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方剂可“行气,利水,补虚,和胃,醒脾”,最适用于解酒

 子亮N 2020-06-12

葛花解酲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具有温脾胃、消酒积、利湿热之功,为治嗜酒中虚,湿伤脾胃所致的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而设。“酲”即因酒而病。指喝醉了酒或经宿饮酒大醉而神志不清。本方组成为木香五分, 人参(去芦) ,猪苓(去皮 ),白茯苓 ,橘皮(去白)各一钱五分,白术,干姜,神曲(炒黄), 泽泻各二钱,青皮三分, 缩砂仁 ,白豆蔻仁,葛花各五钱。上为极细末,和匀,每服三钱匕,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现代用法可共为极细末,也可作汤剂,水煎服。

《内外伤辨惑论》说:“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矣,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何酒病之有?今之酒病者,往往服酒癥丸大热之药下之,又有用牵牛大黄下之者,是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乖误甚矣。酒性大热,已伤元气,而复重泻之,况亦损肾水真阴,及有形阴血俱为不足,如此则阴血愈虚,真水愈弱,阳毒之热大旺,反增其阴火,是谓元气消亡,七神无依,折人长命。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金匮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湿,葛花解酲汤主之”。

酒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我国的酒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酒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其性温热,味甘,辛,苦,归心,肝,肺,胃经,具有温通经脉,舒筋,散寒,止痛,引行药势的功效。晋代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说:“大寒凝梅,惟酒不冰,明其性热,独冠群物,药加多须以行其势”。《本草纲目》说:“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性”。故过度饮酒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即“酒者,能益人,亦能损人”。《素问·风论》说:“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因此解酒的药物,一直是医家研究的对象,此方剂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解酒的良方之一。本方证因嗜酒中虚,湿伤脾胃所致。酒本水谷之精液酝酿而成,体湿性热,其性剽悍,少饮能通行气血,内助消化,外御风寒。若恣饮无度,则脾胃受伤,湿饮内阻,升降失常,而为眩晕、呕吐、胸痞、食少等证。内外分消是治疗酒积的良法。

方剂的组成上文中已经说了,其中葛花,也就是野葛的花,可以有效的缓解酒后的不适感,如果酒后出现烦热,口渴,头晕,头痛等等问题,用葛花可以有效的控制这些症状,缓解自身的身体问题。葛花是传统医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解酒专药,也是此方剂中唯一的解酒药,其性味甘寒芳香,醒脾和胃,能使酒湿从表而解,故为君药,臣以神曲消食和胃,尤善消酒食陈腐之积;蔻仁、砂仁理气开胃醒脾,以除痞闷,增食欲;二苓、泽泻渗湿止泻,引酒湿从小便而去;饮酒过多,必伤脾胃,故又以人参、白术补中健脾,干姜温运化湿;木香、青皮、陈皮理气疏滞,以上共为佐药。诸药合用,酒湿得去,诸症自解。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发汗和利水并行,以分消酒湿;二是消食理气和补气健脾同用,邪正兼顾。

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说:“治酒积,或呕吐,或泄泻,痞满头痛,小便不利等证。夫酒之为物,其质虽阴,其性则阳,故多饮则身热面赤。久则性去而质留。质留者,水也,阴也,但随人之脏气而为病。若阳盛者,多化湿热;阴盛者,多化湿寒。然脾胃正气不虚,则随饮随化,亦无以上诸证。治之者,先宜以参、术补脾之正气,复以干姜温脾中之阳而助其健运。湿性黏腻,故以豆蔻、砂仁、木香、青皮、陈皮一派辛香燥烈之品以佐之。酒乃谷所酿成,故以神曲消之。论治酒之法,解表、利小便,亦为两大法门,故以葛花入阳明,以解在表之酒湿;苓、泻达小肠,以渗在里之酒湿耳”。

本方为治疗酒积伤脾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等为辨证要点。伤酒为病,随人体人体的阴阳而有寒化、热化之分,若偏寒者,加吴茱萸以温中祛寒;若湿从热化,湿热内盛而见面赤烦热,口渴饮冷等证,又当减去辛燥之品,改用黄芩、黄连等清热燥湿之药。胃脘痛或痞胀是常见疾患。酒食不节,饮酒过多,也属病因或诱发因素之一,故可用此方加减治疗。现代医学的慢性肠胃炎、消化不良、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酒积伤脾证者,也可参考此方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