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孩子6岁,上小学了, 最近她快被烦死了。 孩子上小学以后,老师几乎每天都要给她打电话,控诉她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回家写作业也特别费劲,母子俩经常闹得不欢而散,她一件件罗列他儿子的“恶劣表现”: ◇ 上课容易开小差,喜欢做小动作、东张西望; ◇ 平时做作业速度慢,拖拖拉拉,并且粗心大意、错误百出; ◇ 做作业时不够专注,一会玩玩具,一会喝水、上厕所; ◇ 家长或老师说话经常听不清或者没听见,不知道在想什么 听到她这样烦恼,我试着问了她一下:“你家孩子6岁前,当他玩玩具或者专注地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有人突然过来打断他: ◇这个不是这样玩的,应该是这样, ◇你渴不渴,来喝口水 ◇哎呀,你这搭的什么呀?你好棒呀! 朋友瞪大了眼睛看我:“你怎么知道?” 我说:“孩子的专注力就是被你们一步一步破坏的。”然后跟她从一个实验开始聊起了专注力。 一个实验告诉你: 孩子的专注力是保护出来的 不是训练出来的 知名《当代生物学》杂志曾经有一项来自美国心理与脑科学专家Chen Yu的研究。 一群家长和他们的宝宝被邀请到实验室玩耍。一开始,实验者任由家长陪宝宝玩耍,然后根据家长与宝宝互动的情况,分成三类: 宝宝玩玩具时,家长第一时间与宝宝一起玩玩具; 宝宝玩玩具时,家长在一旁静静陪伴,当宝宝需要帮助,家长才及时回应和指导; 宝宝玩玩具时,家长在一旁发呆或关注其他事情,从头至尾没跟宝宝有任何互动。 这一轮,第3组的宝宝很快败阵,他们一开始因好奇而被玩具短暂地吸引注意力,但没多久就失去了兴趣,不玩了。 接着,第二轮实验中,剩下第1,第2组,研究者让家长的目光短暂离开: 第1组宝宝便开始纷纷转移注意力,因为他们立即意识到爸爸妈妈没陪他们玩,他们不干了。 第2组宝宝的专注力最好,即使他们发现爸妈的目光离开,但他们仍旧能安静地玩上一会(一会儿,对小婴儿来说已经属于优异了)。这大概是因为,他们知道爸爸妈妈在关注着自己,只要他们需要,爸爸妈妈就能帮助他们。 所以,这也给我们父母提供保护孩子专注力的最好建议:陪伴却又适当保留孩子独立探索的空间,孩子需要时,父母能及时回应,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关键。 孩子天生据有专注力,只要家长不去破坏,他们在适当的年龄都会有相应的专注力。 不同年龄的宝宝,专注力的时间不同,具体可以参考下表: 心理学教授黄扬名在做客“拜托了妈妈”节目时提到: ◇0-3岁,是宝宝专注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妈妈要做的是保护、不破坏! ◇3-6岁,要把兴趣和专注力培养结合起来! ◇6岁以后,干预效果不佳。 如果你家宝宝,在玩玩具或者看书等事情时(看电脑和玩手机不算数),不能保持这个时间的专注力,就要思考自己的养育方式出了问题。 家人常做的4件事 正在一步步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01 一次给孩子太多玩具 相当于故意分散孩子的专注力 现在的家庭经济条件都不错,孩子们都有很多玩具,不少父母平时有事没事就给孩子买点玩具,家里都快能开玩具店了。 我侄女2岁多的时候,家里的玩具就很多,每次她都到翻腾出一堆来玩,但是玩的时候摸摸这个,看看那个,哪样玩具都玩不了几分钟就没兴趣了。 给孩子的玩具太多,孩子的选择也就越多,越小龄的宝宝,专注力就越是有限,一次给孩子太多玩具,就相当于人为的把孩子原本就有限的专注力,分散到更多的事物上,让孩子难以集中注意力。 02 孩子专注玩耍的时候 一会儿让孩子喝水 一会儿说孩子做得不对 就像文章中开头提到的那一幕: 孩子在专注地玩耍的时候,总有人“过度关心” ◇来吃口西瓜吧 ◇你冷不冷 ◇你这样不对,你应该... 虽说这都是出于妈妈对孩子关心,但却好心办了坏事,总是在孩子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打断孩子的专注力,孩子容易失去持久关注一件事的能力。 03 “边看电视边吃饭”“边玩边拉” 是非常破坏孩子专注力的事 这又是一个看孩子时常犯的错误: 孩子不好好吃饭,那就打开动画片,边看边吃,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赶紧喂上几口;孩子抗拒拉便便,那就拿上个玩具,甚至用上声光电的卡通小马桶,边玩边拉…… 且不说这样对孩子的胃肠运作、消化功能、好习惯建立的危害和影响。对孩子专注力的破坏,也是一等一的杀手! 在孩子的专注力还没有发展到能“一心多用”(同时将专注力分散到多个领域,不少成年人都很难做到呢)的时候,就别给孩子同时安排多个活动,结果就是哪个都不专注了。 04 总是催促或替代完成 让孩子的专注力无用武之地 嫌孩子做事慢,总是不停催孩子“快点”。孩子被催烦了,干脆放弃不做了。 嫌孩子做不好,索性自己代替孩子完成。每一次代替都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行”,让孩子慢慢失去了“我可以”“我能行”的信心,没了信心,又哪来的专注去做。 总是被这样对待的孩子,根本用不着发展出自己良好的专注力,因为事事都有“妈妈在”,反正自己的专注也无用武之地,总“不用”就会退化! 孩子的专注力有多重要? 可能超出你的预想 什么是专注力? 专注力,是指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人类有意识地自觉主动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根本手段,注意力使所选择的信息处于意识活动的中心,并加以维持,从而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加工。 俄国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提出:“注意就是一扇门,一切由外部世界进入人的灵魂的东西都要通过这扇门。” 而对孩子来说,专注力是指他能够注意听、注意读、注意理解、注意记忆、注意思考、注意说写做的能力,是脑部意识活动得以实现的运载工具。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他的作品《专注》中,有一个著名的结论:“专注力比智商更能影响一个人的最终成就。” 具体到孩子身上就是,专注力越好,学习效率越高,学习成绩也越好。 因为,学习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能力,需要注意资源的加入。 不仅是学习,长大以后的工作一样需要稳定的专注力去做好一项工作,如果从小就专注力差,长大后工作也容易受影响,这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人生。 所以在0-3岁这个阶段, 保护好孩子的专注力,至关重要。 那么家长如何做, 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呢? ////////// 0-3岁 做好这4件事,对保护孩子的专注力 至关重要 不随意打断孩子——当孩子专注于眼前某事的时候,除非是很重要的事,别轻易打断孩子,孩子需要(渴了、饿了、想上厕所)的时候,会主动需求帮助的。 大部分德国孩子都有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相对很有专注力: 小到认真吃饭把饭吃完,大到把一本书看完;小到拼图一定拼好,大到可以一人安静的玩两个小时,或者数年如一日的坚持踢球,坚持跳舞…… 德国父母首先会很尊重孩子,不会经常主观的、武断的,粗暴的去打断或介入孩子的事情。比如从小让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慢慢的收拾自己的房间,允许他单独做手工玩拼图或者剪纸张等等。 每次只给孩子1个玩具玩——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沉浸其中,等ta玩完了这个玩具,先收起来,再给下一个。 不催促、不替代、延迟帮助——中国父母普遍比较急,自己从小就是被“打断”着长大的,没什么耐心、又缺乏专注,现在做了父母,也经常做着这样或那样破坏孩子专注力的事。 对孩子的事少一些催促和唠叨,当孩子面临困难时,先别急着直接帮忙,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延迟帮助,让孩子有机会体验挫折,感受成功,以后孩子才会在遇到困境时,先尝试专注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先求助于父母。 3-6岁 将专注力和兴趣结合很重要 把兴趣和专注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孩子总是对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格外专注,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一画就是半个小时;有的孩子喜欢看绘本,能自己翻看很久,或妈妈给讲的时候格外专心听……先从孩子喜欢做的事开始,逐渐培养孩子专注一件事的能力。 善用时间分割法——一些适用于大人训练专注力的方法同样也适合小孩子。比如“番茄钟工作法”,简单来说,就是把大块的时间划分成一个个25分钟的小块,每个中间隔以5分钟的休息时间。让孩子在25分钟的里时间里专注学习,而在接下来的5分钟里认真休息或游戏、玩耍,把对他们的训练分为几个部分,可能对孩子来说,比一口气让他们完成两三个小时的作业量要更合理一些。 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避免孩子注意力分散——相对安静的环境,更有利于孩子专注的去做某一件事,太过嘈杂的环境,会有各种刺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要玩,就好好陪孩子玩,别边耍手机、边看电视、边陪玩,这也是一种榜样作用。 动静结合,让孩子多一些运动——美国《神经病学》:每当参加完体育活动后,儿童学习时会更加集中专注力,而且学习成绩也会更好。想让孩子专注起来,不妨试试每天都让孩子进行适量的运动。 0-3岁的妈妈可能觉得这件事似乎离自己还远,但是0-3岁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重要阶段,错过了将很难弥补,关注孩子专注力,从0岁开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