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在四川

 东方欲晓10 2020-06-11
       文/袁定基

  道教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性的宗教,自从创立以来的1800多年间,一直拥有众多的信徒,历史上也有不少的朝代提倡道教,一度曾被看作中国的国教。它对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文化、风俗、科学技术等方面,都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鲁迅先生甚至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一说法虽然比较偏颇,却得到大多数中国人的认同。

  道教与四川的关系是极其深厚的,现分三点略述如下:

  道教创始地:四川

  道教的创始人张陵,东汉时江苏沛县人,曾为太学生,精通儒家经典。因深感东汉儒学不切世用,于是改学民间方术。因蜀中多名山,有利于修炼,且民风淳朴,易于教化,故率弟子于东汉顺帝时入蜀,创教传教。

  张陵来到大邑鹤鸣山,在此建立了创教根据地。新创的宗教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和《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因为当时要求入道的人要交纳五斗米,所以人称五斗米道。那时的青城山,是蜀地民间巫术的大本营。为了争取信众,张陵带着弟子们来到青城山,经过艰难的斗争,终于把巫术势力赶出了青城山,树立了道教在四川民众中的权威地位。

  接着,张陵便和道徒、民众一起,在蜀中开山修路,打井造林,发展盐业。张陵精通医道,为人免费治病颇有成效,深受民众的拥护,弟子多至数万户。张陵把民众组织起来,划分为二十四个教区,称“二十四治”。其中,最大三个治为成都平原上的阳平治(今彭州境)、鹿堂治(今绵竹遵道镇)和鹤鸣治(今大邑鹤鸣山),是当时道教活动的中心。其余各治,除一个治在河南洛阳外,二十个治都散布在四川全境。在各教区内,张陵设立“治头大祭酒”统领道众。他用《道德经》教化民众,要他们自重自爱,互相帮助;废除刑罚,让有过错的人修桥补路,将功补过。教区中还设立义舍义仓,免费为旅人与道友提供食宿。这些措施具有民众自治、相互帮扶的道义精神,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拥护。

  高道聚集地:四川

  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其孙张鲁先后承其兴教传教事业。道教中人称张陵为“天师”,张衡为“嗣天师”,张鲁为“系天师”,因三代人都称“天师”,所以张陵所传道教又叫“天师道”。经过张陵祖孙三代的传教,特别是在张鲁的努力下,道教在川北、川东、汉中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建立过政教合一的汉中政权。  

  西晋时,四川又出了一位了不得的道士范长生。范长生是涪陵丹兴人。西晋元康(291~299)年间,巴氐族人李特领导流民武装起义。在军中饥荒,处于危急关头时,范长生资助给粮食物资,军队士气高涨,转危为安,数月之后,便攻占了成都。其子李雄“以范长生有名德,为蜀民所重,欲迎以为君而臣之”,但范长生婉言推辞,并劝李雄自立。李雄在范长生和流民军共同拥戴下,于晋惠帝永兴元年十月,称成都王。其后,李雄即位皇帝,国号“大成”,以范长生为丞相,加号“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尊为“范贤”。范长生归青城,李雄又于灌县离堆为他建造了“范贤馆”,其遗址上后建的庙宇,就是现在的伏龙观。在范长生辅佐下,李雄执行“清静无为”与民生息的政策,比起中原战乱地区,大成国称得上是一片安宁的乐土。  

  唐朝时,皇室大力提倡道教,四川道教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当时,为老子《道德经》作注解的,全国有28家,其中四川的就占了6家,几及四分之一。曾受到唐太宗的接见和赞赏的蜀中著名道士袁天罡,就是成都人。袁天罡的弟子李淳风,也是著名的道士,在天文、历法方面成就很大。唐末至五代时,著名道士杜光庭居青城山,对道教的经典、史迹、仪轨等有论述,其中的《道德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洞天福地记》等都是道教名著。

  除上述以外,蜀中历代多高道。青城道士李珏、徐佐卿,嘉州道士赵昱,成都的朱桃椎、刘无名,剑阁的王法进,仁寿的谭宜,江油的窦子明,南充程太虚,眉山张远霄等人,都是著名的道士,他们在四川民间被神化为仙人。

  当代四川,道教中也出了一位易心莹大师。易心莹,法名理轮,亦称易理,四川遂宁人。21岁时于青城山常道观出家,拜魏至龄道长为师,研习儒家和道教学理。在任常道观知客和住持期间,接待四方学者,与著名学者陈樱宁、陈国符、蒙文通等往来,切磋道家学说。晚年专事著述与讲学,著有《读老心解》、《道学系统表》、《道教分宗表》、《道教养生》,《道教三字经》等。

  道教圣地所在:四川

  四川是道教的发祥之地,历代道教兴盛,所以四川的道教名山和宫观名闻遐迩。

            

  大邑鹤鸣山,是张天师创立道教的祖庭。其后的陈抟老祖、张三丰真人亦曾在此修道。今山中新建有迎仙阁、三圣宫、慈航殿、玉皇楼、斜江道院等。  

  成都青羊宫,是西蜀历史最为悠久的著名道观。传说太上老君曾降生于此,并在此为关尹喜解说《道德经》。后人修筑道观引以为纪念,至唐代其规模已有所扩大。唐玄宗避安史之乱至蜀,曾住在宫中。中元元年,唐僖宗避黄巢之祸逃到成都,也在宫中驻营。传说时人在宫中挖得玉砖一块,上刻“太上平中和灾”六个篆字。动乱平定后,僖宗返回长安,认为这是太上老君的恩典,于是颁诏赐钱200万,大建殿宇,拟于王宫。

  青城山,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传说张陵曾在此降魔伏龙,以后便成为高道修真的洞府至今仍保存了许多古宫观及大量的珍贵文物。

  天师洞,即古常道观,于隋大业年间创建,名延庆观,唐时改称常道观,宋代又名昭庆观,或称黄帝祠。现存殿宇建筑雄浑庄严,金碧交辉,十分壮观。观内的三清正殿、黄帝祠、三皇殿、天师洞、玉皇楼以及一些依山傍涧的楼阁,形成了一个布局严谨的古道观群,俨然有神仙都会的气象。观中还有隋代石刻张天师像、唐代刻三皇像、唐玄宗手诏碑,皆为珍贵的道教文物。

  位于青城之巅的上清宫,始建于晋代。大殿祀三清尊神,院内有麻姑炼丹池、鸳鸯井、木刻版《道德经》、《阴符经》、张大千仙女碑,都显示着道教深厚的文化底蕴。

  江油窦圌山也是一座道教名山,据传是唐代高道窦子明修道成仙的地方。窦圌山有三座山峰,峰顶各有古庙一座,分别名叫东岳殿、窦真殿、鲁班殿。三峰之中只有东岳峰有路可通,窦真和鲁班二峰相隔几十米,仅有上下二根铁索组成的悬桥相连,唯有大胆的道人可攀越而过。峰下云岩寺中,现存有一件极为珍贵的宋代道教文物“飞天藏”,它硕大的主体为三层木楼,上刻有天宫楼阁及二百余个道教神仙的形象,可以整体转动。

  此外,分布全川的道教重要宫观还有三台云台观、梓潼县七曲山文昌宫、绵阳西山观、剑阁鹤鸣山、彭州阳平观与葛仙山、彭山县仙女山、新津老君山等。这些以往访道修真的道教信众朝拜的福地宫观,今天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十分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
来源:四川省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