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是如何被现代社会规训的?

 吕杨鹏 2020-06-12


在这期视频里,我们试着通过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解读一下现代国家的规训体系。

17世纪从欧洲开始的启蒙运动,不仅发现了自由权利,还创造了一种颠覆性的现代国家规训体系。福柯这本《规训与惩罚》,作为近代哲学的经典著作,从惩罚符号、监狱规训和社会规训三个不同的维度分析了这套规训体系,以及它是如何将公民塑造成相信同一种价值观的个体。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视频的文字稿也附下啦。不过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去B站youtube搜索“喵喵予鱼”关注支持我们!



人类历史上的中世纪,是残刑酷法发展到极致的象征。如果你生活在15世纪的欧洲,那围观各种残忍的公开刑罚,可能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叛国者会被五马分尸,盗窃犯会被当众绞死,异教徒会被活活烧死。

为什么中世纪会有如此残酷的处决方式?其实根源不是人性有多么黑暗,而是严刑峻法满足了那个时代的权力统治需求。
 
用福柯书里的一句话总结,就是中世纪的权力集软弱和暴虐于一身,既耀武扬威又漏洞百出。欧洲的中世纪阶段,虽然存在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权力,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一直非常艰难。国家的权力分散在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手中,所以必须用暴力和威慑来展示君主权力,警告人们冒犯君主权威的后果。

换句话说,中世纪的刑罚更多地是一种政治仪式,因此具有严酷和公开两个特征。
 
想象一下你们公司的老板,其实每个高管都不服他,底下人也根本不听他使唤。他就常常觉得十分愤怒,抓到一个员工犯了点小错,就大发雷霆,让他在全公司开会的时候罚站,以彰显自己的权威。
 
这种严刑酷法虽然会给围观者带来恐惧,但并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制止犯罪。
 
在欧洲的中世纪,君主的权力看似无限,但因为羸弱的执法机构,并无法实际约束人们的行为。人们的活动其实没有明确的界限,暴力事件频出,社会秩序极其混乱。
 
15世纪开始,欧洲进入近代时期,经过了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率先进入了现代国家时期,建立了一整套新的管治社会的体系。
 
也就是在这个阶段,世界人口迎来了爆炸性增长。人口增加,社会规模扩大,为了维持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一种更精细的惩罚权力结构,让权力可以被贯彻到社会的每个角落,甚至嵌入每个人的精神和思想本身。

我们现在熟知的那一套法院、审判、监狱体系,就是在这个阶段被建立起来的。这套体系被证明比中世纪的公开严酷处决,更能有效的管理社会。从1750年到2010年,世界人口增长了将近十倍,由7.9亿增长77.5亿,但在世界的大部分国家,基本的社会治安还是有保证的,审判和惩罚也以更人道的方式进行。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做到的?福柯的这本《规训与惩罚》,从三个角度分析了现代国家治安体系的核心 ,它们就是——惩罚符号、监狱规训和社会规训。
 

惩罚符号


 
惩罚符号的关键词是“尺度”。在中世纪,权力对人的惩戒是没有严格标尺的,偷一片面包,如果运气不好,都可能被当众绞死。但从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就开始提出一种精密的权力技术学。

这套学问认为,权力对人的惩戒应该遵循尺度,与破坏社会秩序的程度成比例。惩罚的本质不再是向后看,而是向前看。人们受到惩罚,不是因为过去的行为违反了神圣的君主权威,而是因为这种行为,如果在未来继续发生,会破坏社会秩序,造成混乱。
 
这种新的权力技术学,会给所有的违法行为加上一个定义,根据其对社会秩序的破坏程度,施加不同比例的刑罚。比如说因为人的价值高于财产,所以杀人比盗窃的刑期更长,而抢劫处于两者之间。

权力技术学有两个好处,第一是让人们可以衡量犯罪的代价与风险。第二是易于传播,可以直接控制人的精神。相比于中世纪,现代社会针对犯罪的惩罚不再作用于肉体,而作用于人的精神。权力以符号学为工具,通过控制思想来征服肉体。

就比如说你上中学的时候,如果老师告诉你,大家必须好好表现,谁惹我生气了我就让谁罚站,那就算这个老师再凶,因为没有一套与秩序相对应的惩罚符号,你也不知道要怎么才能“好好表现”。
 
但如果你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三条守则,第一,上课不能吃零食,不然作业双倍。第二,上课不能玩手机,不然手机没收。第三,上课不能跟同桌说话,不然这节课站着听课。那你就明确知道了自己该遵守的秩序是什么,违反秩序的代价又是什么。这就是福柯所说的惩罚符号体系。
 
惩罚符号其实是一种艺术,让人们把具体的犯罪行为,跟需要遵守的社会秩序联系到一起。通过这种犯罪与惩罚的符号对应,我们在脑子里会不知不觉形成一套社会准则:比如说上课不应该吃零食、不能跟同桌说话、也不能玩手机。符号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可以精确审视自己日常行为,不断拷问自己是否符合这种规范。
 

监狱规训


 
监狱规训的第一个关键词是“监视”。
 
在1785年,一个叫边沁的英国哲学家,提出了一种“全景敞式主义监狱”。这种建筑由一圈环形的监狱,和一个中间的高塔组成。因为采光的设计,高塔中坐着监视人员,可以看到监狱里的所有人,但监狱里的人却无法看到监视人员,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被监视,所以总是提心吊胆,不得不好好表现。
 
我读到这个概念的时候,一瞬间就想到了我们高中时班里的监控摄像头,据说直通校长室。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那个摄像头就转来转去,你也不知道它没有有在看你,但你就是觉得浑身紧张,不敢有任何小动作。用这种技术,就算摄像头后面只坐着校长一个人,也将这种被监视的恐惧植入了每个人的心里。
 
福柯用全景监狱的例子告诉我们,这就是现代社会监视生活的起源。
 
这个全景监狱设计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利用了不可知的权力状态,让每个人自觉审查自己,自愿臣服于权力。它让权力从一种外在的、暴力的、针对肉体的威慑,变成了一种内在的、针对精神的钳制。
 
监狱规训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改造”。
 
监狱其实很像一个纪律严明军队和学校,目的在于让犯人学会对纪律绝对服从。监狱里的人互相隔离,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犯人之间几乎不允许沟通。犯人会被强迫劳动,不是为了给监狱创造GDP,而是让肉体屈从于有规律的活动,可以养成犯人服从秩序的习惯。本质上是为了确立一种权力关系。

监狱里的犯人表现好就可以减刑,也是在奖励那些接受规训,让自己服从秩序的人。
 
然而,监狱从来没能真正消灭犯罪,从18世纪开始,刑满释放的犯人就常常再度犯罪。针对这种“累犯”现象,福柯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监狱的作用不是消除犯罪,而是利用犯罪来规制社会。
 
这种感觉就好像一个班里,老师有时不会彻底制服所有的“坏学生”。留那么几个偶尔不守规矩,但问题不是特别大的,可以杀鸡儆猴,没事儿抓几个典型来强调一下纪律。
 
福柯提出,犯罪的存在可以让统治机制以维护社会治安为理由,在全社会推行个人登记和档案制度,彻底盘查公民信息,对全社会进行不间断的监视。累犯的违法行为实际上是可控的,因为权力机构可以动员全社会来对其定位、渗透和告密。

累犯的行为一般不会唤起民众的支持,所以对政权危害不大。但通过精心设置的传播,累犯的存在会让人觉得犯罪无处不在,产生恐惧,也更容易接受这一整套监视体制。
 
这种对违法活动有所排斥又有所利用的方式,让犯罪本身成了统治机制的一部分。
 

社会规训


 
规训其实不仅仅存在于监狱,全景敞式的概念早已经被应用到全社会。

福柯认为,现代社会实际上有一张“监狱网”,从家庭、军队、到工厂、学校,都在模仿监狱来规训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社会规训比监狱规训更加隐秘,联合了各种力量,谨慎地将权力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社会规训的第一个手段:时间控制。

中世纪时期,社会对人的时间控制是十分松散的。没有按照时间表上课的学校,也没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些规定好的教育时间段。许多行业都采用学徒制,跟着老师实践一段时间就可以自立门户了。但到了现代社会,从上学到上班,我们一生的时间都是被一种主流标准精确控制的。

时间控制本质上就是在强调纪律,是为了构建一种命令系统,规训人们在固定的时间接受信号,在生活中不同的时间点,无条件接受命令去完成任务。
 
社会规训的第二个手段:层级监视。
 
现代社会的体系里,常常有一个专门用来监视的层级。这些从属于更高权力的监视员,代替着权力来对每一个人进行监视,成为了整个权力运作的一部分。

层级监视在现代社会里无处不在。它可能是一种正式的,被赋予了权力的层级,比如说上学时跟老师打小报告的班干部。它也可能是非正式的层级。

因为监视能给人带来一种权力感,所以有许多人乐此不疲地自愿对他人进行层级监视。指责他人的道德缺陷,规训他人去修正自己的行为,往往会让人觉得自我感觉特别好。那些过年回家催你结婚的七大姑八大姨,微博上一言不合就喜欢举报别人的行为,都属于这种层级监视。

层级监视让规训权力在沉默中渗透到社会内部,虽然不诉诸淫威和暴力,但却是一种更微妙、也更有效的规训权力。
 
社会规训的第三个手段:规范裁决。
 
上学的时候我们常常面临写检查、罚写作业、罚打扫卫生的处罚。这些处罚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肉体,而是为了规训精神。通过反复让我们作出符合秩序的行为,来不断重申纪律的存在。
 
但同时我们也会受到奖励,从幼儿园时期的小红花开始,权力的主宰者,就开始对我们进行“好”与“坏”的规范裁决。权力会对我们每个人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精确评估,再根据评估的结果给我们每个人不同待遇,比如说好学生坐第一排,差学生坐最后一排。通过裁决和差别对待,来不断强调秩序的存在。让每个人都学会服从一种统一模式,学会对权力低眉顺耳。
 
社会规训的第四个手段:仪式化检查。
 
从小到大我们面临了无数的考试,福柯认为这种考试,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权力仪式。它的本质不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比较,而是学生和规范的比较。考试有客观答案,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也有客观标准。
 
在不断的考试和检查中,我们感受到了权力的存在,也拼尽全力让自己更符合一种客观模版。这些在微观层面的训练,让我们的精神不断被驯服,也习惯了在生活的其他方面遵守规则,寻找主流的行为模版。
 

读完这本书,我们会发现,福柯对于现代国家这套规训体制,是持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的。福柯承认,正是因为规训体系的存在,人类才能在社会规模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反而能构建出更稳定的秩序。启蒙运动不仅发现了自由权利,也发明了纪律。这是一种广阔的历史进程,也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
 
但是,在这种全新的社会下,人类变成了截然不同的模样。我们都变成了受规训的个体,拥有可被计量的人性。社会的核心变成了高墙、机构、规章、话语,而我们只是被统一起来的工具,我们精神上对秩序的驯服,使复杂的权力关系成为了可能。

这个星期,有人在知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的社交账号下留言,引发了很多争议。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有儿女,甚至以此去审视别人?这就是规训的结果。现代社会的权力体系,不会用暴力胁迫的方式,逼迫每个人去生儿育女,但却通过细致入微的规训,让每个人在潜意识里觉得,只有结婚生子才是能获得主流认可的人生。

理解了这种规训体系的存在,对个体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对我个人而言,是在每一次我的内心与外界的压力发生冲突时,有能力观察和解构规训存在的种种形式。这种觉知可以让我分清楚内心的恐惧和热爱,更好地作出当下的生活选择。

它会让我认识到,不管这规训的力量有多么强大,人生并没有一种完美模板。结婚生子只是万千条人生道路中的一种,是否能带来幸福并没有绝对的答案。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倾听自己的内心,去选择自己到底想拥有怎样的人生,这才是自由的灵魂。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