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真武学当以清静、自然、无为以修之

 九天凌霄阁 2020-06-14

今天“驰剑南天”群里许多同道展示诸多自我风采,或书法参真,或演武示道,是宗风畅然矣。观诸同道演武,不禁回想起当年师尊李真阳开坛授教之往事。

李师当年授学,并不同于世俗所教,一招一式,均详细讲解,而是大致规矩一讲即过。粗看起来,是不用心教学,当年我也因此颇多不解。直至近年来,随着读书,练功小有所得,方才知此是正宗之所为:“大道授人以规矩,不授人以技巧”。

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对功夫的理解也各异,不可能以同样的动作标准来要求每一个人。如果强硬的要求每一个人做出同样的姿势、动作,则有失自然矣。当年师真教学玉环桩之时,有学友询问,怎么练才对?师答曰:“没有对错。练就对,不练就错。”

  

概因真元修真法是修真武学,动作,姿势均合于先天,合于人体气血循行之规律。只要放下心中杂念,执着,久久习练,体内真气启动,气推形动,则形体自然合于规矩。若是心有执念,老想着动作标准是什么,心神始终在动,则体内真气自散,功不成矣。

真元修真一脉溯其根源,则是出于老子。太上之风乃清静、自然、无为也。心清静,体自然,意无为。如此则“意不动,神自灵”、“心不动,气自圆”、“形不动,精自固”。

李师当年著有《小炼形——丹经武学入轨行功的捷径》一文,文中言道:“夫修真丹道之学,传于老君,隐于贤侠剑道,明·九脉合真后见于武林密授。传有直入清静无为的三清大法,古人称之为太上之法,行先天自然之律。”

  

“自元始而判化,阴阳造肇天地,道传太一正气,与道合真者,始于真元一注”,真元者,太上也。“然先祖又发现此清静无为之境,法用太虚演道,真是‘高处不胜寒’,学者多难以入境。因而又授有为法而入,以动入静,直至动静相因,动静圆融。”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修炼的诸多武学,包括小炼形,玉环桩,元明功,循经太极拳等功夫,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我身心能进入清静无为的境地,以期先天自然之律。如李师所言:“由此惭悟本来,渐识道妙,以期与道合真之大成。 ”

当然功夫并不是说你随便练就行的,它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徒之贤者,心地纯真,元气充足,秉师言而直行,则修行如顺水行舟。然当代真元一脉已经泛传天下,诸多求学者心性,秉赋多不能做到这一点,导致功夫时有进退,怎么办?

  

一个是要多读书,书中有真知灼见,有灵光闪耀,可以很好的指导练功。另一个则是要与同道多交流,多学习。以玉环桩而论,初习时,是大致动作对了即可。是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但是这是刚开始的要求,因为大家动作都不会,筋骨也没拉开,要求多了,就学不会了。

我观很多同道,多年习练下来,一直在开展之中,也就是始终在抻筋拔骨,而没有进入到潜气内循。这就不行了,你得提高啊。记得当初李师于武当山第五期,第六期开班的时候,已经对玉环桩的修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双手持球要抱小。

这是外有其形,内有其质。外在的形体动作,能有效的调整内在气机的运行。双手抱球小,则心神内敛,气机团聚,以生其质也。很多人抱球很大,是因为水撞金轮时,发了掤力,以致阳经开启太过,不能收敛(注:如果是元气饱满充足,内在有了,双手的球自然变大,是另一说)。刚开始时,这样练可以。但是练久了就不好了,容易真气外游。要“威猛生之,收藏在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