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讲:甲骨文、诗经研究(正解)公益课 | 古人以何为“用”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6-10

       各位师友晚上好!

       今晚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常“用”的字。

       关于“用”字,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里是这样解释的:

       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徐先生个人的见解是,“用”字可以拆解为两个字形。

       一个是甲骨文的“凡”字,徐先生认为是占卜用的“骨版”;

       另外一个是竖立在“凡”字中间的“卜”字。

      徐先生著述的《甲骨文字典》仅代表一家之说,很多“用”字的甲骨文字形中间其实并没有“卜”的字形。

      学术界对“用”字还有很多种其它的解读,比如:

      有的学者认为“用”是桶的象形,“桶”的初文;

      另外还有木梯、木框等说法;

      《国学大师》网采用“用”是古钟的象形这个说法;

      ……

      虽说对“用”字的解读众说纷纭,但是每种解读都没有足有力的证据来说服别人,而且对举证之外的其它文字也难以互通。所以,“用”字到底起源于什么至今仍是个谜。

      我对“用”字的解构与徐先生有所不同,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快要失传的夯土墙技艺,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构筑城墙的方法。从考古发掘来看,这种夯筑技术在我国最古老的遗例,是距今有七八千年的河南省汤阴县白营子的新石器末期遗址。另据最新的考古发现,四五千年前的中原地区就已经在用夯土方法构筑城墙。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殷商时代的夯土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唐长安的皇城、宫墙也均为夯土墙。北宋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一书中也系统的总结了当时的夯土版筑技术。

      根据考证,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字最早不会超过五千年。关于“用”字的解读,在这个比商代金文、甲骨文至少还要早两三千的古法筑墙技术里,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端倪。  

      请注意下面图片中红色标注部分的内容:

甲骨文“凡”字形

甲骨文“舟”字形

      古文字专家很早就发现在金文里“舟”与“皿”两个字经常互通。下面将已故康殷先生手书著作《文字源流浅析》相关内容的一段叙述摘录如下:

      从上图解说内容可知,“舟”字很可能本来指的并不是最早的刳木舟,而是某种与模具类似的器皿状的东西。上面看到夯土结构中的“舟”形正好可以解释康殷先生所述“舟”形为何与模具相通。

      在古文字里“凡”与“舟”也经常互换使用,说明这两个字关系紧密,徐中舒先生不但在《甲骨文字典》里强调了这一点,还进一步解释“舟”字指的是“承盘”。

      上图是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7500年前的独木舟,可以看出甲骨文“舟”字形与这种早期的刳木舟(以下简称“船”)并不相像。

      以上可以看出夯土结构中“凡”与“舟”的关系:“凡”是一种框架规“笵”式结构,“舟”是一种可以来回移动的与“凡”很近似的结构。从目前所知资料来看,造“船”工艺应当远远落后于夯土筑墙技术,当刳木舟或是更复杂的造“船”工艺出现之后,由于夯土筑墙的“舟”形与“船”的外形相似而且都有滑动的共性,古人便将“舟”字命名给予“船”这个新兴事物了,而“舟”字作为模“笵”的模具功能也在古文字里残存下来。《说文解字》:「笵」,法也。“凡”与“笵”谐音,看来也并非偶然。

      古文字中,还有的“舟”字写作圆形,圆形的“舟”可能更适合夯筑圆形的“廪(粮仓)”。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南方叫仓,北方叫廪,仓是方形,廪是圆形。)

金文“舟”继承了圆形

      了解了“凡”与“舟”的关系特点,接下来,再看看由“凡”字组成的:用、庸、(興)、同……

甲骨文“用”

      甲骨文里常用直线表达静态,曲线表达动态。上图的甲骨文“用”字正是通过线的直曲对比,表现了“凡”静“舟”动的对比状态。也就是说夯土技术中静态的“凡”与动态的“舟”相结合构成了“用 ”。

      接下来,看看与“用”字关系紧密的“庸”字。

“庸”字的甲骨文字形

以及“庸”字后来的演变

对比上图,可以看到甲骨文的“庸”字下面本来使用的是“凡”字形,后来才演变为“用”字。这说明“用”字是可以解构成“凡”字和另一个“舟”两个字形的。

懂金石学的朋友知道,在金文中“庸”字与城郭的“郭”字是可以相通的。

《说文解字》:「庸」,用也。从用从庚。也就是说“庸”字表达的是构建城邦(郭)。“凡”字表达的则是构建城邦的工具。

甲骨文“兴(興)”,凡+舁

      甲骨文“兴(興)”字中间也是“凡”字,后来中间的“凡”字演变为“同”。《说文解字》:「興」起也。从舁从同。同力也。可见“兴(興)”字本来指的就是:兴(興)邦兴国。

      甲骨文“同”,凡+口(“口”,有宣讲之意),构建邦国的工具(引申为:标准、规笵、笵式)都是一样的,则天下大“同”。

“凡”这个部分决定的城墙的厚度

(用“凡”夯筑的城墙标准一样:同)

与舟相垂直的“凡”:帆

甲骨文“周”字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周”字,“周”字的甲骨文字形的现代解读一直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田”里撒上种子(个别字形确实是这样)。通过下图的字形表,我们发现甲骨文里“田”字与大部分“周”字的写法差异很大。

大量的“周”字却被写成上面的形态,其外围字形也是“凡”字。《说文解字》:「周」,密也。从用、口。说明“周”字从“用”不从“田”,“用”字从“凡”。而且,古文“舟”字可与“周”通。《周礼·冬官考工记》:作舟以行水。【注】故舟作周。郑司农云:周当为舟。

“周”字这个字形是在“凡”字基础上的古法夯筑工艺的另一种表达。“周”表达了在“凡”里面填实,紧密充实,《说文》故言“密”也。这是一个很有野心的理念,西周当政者很可能是用“田”字形把当时最强大的商朝给骗过而私下壮大了自己。

       除了上面的内容外,跟“凡”有关的字还有很多,比如“辰”字表达为:震。里面的“凡”字形式也是作为木结构出现的。

甲骨文“辰”

总结一下“凡”与“舟”字相合构成“用”字,“庚”与“用”字相合组成“庸”字,“庚”与“口”字组成商朝的开创者商汤的称号“唐”,所以“庚”字有开创的意味。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需要夯筑高台,战争需要夯筑城墙。古人以夯土建筑城邦为“用”,以开创邦国为“庸”,“用”字实乃建邦立国之大“用”。

今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