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家八桩传真(上)

 山左杏林 2020-06-14


八桩以“八阵图”的八阵分别以立名。《太白阴经》曰:“黄帝设八阵之形,天阵居乾,为天门;地阵居坤,为地门;风阵居巽,为风门;云阵居艮,为云门;飞龙居震,为飞龙门;武翼居兑,为武翼门;鸟翔居离,为鸟翔门;蛇盘居坎,为蛇盘门。天、地、风、云为四正门,龙、虎、鸟、蛇为四奇门。乾、坤、艮、巽为合门,坎、离、震、兑为开门。”《兵略纂闻》说:“黄帝按井田作八阵法,以破蚩尤。古之名将,知此法者,惟姜矿产公、孙武子、韩信、诸葛孔明、李靖诸人而已。其名之曰天、地、风、云、龙、虎、鸟、蛇之八阵者,则孔明也。”说明八阵之名缘起于蜀汉诸葛亮。

内家八桩,又名“浑元八桩”。因为它不仅在外形上要求姿势圆满浑厚,凝重中正,气魄雄伟,支撑八面而稳固厚重。而且强调内气潜转,气血流行,神气飘逸,感应灵敏而圆转自如。具体要求为头直、目平、身正、神庄、心静、意远、劲整、息匀。“浑然任气行,形圆劲自增”。浑圆者,浑元也,故有此名。

八桩的顺序与八阵相同,即按天、地、风、云、龙、虎、鸟、蛇排列,但内家基本八桩虽名八桩,而实则有九式。即在演练基本八桩的首尾,各加动静未分阴阳合德的“无极桩”式。这一式相当于当今拳术套路中的起势与收势,其目的在于使演练者在操练八桩之前后有一个过渡的桩式。以避免突然进人行功状态,而出现精神上一时难以集中,心神不宁,心猿意马等现象;也不至于草草收功,从而影响锻炼的效果。来自“武宗”公众号·“无极桩”式的“加盟”克服了“始乱终弃”的弊病。也有用“云桩”代替“无极桩”的,就是在行功的始末加行一次云桩,也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因为云桩本身就是很好的养气养生桩,是阴阳合德的“无极桩”,这样八桩也就“名副其实”了。

盖八桩皆为动静、虚实、开合、吞吐、长短、刚柔、攻守、奇正、阴阳矛盾二进制变化之桩,即二八十六桩,四八三十二桩,八八六十四桩。依此变化,变幻无穷,因而又称为“百桩”。可见“八”和“百”都是“虚数'而不是“实数”。只是表示“多”而“变化”之意。因而“八桩”可称为“百桩”,又可称为“幻桩”。其特点是刚柔互运,动静浑然,蓄发相变,奇正相生。功劲似有若无,劲力乍隐乍现,貌似柔软无力,实则无坚不摧。内家八桩(拳)的妙处就在于把自然法则融化于交替变化,之中,将对立统一的变化纳于八法之中,从而使人心、息、身协调运动,达到五脏六腑的平衡,经络气血的自然通畅,在动静、刚柔、阴阳和表里的绝对矛盾中,求得相对的统一。所以,学练者只要善思量、能变通,则始于摹拟,终于变化,而变者愈变,化者愈化,就足以在内家八桩(拳)的天地里表现出千差万别的奇姿异态。站桩行拳自会特具一种“放浪形骸之外”的宏恢气象。

八桩是一套静功站桩,除变桩换式外,它外形要求纹丝不动,格局舒宏,松朗庄伟,犹若一山雄峙。这一点与动静相兼的峨嵋十二庄是迥然不同的。峨嵋十二庄的内容为:天地庄、之字庄、心字·庄、龙鹤庄、游龙庄、小字庄和幽明庄。巨赞法师又作:天字庄、地字庄、之字庄、心字庄、游龙庄、鹤翔庄、风字庄、拿云庄、旋风庄、大字庄、风字庄、拿云庄、大字庄、小字庄、幽字庄、明字庄。说明峨嵋十二庄也有分支流派。·来自“武宗”公众号·单从以上名目中“天、地、风、云、龙、鹤”等字样,就不难看出“十二庄”亦是一套脱胎于以八阵图立说的桩法。若以桩式的外形考察分析,则八桩与马王堆出土古老的西汉帛画导引图,近古广泛流传的达摩易筋经,以及近世的意拳站桩,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关于“内家”一词,古籍中阐释不一。中华武术犹如天上的繁星,园中的百花,璀璨而绚丽。据不完全统计,大小拳种200多种,器械又何止十八般兵器,各种器械套路达500余种,且还在不断创新中。历史上,人们对于武术的分类,众说纷纭。按地域分,分为南拳、北腿;按山岳,分成少林、武当、峨嵋等派;从形式上分,则可分为套路运动和攻防技术两大类;按劲路,即运动特点分,则可分为内家、外家拳法。但武术界普遍认为“内家、外家”的分类法比较科学。据《宁波府志》记载,把那种劲力偏刚、主于搏人先发制人的少林林拳法划人外家一类;而把劲路主柔,以绵见长,旨于御敌,后发制人的内家(狭义)拳及武当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广义上内家拳)划为内家拳类。

在练法上,外家拳着重于外部功夫筋、皮、骨的锻炼;内家拳注重精、气、神的锻炼。

在风格上,外家拳以姿势大方,节奏鲜明,刚健有力,劲力顺达为特色;内家拳却具有气势沉稳,刚柔相济,形神一致等特征。

在技击方面,外家拳手法致密,并结合踢打摔拿击法的综合应用,战术上,注重先发制人,采用指东击西,上惊下取,灵活机动的原则;而内家拳多用上肢手法(掌、肘、肩),下盘腿法有勾、套、绊、插挂等法,战术上讲究后发制人,以缓打快,以短击长,主张小力打大力,四两拨千斤。

古今拳家虽以专练内家或外家一般之拳为多见,但也不乏兼通二家者。如《清稗类钞·技勇篇》说:“雍、乾(1723一1795)时武勇之士·最著者为江宁甘凤池,具绝大力,于拳法,通内、外二家秘奧。”据传清代末叶上海精武体育会前身一精武体操学校的创始人之一霍元甲所习的迷踪艺,其劲路刚柔也正界于内外二家之间。而近代的王子平、郑怀贤、沈寿等老师,亦是兼通内、外二家拳术的。由此可见,精研内家八桩(拳)对于武术爱好者有极其重要的参考意义,于养生家与更有补益。

无极桩

属阴阳合德,动静未分之桩。真气内收,神不外驰,精不妄伤,气不轻浮。真相不露,以静待动,其攻守之意存乎一心。劲主柔,形为合,架式为高桩。因此式适用于养气延年,故又名“养气桩”。此式旨在集意凝神,安定心神,所以又称“安神桩”。

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灵枢·本神篇》说:“两精相搏谓之神”,即男女两精结合形成生命时,形成先天之神,后天则依赖水谷之精气不断滋养,才能使神生化不息。

神有广义之神,即: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灵枢·本神篇》说:“心藏脉,脉舍神。”,“肝藏血,血舍魂。”,“肺藏气,气舍魄。”“脾藏营,营舍意。”,“肾藏精,精舍志。”

狭义的神,是单指藏于心的神。《灵枢·阴大惑论》说:“心者,神之舍也。”神是统帅人的精神、意识、知觉运动最高的生命活动,在人身居于首要地位。《灵枢·天年篇》说:“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又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来自“武宗”公众号·无极桩练气养神至关重要。其外形与西汉导引合,图“引啧”一式基本相同(图1)。

[谱诀]:聚精会神守中气,阴阳合德任刚柔;平心和气意绵绵,吐浊纳清不老春。

[方法]:如图1。

双足平行,端身站定,曲膝微蹲,上肢松沉下垂,腋下悬空。双目平视,神光朗照巅顶,虚灵独存。心不胡思,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凝神定意,血脉亭匀。立身中正舒适,疏朗空灵;呼吸纯任自然,绵绵若存。

1、天门桩

属阳桩合式,性主攻,劲主刚,形主合,架式为高桩。此式一名“双仰桩”,盖双攻手为仰掌之故,又名“金蟾桩”与西汉导引图“蟾息”一式略同(图2)。

[谱诀]:双手擎山神气爽,周身松沉意注掌;劲贯四梢丹田运,腰腿发劲逞英豪。

[方法]:如图2。

双足稍宽于肩缘平行站定。外则中正圆和,内则空灵清虚。两手仰掌,手心微侧,使遥相呼应,仿佛气息相通。双手如擎山,不能有飘浮感。吸气时足趾微微抓地,足掌缘着地,足心涵空,意注足心。呼气时,意注掌心,就象有内气自掌心透出承托巨山,随时抛发一样。要求“五心相印”,即心意与两手心和两足心相呼应,内气互相贯通。以利于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随时调动手足。应敌时如敌按压我,我即劲由内换,内气潜转,源动腰脊,劲贯四梢。或双掀或单抛或旋发。以攻为主,攻中有守。攻如巨浪抛物,又若力士掀石,威势惊人。故谓“腰腿发劲显英豪”。

2、地门桩

属阴桩合式,性主守,劲主柔,形主合,架式为高桩。此式又名“三盘桩”,以两腿落裆圆撑,合为一盘,称为“地盘”;以两手心含空,各自成一盘,分别称为“日盘”和“月盘”,故名。与西汉导引图“龙息”、易筋经“三盘落地势”都有渊源关系,但易筋经的“三盘落地势”早已以动代静由静功演变成动功了(如图3)。

[谱诀]:日月双掌按地运,吸足后闭轻若重;气满即吐须自然,引进落空守即攻。

[方法]:如图3。

双足销宽于肩外缘,平行曲膝下蹲站定,双膝微微内扣(仅限于意识)。气静神闲,寂然湛然。两手俯掌,掌心含虚而稍微相对,使掌心劳宫穴之气遥相感应。气吸足而后闭,掌心用意略使暗劲,如按水中浮球。意念上仿佛不使内气从掌心逸出;至气满充盈时,方始以鼻呼气,同时想象内气从掌心缓缓吐出。因地门桩系主柔之桩,因此,采用闭气法使暗劲时,也只是微微着力,似松非松地按住假想中敌方的肢体,以限制其活动能力及范围;而当我掌心吐气时,意即进而使敌进攻之力按我意图转向地面而落空,从而使敌跌扑于地。·来自“武宗”公众号·如:敌以双按按击我胸,在敌按住我胸之时,我即以双手按搭于敌两上肢上,待敌按劲将发未发时,我即不顶不丢,引进使其落空,乘势按采或用腰劲按抹,敌应声扑地。此式为练气专式,在技击上与擒拿法有关。地门桩虽为主柔,实乃守中寓攻之术。

3、风门桩

属阳桩合式,性主攻,劲主刚,形主合,架式为低桩。此式又名“双推掌”,是因形而得名,据说与“岳氏双推手”有关。

[谱诀]:意注锐骨揿飓风,发如霹雳受如空;蓄发相变瞬息间,拳打不知显神通。

[方法]:如图4。

双足宽于肩外缘,平行曲膝下蹲站定,双足掌缘着地,足心微微内敛。两手向前平行推出,沉肩垂肘,中度曲肘,两手竖掌,相距尺许,掌心朝外而微微相合,掌心含虚。劲似发而未全放。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神形相合。两掌微微用意贯暗劲,随呼刚吸张驰,吸驰呼张,丹田吐气,安匀顺畅。合但不得有气相,不可有体相,不可外露于形。意注尺骨之锐骨(俗称“尺骨小头”),即是把此处看作棍棒之顶端,意若用棍斜向前上方捅出,仿若用千斤顶的原理,以收“立木顶千斤”之效。其目的在于变小力为大力,发出“霹雳破空”之劲。须知八桩使暗劲,纯是一种意念,“于无声处听惊雷”,而不是实际的拼命用力。因为一用力,身心便紧,百骇失灵;稍有注血阻塞,便失松和;失松和则气滞力板,意停神断,全体失统,面目全非也。

《沈子拳法》精气篇曰:“拳别上下,用意为上,运气次之,拼力最赣。”“用意在身,取法乎上。意来气至,气至劲放”。又曰:“意莫在气,在气必遏。亦不在力,在力则涩”。一再告诫我们用意,莫运气,更忌拼力。这可以说是武术的灵魂。用意的目的在于得心应手地形成条件反射,这样练习日久,自然能积柔成刚。刚复归柔,以致刚柔相济。相反若一意用力,则日久只得拙劲蛮力,虽力大足以开石,然仍难得刚柔瞬息万变的拳技之巧,终非内家拳学之真义。

健身一道,也只有放松,用意不用力,谨养其形(体),才能使藏腑不受压抑,不影响脏腑,经络气血的正常运动,达到经络,气血的自然通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