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现在的成年人,都不快乐?

 蘑菇心理学 2020-10-17

【 蘑菇心理  第1302天 】

  

文 | 实用菌

 01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艰难和痛苦。

出现了问题,我们会本能地寻找原因。

一般来说,我们倾向于寻找外在的原因。

一件事让我痛苦,那么这件事就是我痛苦的原因;

一个人让我痛苦,那么这个人就是我痛苦的原因。

这种向外找原因的做法,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外归因。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向内找原因。

外在的人也好,事也好,都只是诱发因素,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认为:

“不真诚”是一切心理痛苦的根源。

不真诚,其实内涵很丰富,但归根到底,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

远离真实。 

当一个人的内心远离真实,回避真相的时候,就会引发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02 

比如自恋。

自恋的人,最大的问题是看不见真实的别人。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写过一本书,书名叫《我与你》。

该书最核心的观点就是,每个人都处在两种关系中:

一种是我与它的关系。

当我带着强烈的预判和期待和别人相处,并去要求别人的时候,我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关系。

这个时候,我所看到的那个人,并不是现实生活中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人,而是被我的期望和念头扭曲,能帮助自己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是“它”。

相反,当我放下所有的预判、期待,以及头脑中的执念,与对方真实的样子相处时,这是我与对方建立的关系才是“我与你”的关系。

在“我与你”的关系中,我知道你与我是不一样的,有着自己的需求、情感和个性。但即使这样,我也会用我的真心来理解你、接纳你、尊重你,而不是试图改变你,利用你。

 03 

这时,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不是一碗黏糊的粥,而是一盘兼容不同食材的沙拉,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保持着自己的完整、生动和真实。

但自恋的人不同,他们看不见真实的别人,和他人之间更多是“我与它”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我”是高高在上的,除此之外的所有人都是“我”的附属品。

也就是说,“我”可以俯视他们,驱使他们,就像使用工具一样利用他们。

这就是自恋者为什么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对他人缺少同理心,缺少尊重的原因所在。

在他们的信念中,别人都不是真实的,是被物化的,因此,不需要去考虑他们的感受,也不用管他们的自尊和利益是否会受到伤害。

 04

与自恋型的人看不见真实的他人相反,有的人最大的问题是,看不见真实的自己。

比如讨好型的人。

讨好型的人内心有一种下意识的恐惧:

生怕别人不高兴

比如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时,他们会把自己放在很低很低的位置。

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小心翼翼,就好像对方愿意和自己在一起,是一种恩惠一样。

为了让自己配得上这份“恩惠”,他们会通过不停的付出,甚至自我牺牲式的付出来换取对方的关注和认同。

 05
 

除了过度付出,讨好的人还很害怕麻烦别人。

有时候,明明别人搭把手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他们也不会去求助,而是完全靠自己去摸石头。

或者有时候,别人明明主动伸出了援手,他们也会很坚决地拒绝,最终自己抗下所有。

不敢麻烦别人的人,内心既善良,又残忍。

善良是对他人的,不允许自己做违背,或影响到别人利益的事。

而残忍是对自己的,他们常常忽视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不敢面对自己真实的需求。 

这样的生命状态,显然是蜷曲的,很压抑,没有什么真正的快乐可言。

因此,要想真正摆脱痛苦,做快乐一点的自己,那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真实起来。

看见真实的别人,也看见真实的自己。

这样,你才有可能拥有最亲密的关系,也才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留言互动区

你如何看待真实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