻,句法與﹝訴衷情﹞後半第五句同。第一、三字平仄不拘。次句七字,與﹝憶江南﹞第三句同。第三句四字,換用平韻,句法與﹝訴衷情﹞後半末句同。第四句七字,句法與﹝憶王孫﹞第二、三、五句均同。後闋句法與前闋無異,惟又換兩韻耳。 畫橋流水, ⊙平⊙▲(仄韻) 雨濕落紅飛不起。 ⊙仄⊙平平仄▲(叶仄韻) 月破黃昏, ⊙仄平△(換平韻) 簾裡余香馬上聞。 ⊙仄平平⊙仄△(叶平韻) 徘徊不語, ⊙平⊙▲ (三換仄韻) 今夜夢魂何處去。 ⊙仄⊙平平仄▲(叶三仄韻) 不似垂楊, ⊙仄平△(四換平韻) 猶解飛花入洞房。 ⊙仄平平⊙仄△(叶四平韻) 四九、千秋歲‧夏景 謝逸 · 〔題考〕 萬歲千秋,本指長壽;「窮萬祀而不異,歷千秋而不萎」,已見謝偃【高松賦】。入唐,因玄宗定誕辰為千秋節,於是「千秋」「萬歲」之運用,更為普遍。【唐書張九齡傳】:「初,千秋節,王公並獻寶鑑,九齡上【事鑑】十章,號【千秋金鑑錄】。」【隋唐嘉話】:「八月初五日,明皇生辰,為千秋節,士庶結承露囊,更相遺問。」可知唐代中葉,對于千秋節之重視,無間朝野也。故王維詩云:「共歡天意同人意,萬歲千秋奉聖君。」詞名之創,本含祝頌,蓋即「千秋萬歲」之省耳。 · 〔作法〕 本調七十一字。首句四字,與﹝減蘭﹞第一句同。第二句五字,與﹝卜算子﹞第二句同。第三、第四句,與﹝天仙子﹞第四、五句同。第五、六句與﹝菩薩蠻﹞第五、六句同;但宜用對偶。末二句則與﹝漁家傲﹞末二句同。後半換頭。首為五言仄韻句,第一字可平。餘均同前闋。 楝花飄砌。 ⊙平⊙▲(仄韻) 蔌蔌清香細。 ⊙仄平平▲(叶仄韻) 梅雨過, ⊙仄仄(句) 蘋風起。 平平▲(叶仄韻) 情隨湘水遠, ⊙平平仄仄(句) 夢繞吳峰翠。 ⊙仄平平▲(叶仄韻) 琴書倦, 平⊙仄(句) 鷓鴣喚起南窗睡。 ⊙平⊙仄平平▲(叶仄韻) 密意無人寄。 ⊙仄平平▲(叶仄韻) 幽恨憑誰洗。 ⊙仄平平▲(叶仄韻) 修竹畔, ⊙仄仄(句) 疏簾裡。 平平▲(叶仄韻) 歌餘塵拂扇, ⊙平平仄仄(句) 舞罷風掀袂。 ⊙仄平平▲(叶仄韻) 人散後, 平⊙仄(句) 一鉤新月天如水。 ⊙平⊙仄平平▲(叶仄韻) 五十、瑣窗寒‧寒食 周邦彥 · 〔題考〕 鎖本作瑣,凡窗櫺之鏤花紋者,均稱瑣窗。鮑照詩:「玉鉤隔瑣窗。」獨孤及詩:「中庭桃李映瑣窗。」至杜牧詠村舍燕詩,始作鎖,「漢宮一百四十五,多下珠簾閉鎖窗。」本調因之,取名﹝鎖窗寒﹞。於是有誤解「鎖」字為關鎖之義者,以元稹詩有「暗風吹雨入寒窗」句,因倒作﹝鎖寒窗﹞,如汲古閣【夢窗甲集】、元蕭允之詞,俱是。顧查南曲南呂調,無作﹝鎖寒窗﹞者,可知其誤。 · 〔作法〕 本調九十九字。起首四字二句,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至第三句起韻,其平仄皆有一定,不可移易。第四、五句實即十字一句,而以上四字為豆耳。然「畝」字亦有叶韻者,如千里詞,即用「許」字。中惟「一」字可平,餘均不可移易。第六句七字,上三下四,上三字作仄平平。下四字亦可作平仄仄平,變拗為順。第七句與﹝青玉案﹞起句同,顧第六字可仄。結亦為四字二句,上加一字豆。惟平仄與起首三句迥異,士句第二、四字可仄;中句第三字可仄;末句不可移易。後闋換頭。首句二字,次句三字,俱仄叶。第三、四句即八字句,加一豆;舍「百」字可乎外,餘均不能移易。第五句起至第八句,均與前闋第四句至第十句同;惟第七句第五字,與第八句第六字,均應用仄,非若前闋之第六、七句可以不拘耳。結為十二字,句法上七千五;上七字又分作上三下四,平收而不用韻;下句五字叶仄。此長句惟「定」字可作平。 暗柳啼鴉, 仄仄平平(句) 單衣佇立, 平平仄仄(句) 小簾朱戶。 仄平平▲(仄韻) 桐花半畝, 平平仄仄(句) 靜鎖一庭愁雨。 仄仄⊙平平▲(叶仄韻) 灑空階、 仄平平(豆) 更闌未休, 平⊙仄平(句) 故人剪燭西窗語。 仄平仄仄平⊙▲(叶仄韻) 似楚江暝宿, 仄⊙平⊙仄(句) 風燈零亂, 平平⊙仄(句) 少年羈旅。 仄平平▲(叶仄韻) 遲暮。 平▲(叶仄韻) 嬉遊處。 平平▲(叶仄韻) 正店舍無煙, 仄仄仄平平(句) 禁城百五。 仄平⊙▲(叶仄韻) 旗亭喚酒, 平平仄仄(句) 付與高陽儔侶。 仄仄⊙平平▲(叶仄韻) 想東園、 仄平平(豆) 桃李自春, 平⊙仄平(句) 小唇秀靨今在否。 仄平仄仄平仄▲(叶仄韻) 到歸時、 仄平平(豆) 定有殘英, ⊙仄平平(句) 待客攜樽俎。 仄仄平平▲(叶仄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