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写好格律诗的起句

 湖南周慎 2020-06-16

广告

诗词格律十讲

作者:王力 后浪

当当
广告

《诗词格律三十三讲》

作者:申忠信

当当

 【一】先说说格律诗起句的基本概念:
起者,发端也,即格律诗破题,起引领的作用.“起”。
一般要求破题开启全篇,点题明旨,为全诗创造氛围,往往有统领全诗、奠定基调、演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起句也有“凤头”之说。
【二】起句的起法:
做任何事情都要起头,唱歌要起头,说话要起头,讲故事要起头,写文章要起头,诗歌创作当然也要起头。“万事开头难”。古人创作诗歌非常重视起头,并且对起头有很多讲究。有所谓的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颂扬起、感叹起等。诗文创作,头如果起得好,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律诗“起”的方式很多。现在我重点从写作手法上分类。给大家介绍几种:
1、明起:
所谓明起,就是开口即将题面点出,毫无些许做作。这种方式直截了当,落笔扣题,往往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这个办法也最适宜初学者。
如: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首联一落笔即写诗人远望烟水茫茫的江面,频频朝朋友王十一挥手洒泪,以表达自己依依不舍情怀。往下再围绕首联把“飞鸟、青山、一帆、落日”等旅途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为送别增悲!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连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就是开门见山式直奔主题!
2、暗起:暗起者是不见题字,而题的本意暗含语句之中。
如:张九龄《感遇十二首》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首联单写兰桂而不写人,到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这种起法不见感遇情景,完全符合暗起要求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这就是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不见题字写法。
3、引起:即不先说题目,而由眼中所见景物,以引出正意。
如 杜甫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这首诗咱们晨读赏析好几次了啊
这首诗题为《客至》,却先以四周所见景物为衬托,以引出题面来。
我们看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
“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短短二七一十四个字,就写出了一个世外桃源的容貌和环境。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此法与暗起相类似。
4、反起:即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
如: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题旨为「喜」,而作者前半首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而点出后半首外弟之肯来,为「可喜」之事,却隐约透露出“悲”
。“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感,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
又如:钱起之《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题为「送归」,写得颇有禅意,风格清空闲雅,流丽纤秀,而作者却从来处着笔,以引出本题,此种起法,即称之为「反起」
一、二句倒置反起之法,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
这是赠给日本僧人的送别诗。前两句不写送归,而写来处。三、四句才暗示归途邈远。后半首不明写送归,而写海上景物,这就拓宽诗境,不受内容拘泥,使较窄的题目,能有丰富的内容,成为好的诗篇。
5、兴起:兴起是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之本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
如:【唐】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的开头以严整的对偶将题目具体化,不明说与杜少府离别,只是描画出“城阙”这个地方就在长安城的形势和风貌。用了托物起兴手法,“风烟”点明友人前往的地方远在四川腹地。画出了两人举目千里,无限依依,惜别的情态,时而回顾那雄伟城阙,时而瞻望迷茫遥远的风景,一切尽在不言中。诗中惜别中有豪情,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健朗的基调。
6、对比起:即采用今昔对照式,虚实交错。是指时间由现在倒回到过去,最后又回入现在,又叫追叙法。
如: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这种起法除了可以仔细交代前因后果之外,还可以让今与昔彼此对应、从而让人产生无限惆怅或极大的感悟。
7、问答起。以发问起,以答结,或以发问起由,以发问结,这种设问可答可不答。
如: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汤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说明一点啊,这不是格律诗,这是古体诗,也叫古风, 这里咱们主要是学习他的起句方式。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了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大家千万别领会成丈夫的夫啊。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真是传神。“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
又如:欧阳修《秋怀》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首句“岂不好”用反问句式,点明自己热爱自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
秋天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而且是五谷登、山果熟、菊黄蟹肥的季节。这样的季节,本应令人欣喜陶醉,为什么反而使诗人黯然神伤呢?这就不能不引起读者的疑问。使读者有想知道后面内容的欲望
8、抒情起:以开头先抒情的词句,为下文写景或记事劈开写作天地。
抒情起,咱们初学者很少用,景起, 最常用,这里,咱们做一下了解
如:杜甫《咏怀古迹》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首联即满含深情地自述对于宋玉的透彻理解与无限倾慕。感慨宋玉生平。
这样,诗一开头就对吟咏对象灌注了浓烈的感情,为全篇的抒情定下了基调。
再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这是慈母为即将远行的爱儿缝衣的生活图景,而正是这种客观生活使诗人油然而生一种对母亲的感情和赞美之情。显然,主体——诗人体验完全因客观生活图景而生。抒情起一开始便倾出心中之概,营造一种淋漓酣恣,畅快无拘而不可遏止的气势如宿昔青去志。
关于格律诗句式的起法还有很多,今晚咱们就说这些,不过,初学者,我建议多从景起最好,这样写起来稍微容易一些。
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并回答问题 :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找出起句。
(2)、简答:把起句中地点、时间、季节、环境点出来的分别是哪几个字?
(3)、找出韵字。

作者:江建名 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