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粗又大……的六棱水晶珠子(二)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6-13

上一集中,主要介绍了广西合浦望牛岭1号墓的两颗大水晶珠子,这两颗水晶珠子体积超大,抛光精细,选料考究,凸显了高超的制作技巧。不过上一篇文中的最后,我斗胆推测认为这两颗珠子可能来自异域交流所得,引起了一些老师强烈的愤慨。

“为什么妄下结论就是来自异域交流,难道我们祖国5千年的灿烂文明不能制造出此等的珠子吗?跟精巧的制玉工艺比起来简直就是雕虫小技耳!你何曾能理解我们的伟大祖先高超的技艺?”

说实话吓得我一身冷汗。没给我扣个洋奴帽子已经万分感谢不杀之恩。不过细想之下,有这样的怀疑,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所以我在此跪下挨打,先自抽三个耳光。

首先,“来自异域交流”只是一种推测,这样的水晶珠子有没有在华南或者中华境内制作过,讲实话没人亲眼看过,也没有文字记录,要怎么解释似乎都行,言之成理即可得分。所以这的确实不能否认这类珠子在中国制造的可能性,这个态先表了。

如果要论证这种珠子有没有在中国境内制造过,实证莫过于发掘过完整的生产链遗址遗物,从选料、开料、修形、打孔、抛光到成品的各个步骤都应有相应物证,另外应出土有半成品和原材料以及加工碎屑堆积,此乃实证。

当然,国内目前考古暂时没有发现有此类珠饰制作工坊遗址遗物,但是,没有发现不等于没有嘛,万一以后找到了呢?这就好比是出轨抓奸,现在没发现证据,不等于没有发生过,逻辑上可以怀疑,这一点毛病没有,现在没出轨不等于以后不会出轨,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横竖都说得过去。

我们不撕逼,不抬杠,前面已经表态了,再次强调,不能否认这类珠子在中国有过生产的可能性,更无意诋毁本民族灿烂的辉煌文明,你说什么都是对的。

那么,来看一看来自南亚和东南亚的情况。

公元前1000年左右,印度次大陆北部、中部的哈斯缇娜普尔,塔克西拉,拜腾等地的珠饰制造手工业变得十分发达,印度南部现在泰米尔纳得邦所在的区域是古代石制珠饰输出的重要产地之一,公元前300-公元400年期间,泰米尔纳德邦地区在宝石、半宝石珠饰的切割、抛光、研磨、钻孔等方面的技术都已经非常成熟,公元前100年,到公元200年的sangam文学作品中,就有关于该地区关于宝石加工手工业的记载。

美国学者凯莉对印度南部铁器时代到早期历史时期,大约相当于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400年的手工业专业分工、技术和社会变革,特别是珠饰制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讨论,印度南部库度马纳遗址出土了一系列粗胚制作,毛胚制作,毛胚抛光、钻孔等一系列工艺流程上的实物证据,并通过微痕考古和定量考古的方式认为当地在打孔工艺中使用了双钻石钻头,铜质钻头结合磨料,以及石制钻头结合磨料钻孔的工艺,钻孔方式有对钻孔的单侧钻孔,91%的珠饰在抛光后才进行钻孔等结论。

而法国学者贝林娜对泰国三乔山等地的考察分析,也得出当地有明确的珠饰制作工坊,并发现有各生产阶段证据,并进一步认为当地所制作的珠饰有的采用了印度的技术,但制作的是环南中国海区域特征的珠饰,也有完全进口自印度的珠饰,还有技术特征和艺术特征均为南中国海地区特征的珠饰。在她认为至少泰国三乔山、Khao Sek等地是有明确珠饰生产记录的。


不过,这些都是西方学者根据他们的材料和认识而得到的结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关于这几个产地的论文,以后会找时间详细解读。

那么,南亚、东南亚是否有类似合浦望牛岭1号墓的这种大珠子出土呢?答案是,可能、或许、大概、应该是有的,本文的第一集中,已经给出了缅甸、越南和印度塔克西拉等地出土这类珠子的图片。至少从考古类型学上,看着很像有木有。

Niharika在其著作《印度古代石制珠饰研究》中认为此类珠饰多分布于印度北部黑光陶文化遗存中(Northern Black Polished WareCultures),年代介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如Charsada,Hastinapura,Kausambi,Nevasa,Prakash,Rajghat等10多个地点中多出土有此类透明水晶珠饰。

古代珠饰出土的,大致有:

a)墓葬出土(如合浦汉墓)

b)宗教场所出土(印度北部塔克西拉等地的佛塔)

c)生活垃圾堆(埃及红海口遗址)

d)日常生活、商业遗址(英国巴斯罗马时期洗澡堂遗址)

e)生产作坊遗址(泰国三乔山、印度泰米尔纳德)等几种。

其中宗教场所特别是佛塔宝函里出土的珠子显得格外耀眼。这里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Piprahwa舍利塔:这座佛塔位于印度和尼泊尔边境附近,1897年到1898年间法国人WilliamClaxton Peppe发掘了这座佛塔,在里面找到一些刻有婆罗米文的宝函,里面装有数量可观的各类珠饰。这些珠饰材质丰富,有紫水晶、海蓝宝石、红玉髓、缟玛瑙、珊瑚、黄水晶、石榴石、玻璃、绿玉髓、珍珠、白水晶和海贝等等。佛塔装藏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世纪。

piparawa舍利塔中的圣物匣和其中装藏的珠子

塔克西拉达摩拉吉卡佛塔的圣物室:约翰马歇尔爵士曾对该地区进行发掘并发表重要著作《塔克西拉》,国内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中译本。塔克西拉位于现在巴基斯坦拉瓦尔蒂东南35千米处,早先这里是三条重要商道的交汇点,后来由于商路改道而逐渐衰落,5世纪被匈奴人洗劫摧毁以后再未恢复。

塔克西拉在佛本生故事中被描述为佛学中心、学术中心和当时世界知名的上师聚集地。塔克西拉出土的珠饰非常多,马歇尔注意到:在塞人统治早期建筑的佛塔中存放了大量的珠子,这些珠子都装在遗骨盒以及石灰岩制作的遗物匣中,如达摩拉吉卡B6号佛塔中出土了大量珠子,宝石和7片薄片金叶子。珠子类型丰富,其中记录有两枚标准桶形的无色水晶珠子,长度约2cm。珠子表面抛光精细,几乎不见磨损痕迹。其他佛塔中心装藏的圣物匣中也都发现有大量的各类珠饰。

缅甸贝塔诺大佛塔(包包枝佛塔):共计有40枚宝石质地的珠子被发现于早期佛教遗址中,如佛塔、寺院和神龛处,其中大佛塔中出土有红玉髓、无色水晶和蚀刻玉髓珠饰若干。

此外,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沙特卢浮宫博物馆、日本平山郁夫美术馆藏品中都见有印度北部、巴基斯坦所出的佛舍利塔、圣物匣以及其中的珠子、金饰薄片等。而民间盗掘则更丰富。

平山郁夫藏金质圣物匣以及其中的珠子

沙特卢浮宫博物馆藏佛塔以及其中的装藏

大概情况就是,在早期佛塔的圣物匣、舍利函里供奉各类珠子看上去是一种常规操作,而且用于供奉的珠饰制作一般都非常精美,工艺高超,甚少使用痕迹,甚至可能是专用的定制品。回到这种加工精细的水晶珠来说,先不讨论这珠子到底是哪里做的,在中国境内这类珠子基本都出自墓葬中,有如望牛岭一号墓这种高级墓葬,也有郴州、长沙等地的富商墓和中等士族墓。而在受佛教影响地区如印度、缅甸这些地方则主要出土于佛塔的圣物匣中。

最后联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合浦望牛岭的两个大水晶珠子,在检测的时候观察似乎并没有什么使用痕迹,连磕碰都没有,可能是主人生前非常珍视的结果,死后也随身陪伴。但参考南亚高级珠子供奉圣物遗骨舍利的习惯,有否可能是一种独特的葬俗?(反正我是胡说八道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