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赛美教授|灵活变通用经方(医案三则,超详分析))

 中医药方便 2020-06-12

华医世界学堂

图*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



前言



学中医,学经典,总是绕不开《伤寒杂病论》。许多人都会觉得伤寒难学,熟读原文,背诵多遍,依然不得要领。

若想学好伤寒,用活经方,就必须掌握一些伤寒经方的定法,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而规律则蕴含在医家的每一个医案之中。

李赛美教授是《伤寒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经典教学与临床研究,擅长运用经方。

今天小师妹将李赛美教授医案三则整理如下,供广大中医师学习。



1 太阳病风疹案



郑某某,女,21岁,2013年11月23日初诊。

主诉:患者诉身躯皮疹瘙痒1月余,于外院皮肤科就诊乏效,

刻诊:晨起及夜间7~8时皮肤起红色皮疹,晨间多起于四肢,夜间多起于头面及颈部,

皮疹色淡红,高出皮面,无连成片,伴瘙痒,

无疼痛,受风则加重,稍怕冷,口干,喜饮暖,易汗出,纳眠可,二便调。

末次月经:2013年10月29日,3/28,色黯,量少,有血块,略乳房胀。

查体:舌红苔薄白,脉浮滑,面色白

辨属:太阳病风疹

治法:解肌散寒,调和营卫

方用:葛根汤加味

药用

桂枝10g,白芍10g,黑枣10g

炙甘草6g,葛根30g,麻黄5g

浮萍30g,薏苡仁30g,飞扬草30g,

茯苓20g,橘络10g,当归15g

川芎15g,生姜10g

附片6g(先煎)

共5剂

2013年12月5日二诊:

服药后皮疹的发作频率及程度明显减轻,

之前皮疹是在吹风或凉空调时加重,服药后皮疹在吹风及凉空调时无加重,

现发作如蚊子叮咬状,主要集中在颈部,伴轻度瘙痒,口干欲饮温,大便2天1行,质干,眠可,舌脉同前,

方药:嘱其原方迭进5剂,以资巩固。

患者守法间断服药至2014年5月,随访患者,述症状已明显减轻,仅仅晨起偶见皮疹瘙痒。

经验分享

该患者曾就诊于它处,查前医用药:

石膏30g,生地30g,丹皮15g

玄参20g,仙鹤草18g,乌梅15g

大黄10g,苦参10g,秦艽10g

乌梢蛇15g,益母草30g

甘草6g,蝉蜕6g

虽服7剂,但无毫寸之功,何以不效?

概为前医忽视患者之皮肤瘙痒为受风寒后加重,且皮疹色淡这一细节,而采用凉血之套方来治疗。

患者皮肤瘙痒,无疑病位在皮毛与肌肉,受风或吹空调加重,提示病邪为风寒,故以葛根汤为主方。

《伤寒论》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本用于太阳与阳明合病的项背强几几和下利症,临床可拓展运用于太阳与阳明合病的诸多疾病。

太阳为六经之藩篱,外应皮毛;阳明在《内经·热论篇》中曾指出“阳明主肉”,

李教授这里将葛根汤拓展用于外受寒邪,病位在皮毛和肌肉的疾病,配附子温阳以协麻黄解表,

并佐以浮萍、飞扬草及茯苓、薏苡仁利湿止痒,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方证相应,投之果效。



2 太阴腹痛案



马某某,女,5岁半。2014年1月16日初诊。

主诉:反复腹痛2月。

刻诊:患者近2月来无明显原因出现脐周痛,休息或擦药油可缓解,

大便日1解,质干,费力,伴肚脐周围痛,纳一般,眠可,小便黄,时有咽痛,近期时有吐痰,色青。

查体:腹部平软,脐周略压痛,无反跳痛,

舌淡苔白厚腻,脉滑数,双手指纹色青紫达风关。

辅助检查:B超示:腹腔多发肿大淋巴结(最大10×8mm)。

西医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

中医辨属:太阴腹痛,兼外感风寒

方用:桂枝加大黄汤加减

药用

桂枝6g,白芍8g,黑枣8g

炙甘草6g,大黄3g,白芥子5g

浙贝5g,紫苏5g,杏仁5g

乌梅3g,木香3g

炒麦芽10g,麻黄2g

共5剂

2014年1月23日二诊:

刻诊:腹痛有所减轻,但仍时有痛,已无咳嗽,舌淡尖红苔薄白,脉略滑。

方用:桂枝加大黄汤专以治里。

药用

桂枝6g,白芍12g,黑枣8g

炙甘草10g,大黄5g,白芥子5g

浙贝5g,炒麦芽10g,凤栗壳8g

内金10g,牡蛎15g,玄参10g

共7剂

后短信联系患儿母亲,诉腹痛消失,余无特殊。

经验分享

患儿因脐周痛就诊,

B超检查示:腹腔多发肿大淋巴结。

腹部肚脐周围属太阴,病为太阴腹痛,

《伤寒论》第279条有“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患儿大便质干而不畅,舌淡苔白厚腻,脉滑数。

考虑其年龄较小,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痰食内阻,气血失和,腹痛乃实邪停滞,主以桂枝加大黄汤治疗。

初诊处方兼顾表证;

二诊表证已解,专以治里,并在桂枝加大黄汤基础上加入了白芥子、浙贝、凤栗壳、内金、牡蛎、玄参化痰软坚散结的药物,使经方得到了灵活的化裁。

由于脉证相应,投之果效。



3 少阴咳嗽案



吴某某,女,66岁,2013年12月18日初诊。

主诉:反复咳嗽2年。

刻诊:经中西医治疗无明显改善,咽痒则连声剧咳,咳声响亮,直咳到咽痒减轻才停止,

痰色白质粘难咯,咳则二便失禁,咳无定时,影响睡眠,略口干,

查体:舌淡苔淡黄腻,脉弦略数。

辅助检查:CT检查示鼻窦炎,余无异常。

初辨:外感风寒,内有蕴热。

治法:宣肺散寒,清热肃肺,

方用:小青龙汤加石膏加减治疗。

药用

麻黄5g,桂枝10g,白芍10g

炙甘草6g,干姜10g,细辛3g

五味子10g,法夏10g,生石膏20g

当归15g,川芎15g,茯苓20g

泽泻15g,淫羊藿15g

砂仁6g,浙贝15g

共5剂

2013年12月25日二诊:

刻诊:服药后咳嗽从咳无定时变为每日下午5点易咳,咳嗽甚时欲呕,

甚则有二便失禁,眠欠佳,略口干,大便烂,

患者诉有小便不利且觉手足冷,

舌淡苔白略腻,有裂纹,左脉沉,右脉弦细略数。

思路:脉单弦为饮,双弦为寒,且患者有上焦的咳、中焦的呕、下焦的小便不利症状。

辨证:水热上犯,三焦不利

方用:猪苓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

药用

猪苓10g,茯苓20g,泽泻30g

阿胶9g(烊),滑石30g,柴胡10g

枳壳10g,赤芍15g,炙甘草10g

蝉蜕10g,僵蚕10g,竹蜂3g

旋覆花10g,煅赭石5g

共3剂

2014年1月2日三诊:

刻诊:服中药3剂后又再自行服该方3剂(因药店竹蜂无货,故方中未加此药),

咳嗽减轻,咳嗽致二便失禁情况缓解,痰较前易咯,色黄质粘,

无咽痒痛,无口干口苦,饮水量如常,大便日1~2次,较烂,小便畅,眠正常,

舌淡苔白略腻,有裂纹,左脉沉,右脉弦细,

方用:再以上方出入加减调治十余剂。

患者顽咳遂愈。

经验分享

患者因咳嗽反复2年未愈来诊,

初诊时用小青龙汤加石膏稍效,

二诊根据患者咳嗽的特点,发病时辰等重新确立病机,治疗得效。

患者咳嗽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咳则二便失禁,咳甚时欲呕,咯白色粘痰,

《内经》中有“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可见患者咳嗽与肾、膀胱、胃、大肠有关。

患者咳嗽的另一个特点是咳以下午5点左右较甚,下午5点为膀胱及肾经脉流注之时,

故李教授考虑患者咳嗽主要与肾、膀胱有关。

《伤寒论》中治疗肾、膀胱咳嗽的主要有真武汤、猪苓汤,两者一温一清,判为两途。

患者咯痰稠粘,且小便不利,考虑水热互结,故选用了猪苓汤。

《伤寒论》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第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患者手足冷,而咯痰稠粘,说明内有郁热。

第182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故李教授在猪苓汤基础上再加四逆散以解郁通阳,并配伍旋覆花、代赭石降上逆之胃气,顽咳终获治愈。



案例总结



李教授在运用经方中注重辨患者体质,用药丝丝入扣。

如案一中使用葛根汤,原方本麻黄为三两,桂枝二两,但结合该患者,平素多汗,同时汗多又易伤阳气,说明存有表阳虚之象,

故李教授灵活变通,减麻黄之用量,并予附子之大温,配合麻黄、炙甘草以微发其汗。

诚如王晋三所言:“少阴无里证,欲发汗者,当以熟附固肾,不使麻黄深入肾经劫液为汗。”

由于辨证准确,故疗效斐然。

李教授临证中有是证用是方,如案二患者年龄较小,但辨为太阴腹痛,仍使用了大黄一悍将,并将经方与时方(消瘰丸)结合使用。

疑难病之难在于难按常规思路治疗,难把握病机,故疑难病一诊不得效是很多见的。

李教授在辨证中善于转变思维,把握审证要点,熟练运用《内经》、《伤寒论》理论,将多个经方联合使用,取得满意疗效,如案三。

ps:华医世界“万人学伤寒”大型公益微课&华医世界感恩节今日正式启动,8位名师,8节好课免费上,还有整套视频课、私塾班、订阅课等万元课程礼包免费送~

学习更多李赛美教授经验,锁定明晚(6.13)20:00,华医世界“万人学伤寒”——

明晚(6.13)20:00,华医世界“万人学伤寒”,将由

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为大家讲授《寒热证—张仲景临证思维方式探微》。

马上扫描下方二维码

参与拼团,免费听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