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分为4种境界:孔子孟子游说诸侯不成功,就是因为境界太高了

 琢磨君专栏 2020-07-07

琢磨君——专栏作家,助力个人成长,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智慧!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关注账号,阅读更多有价值、正能量的国学文章。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早年在鲁国为官,后离开鲁国,带领部分弟子们周游列国13年。虽是苦口婆心宣传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劝说诸侯们要心怀仁爱,但最后也是对牛弹琴、无功而返。

孔子去世后,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多年后,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孔子的再传弟子,他身处的年代是战国初期,与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间隔近200年。孟子学成后,也学着孔子那样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最后也是没有成功。晚年回家后,孟子和弟子万章等著《孟子》7篇,记录自己的思想和言论。孟子去世后,被后世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01

为什么孔子、孟子游说诸侯列国,都不成功呢?我们来通过《孟子》书中记载的一个小故事来一探究竟。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孟子的脑子中全部都是仁义道德,希望诸侯们实行“仁政”,而以梁惠王为代表的列国诸侯们脑子里都是利益。一个唯利是图的人,你和他谈大道理,当然是行不通的。

虽然诸侯们大都热情款待孟子,但孟子看见诸侯们利欲熏心的样子,于是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比如,孟子责备梁惠王是“顾左右而言他”,无话对答,左顾右盼,敷衍搪塞;孟子见完梁襄王,直接撂下一句话“望之不似人君”,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

02

孔子、孟子和诸侯国君主之间,为什么不能达成意见统一呢?因为他们之间,相差着2个人生境界。

哲学家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中将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一个人对我外物的“觉解”越高,其境界也越高。

显然,春秋战国各诸侯们的人生境界属于第二个等级的功利境界,因为他们热衷于开疆拓土,南征北战,称王称霸,心里想的都是怎么使自己强大,怎么获得更多利益。

正是因为如此,孔子孟子的儒家学说没有打动诸侯,反倒是兵家、法家、纵横家更加符合君主们自私自利的心态。所以兵家的代表人物孙武,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苏秦,都成了诸侯们的座上宾。

比如说,苏秦以纵横之术游说各国,深得诸侯赏识,又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风光无限。

那么,孔子和孟子的人生境界属于哪一个等级呢?当然是在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当中来选择。

道德境界,就是指所作所为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标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显然,儒家所说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就是属于这一种。这么看来,孔子孟子是属于道德境界吗?

其实不然?因为孟子认为所有人都是“天民”(天生就是平等的,有教无类,人人皆可为尧舜),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还是宇宙的一员。有这种觉悟的人,不仅达到了道德境界,还上升到了天地境界。

所以,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圣人都是处于“天地境界”,正如《人生的境界》书中所说:“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

如此看来,孔子和孟子的人生境界与诸侯们的相差2个境界,前者是天地境界,普爱众生,后者是功利境界,自私自利,当然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正如庄子在《外篇·秋水》所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03

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又该如何解决呢?大家不妨来一起读读曾国藩早年写的一篇名叫《原才》的文章,或许可以有所启发。

曾国藩说:社会风俗醇厚或浅薄的根源,通常来自于一两个人对崇高理想的坚守而已。世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能够出现一两个贤能且有大智慧的人,那么众人都会推崇他为领袖并听从他的指挥。

如果这一两个贤能且大智慧的人,归附正义,那么众人就会跟他们一起慷慨赴义;如果这一两个贤能且大智慧的人崇尚名利,那么众人也会和他们一道追逐名利。而且,这一两个贤能且大智慧的人,越是位居高位,对普通大众的影响也就越大。

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君主们,他们追名逐利,下面的老百姓也学习效仿,便形成了一种不好的社会风气。如果位高权重的诸侯们开始觉悟,从功利境界提升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那么老百姓们也会变得更加有道德、有觉悟,社会的不良风气也会得到有效扭转。

04

读史可以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我们从历史当中找到现在社会的许多影子,因为历史总是惊人地不断重复,或者说“人性就从来没有改变过”。

比如说,现在人喜欢沉迷于肤浅的享受,吃喝玩乐,属于自然境界;又有很多人热衷于追名逐利,属于功利境界。因此,乐于追求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少之又少,所以社会上总是君子少而小人多。

当我们发现自己因为做君子显得另类,显得与众不同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当年孔子孟子的遭遇。人间正道是沧桑,多年后,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学习儒家思想,并认可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一个好的思想或灵魂,都是需要时间沉淀的,不要急,不要慌。物质可以灭亡,但是精神将永不朽!

今日话题:

您觉得自己属于哪种人生境界呢?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动!

跟着琢磨君一起,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