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瓣9.2,这本书是解读权利的封神之作!

 栗子的精神食粮 2021-01-12


 0

初次接触福柯的书,个人感觉,读的十分吃力。第一遍下来,似乎只能知道福柯论述的大概。少则一个句子多两三遍,多则仔细研读上十遍。可能是自己的悟性不足吧。

但是我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如果一本书看一遍,看一眼就能看懂的,那么这本书便没有可读的意义。真正的经典,真正的好书是能让人反复品味,不断研读的,并且每次读都有不同感悟的。

凭借着老师的这一番话,我坚持的把这本书读了下来。

若要读好一本书,首先要了解其作者,以及这本书出现的时代背景。经过网上资料的查阅以及课堂上老师的介绍,我大致对福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他热爱自由,不畏权势,仅仅为人而发生,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知识分子形象的体现。

在1972—1974年,福柯完成了《规训与惩罚》的写作。把目光转向这个时间,当时正值法国左翼运动的衰退阶段,而福柯正积极致力于各种社会运动之中。

就在这个时段之前,社会上兴起了一场质疑现存监狱制度的运动,这也是福柯产生分析监狱的原因之一了。作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强烈关怀与忧虑的人,同时在这样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这本书也就孕应而生了。

 0

书本第一部分是酷刑。

相信看过这一部分的人都会对这开头的酷刑感到可怕。达米安受到的惩罚可以说是当时的罪犯受到的普遍待遇了。这部分最经典的一幕便是公开处决犯人的断头台,场面令人咂舌。在这惊心动魄的一系列处决中,体现的同时也是刑罚想让万千民众领悟到的:权力。

在18世纪以及之前的一段时间,欧洲处于封建制度,同时也是货币和生产的早期阶段,在大多数情况下,肉体是唯一可以触动的财产。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当时的刑罚主要以肉体的凶残伤害为主了。在达米安事件之后福柯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十分戏剧性的强烈对比的文件:一份严密规范的巴黎少年犯监管所的规章。

里面是一份有着严密规范的作息时间表,这向我们展示的也就是一种更为温和、细致的惩罚方式。在这80年的社会演变之中,刑罚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肉体似乎得到了释放。随着政治制度以及经济的发展,刑罚手段也在不断的变化。从完全的肉体受刑到强制劳动再到“教养”拘留。惩罚对象从肉体到灵魂。从这个角度来看,人道主义似乎是赢得了胜利。

但是,从书中可以看出,福柯对这样的胜利是存在质疑的。18世纪的刑罚,人道化并非仅仅是人道主义的怜悯和同情,而是一种精心计算的惩罚权力经济学在广泛地在司法领域的运用。权力更为聪明的把作用对象从肉体转向了灵魂,力图在人脑中传播惩罚符号以达到有效和广泛地政治目的。其根本目的,依然是维护君主的统治。

 0

第二部分是惩罚。

在17世纪末有些人就已经意识到了公开处决的暴虐。正如第一部分中的一个事件:发生在阿维农的事件。以及之后的在1775年发生在巴黎的民众暴动。这些事件的发生体现的正式人们反抗意识的觉醒,民众开始干预公开处决。这也就意味着,这一惩罚制度开始走向下坡路。

伴随的启蒙运动的开展,人们开始关注罪犯的人性,同时“尺度”和“人道”是改革者极其看重的因素。因为在惩罚体制中,这两个因素既十分必要又十分之不确定。当时的人认为惩罚必须以“人道”作为“尺度”,并将它作为基本法则来解决体制危机

而福柯认为在18世纪的刑罚放宽的过程是一场双重运动。一方面,犯罪的爆裂程度减弱,惩罚力度降低。但是,犯罪由攻击人身转向了经济上的撰取财物,从群众性犯罪转向了边际犯罪。

回过头来想想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上的影响力越发强大。财产在司法层面和道德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对当时司法制度的要求也随之更加严格精细。但介于当时的统治制度的落后,君主至上的统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唾弃。这样的一种情况导致了司法制度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

文中在开始有说道在刑罚的改革选择中,有着两种方向:过分和仁慈。而在刑罚的实践中,一种关于惩罚权力运作的新策略产生了。同时也是当时人们认为的一种有效而广泛的策略:建设一座惩罚之城。即认为惩罚应该转向一种能够恰到好处显示事实犯罪的障碍性符号体系,把个犯分为类犯。并且要符合它能正常运作的6项条件,即对应的表象技术学:尽可能地不带有任意性、应该干预暴力机制、使用一种时间调节法、讲犯人观念中的障碍-符号尽快和广泛的传播、宣传经济学的产生、有助于在社会中扭转关于罪犯的传统话语

按照这套惩罚权力的表象技术学要求,惩罚必然要以多样化,精确化的方式来实现。但一种单一的监禁方式却很快在当时成为了最基本的惩罚形式。究其原因,就这种惩罚模式而言,一方面,可以让人们在监禁之中得到教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惩罚在低调之中完成而非文中开头那般血腥暴力。而且,更重要的原因是这种模式使得规训技术得以启用和延伸。

 04 

第三部分是规训。

初次接触到这个词,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读完这一部分之后我发现。纪律在文中出现的频率和规训几乎同等了。同时,似乎纪律和规训的含义相近。那为什么福柯使用规训而非纪律呢?

通过相关查阅我发现。原来规训的定义远远广与纪律。它不仅包含了纪律的含义,同时也具有教育、训练、校正、惩戒等多种意蕴。反复回读发现,文中的规训可以是法律,也可能是各种规章制度。

这部分的第一章,福柯首先给我们介绍的是驯顺的肉体,即受到纪律的规训而形成的有教养的人。其实不难发现,我们在社会中似乎也能被称为驯顺的肉体。我们为什么懂得买东西要排队,为什么写字的时候端正坐好等等,这都是规训的结果。

这本书中最令我敬佩的一点就在于,福柯所写的东西,拿到现代社会上依然可以兑现。可能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写的是现在的历史。福柯通过考察研究了诸多规训机构如学校、军队、医院…..之后。向我们叙述了我们是如何被纪律所规训成为具有单元性、有机性、创生性、组合性的人。

最后,福柯向我们展示了全景敞视主义。他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全景敞视场景。匪夷所思的是,我发现我们生活的环境之中,无时无刻不是这种全景敞视的建筑,如学校,住宅,医院……这意味着我们则在其中无时无刻不受到规范与约束。

 05 

第四部分是监狱,也是本书最后一部分。

从最初的惊悚咂舌到困惑不解,再到接下来的恍然大悟,都有一种让我不虚此行的感觉。

这部分第一章为彻底而严厉的制度,我抱着一丝疑惑继续读。为什么说监狱制度是一彻底而严厉的制度,与最初的对肉体的残暴这不是一更加温和的方式么?紧接着,我在文中找到了答案。

在若干方面,监狱必须是一种彻底的规训机构。其次,监狱没有任何外界的干扰,它对犯人施加的压力没有人能打断。

最后,它对犯人施加的是一种几乎绝对的权力。因为监狱的封闭性和规训功能,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监狱制度是一彻底而严厉的令人害怕的制度了。但是,这样严厉的监狱制度却没有降低犯罪率。在监狱受过惩罚的人往往会重新犯罪然后再进入监狱。

福柯认为,监狱的功能只是把犯罪的群体从社会中划分到边缘地区控制起来。监狱制度是为了控制他们,利用他们而并不能消灭犯罪事件的存在。

其实仔细想想,这种监狱制度无时无刻不存在与我们的生活之中。在学校里,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我们有分班制度,有优劣学生之分,教室里有好学生位置和差生座位之分。在学校这个规训机构里,我们有严格紧凑的作息时间表,有日复一日的课程要上。我们根据成绩排位,优等生可以获得奖励,而差生会得到惩罚。达到规定的成绩要求可以毕业,反之则继续留校读书。这似乎就和监狱中的缓刑和加刑相似。


但我们在这生活中并没有察觉,甚至在离开学校之后会不知道规划自己的生活,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正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中提到的。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

我同样生活在这样体制化的社会里。我没有想要反抗的冲动,也许这样的体制给了我相对安全的生活,也许这样的体制就是当前社会相对公平相对合理的体制。但是,在我们不断前行时,是否应该停下来歇歇脚,回头看看,跳出这道路来看看自己本来的样子。毕竟,到了最后,我们终将明白:当你习惯了服从规则之后,也就很难再做回那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你了。

-The End-

#精选文章

 
豆瓣9.2,20万+评论,这本书看哭了许多人!
 
豆瓣评分9.2,看完这本书我陷入了沉思!
 
《霍乱时期的爱情》:我睡过624个女人,却只爱你一个!

加入周读书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