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中“人书俱老”这个说法,你不知道的另一个答案!

 暮云深 2020-06-15

书写是日常进行的活动,汉字是每天接触的事物,人们被汉字书法的结构、节奏,被书写中偶尔获得的快感触动的机会很多。

我们的 前人留下了很多痴迷书法的故事。 欧阳询“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里复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旁,三日乃得去”。在路边见到件好作品,已经走过几里了,又折回来,含不得离去,最 后在它边上住了三天。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对书法的专注是深入书法的前提。

书法中“人书俱老”这个说法,你不知道的另一个答案!

书法与其他艺术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书写是一次完成,没有推敲的时间,也不能修改。因此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书写必须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以至变技巧为习惯,变习惯为本能。这种熟练是长期训练和运用的结果。 书法史上留下了许多关于书法训练的故事。例如,智永练字30年不下楼:张芝练字,“池水尽黑”,清代邓石如“每日昧爽起,研墨仇盘,系夜分黑尽,寒暑不辍”等。书法史上对时间的强调,不仅告诚人们深入书法时必须付出代价,它还与中国书法的一个重要性质相关。 孙过庭《书谱》中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说的是一个人要对书法获得深刻的领悟和真正的把握,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到那时,他的书法“老”了一一老练、 成熟,人也到了老年。

书法中“人书俱老”这个说法,你不知道的另一个答案!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书法是与他的生命同走向 成熟的,而且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它与人的整个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里便牵涉到中国书法的一个深层 目标:寄托、表现作为个体的精神生活中的一切。在个体达到完满之前,他的书法是不完整的。 这与今天所有艺术的目际都有所不同。 中国书法中的刻苦磨炼、持之以恒,既有艺事上的目的,又有“人”的寄托与表 现,这便决定了这种磨炼的特殊性:它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生命进程的意味。 但孙过庭的目标肯定比这要复杂一些。 他指出了书法训练中典型的演化过程平正一险绝一平正,第一个“平正”是基础训练所必需的,获得定的技巧以后, 在创作中加以运用,这时一位生手无法控制这种运用的界限,往往会越过边界而造成失度,因此必须加以调整,让基础和运用达到一个平衡一这 个点的控制是非常困难的,获 得这种把握能力需要很长的时间。孙过庭简法的的 成熟的漫长过程。 “人书俱老”,还隐隐包含这样一层意思,书法注定是 艺术。

书法中“人书俱老”这个说法,你不知道的另一个答案!

这似乎与书法史上的许多情况不合,有不少的续爱中到人“种到人们晚年才能成熟的 出色的作品。例如玉献之,享年42岁,明代王宪去世时不过刘时年轻时就已经创作出非常 史上光彩烟熠的人物。也许可以这样来解释;一位书法家 但他们都是书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让这些技巧之间,让这些技巧上化必需的重要校巧以后, 早逝的书法家们,自然是杰出的人物,那作品与生命之间的互作者的精神世外充分牌合。相渗透完成得如何,设那些 有可供比较的东西,但我们确实感到他们的作品中还缺少那种伟大书家自然、丰富、 灵动与凝重兼得的风致。 虽然书写是件简单的工作,然而一旦要追求理想的境地,奉沙的东西便做为复 杂,除了书写本身的问题,还有杰作的幻影,成名的欲望、各种技巧之间的得失与平衡等,问题无数,作者只要对此有所顾虑,书写时便会在感觉中造成种种牵扯。许多书法家都是到了晚年,作品突然到达一个新的境界: 心中解除了许多无形的羁絆,他所具备的一切都轻松地会聚在书写活动中,作品由此而获得种崭 新的品质。

书法中“人书俱老”这个说法,你不知道的另一个答案!

在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我们应该从容地、自在地、平静地写自己可以认同的字,在书写中得到人书吻合无间的喜悦。所以关于人书俱老这个说法,真的有很多种说法,每个人还持有不同的意见,我们要平常心对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