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课研究之浙教版一下《认识厘米》教学实践与思考

 充实9 2020-06-16
1

向你介绍我是谁

  大家好,我是施玲玲,来自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是朱乐平名师工作站“一课研究“第16小组成员。很高兴能在“一课研究”微信平台上与您相遇!

本期内容有哪些

1. 听一听:

    发展学生求证的天性

2. 读一读:

    《认识厘米》教学实践与思考

3. 乐一乐:

    老板的数学经

3

轻轻松松听听书

发展学生求证的天性 From 一课研究 00:00 03:34

——节选自《小学教学设计》中宋煜阳老师写的《发展学生求证的天性》

4

坚持阅读8分钟


浙教版一下《认识厘米》教学实践

与思考


教材分析

       首先学生选择同一种物体面(课桌面),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发现量得的结果不一样的问题。围绕“为什么量得结果会不一样?”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接着让学生看图读一读铅笔、铁钉、树叶的长度,并观察与尺的0刻度对齐的虚线,讨论为什么要与0刻度对齐?教材安排的练习有三个题目,第一题主要让学生感知用尺测量长度的方法,第二题应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完成,感知一种间接的测量长度的方法。当我们知道一种物体的长度是多少时,可以用这种物体作测量工具,推算出所量物体的长是多少。第三题是让学生感知测量长方形边长的方法,让学生答完这题后,演示,尺子移动,使起点在“1”刻度上,读一读终点的刻度,说一说长方形边长是多少,最后讨论怎样测量比较好,要注意些什么?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现在的孩子很早就使用直尺,对于长度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长度单位这个概念及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并不理解。

       作为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是注意力的持久性较差。针对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长度单位的建立,主要是借助表象记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表象。同时加强学生的操作力度,让孩子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能正确读出尺上的长度。

3. 通过想象、估测等活动,培养空间观念。

4. 通过活动,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事实。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通过让学生体验、操作,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1、测量彩带的长度。(10CM的彩色纸条)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准备做一些彩色拉环布置教室,那么我们应该准备多长的纸条呢?我们先用一根小棒来测一测。(课件演示测量的方法)

       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根,也请你用小棒来量一量,需要几根小棒那么长?

不同的小组用不同长度的小棒进行测量:1cm;2cm;5cm

       各小组进行汇报。

2、我们测量的都是同样长的纸条,为什么量得结果不一样呢?

预设:因为我们用的小棒不一样长。

       教师总结:同样的东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结果就不一样。为了咱们交流的方便,所以我们现在用同样的工具来进行测量。一般我们都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直尺)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统一单位及其重要性。通过用1cm;2cm;5cm的小棒来测量纸条,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用不同的度量单位来测量,结果是不一样的,从侧面让学生对统一单位有所初步的感受;另一方面,也为后续让学生更深地体验度量单位统一及其重要性做好铺垫。

二、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

1.感知1厘米。

       比一比:给每个学生准备1根1厘米的小棒,教师明确活动要求:小组成员之间比一比,小棒是否一样长。学生通过比较发现,1厘米的小棒都是一样长的,这样的长度是1厘米。

       摆一摆:把1厘米的小棒放在拇指和食指之间,教师提问:哪里是1厘米;学生发现:两指间的距离为1厘米;接着不借助小棒,直接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来表示1厘米;用小棒验证;根据自己的偏差调整。

       画一画:不借助尺子,同桌合作画1厘米长的线段,看谁画的更接近1厘米。

       具体按照下面的步骤展开:

  a.同桌分工合作,不使用尺子,分别在纸上画一 条1厘米的线段;

  b.判断对方是否准确;

  c.用尺子验证并提出建议;

  d.根据同桌建议再画一条,再用尺子验证。

       找一找:找生活中的1厘米,并请其他学生判断合理性。学生可能会说: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的宽大约1厘米,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这里要引导孩子准确表述,这里的1厘米是一个近似值。

2.体验几厘米。

       标一标:每人一张练习纸,练习纸上的直线有几个1厘米。

       具体按照下面的步骤展开:

  a.估一估大约是几个1厘米;

  b.用1厘米小棒在线上摆一摆,边摆边做记号;

       看一看:教师提出问题:观察这条线像什么?学生会发现:像尺子。教师继续提问:观察常用的尺子,上面有什么?学生边说,教师边进行课件演示,强化发现。

       教师提问:你能在尺子上找到哪些长度?学生可以边指边说,可能是1厘米,也有可能是几厘米。

       估一估:课件出示橡皮、铅笔、数学书长边,估计它们分别为几厘米,并说明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以几个1厘米去判断,也可能以几个几厘米去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观察、在尺上找1厘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通过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识;通过想象、手指比划、画线等活动,培养对1厘米的空间想象。

通过活动,体验1厘米、几厘米的实际长度,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丰富经验,培养能力。

三、练习与应用

1.说出回形针的长度。

教师:你能说说是怎么看的吗?

学生情况预设:回形针的长度从刻度0开始到刻度3,所以长3厘米。

2.计算下面各种笔的长度。

教师:你能说出这三种笔的长度吗?

学生情况预设:(1)铅笔有4个回形针的长度,钢笔有5个回形针的长度,画笔有7个回形针的长度。

(2)一个回形针长3厘米,铅笔长12厘米,钢笔长15厘米,画笔长21厘米。

设计意图:让孩子完整的说出刻度的起点和终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和有条理的表达。同时,通过不同的测量方式的展示,拓展学生的思路,避免造成思维定势。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丰富认知,为下一步长度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理解和总结单位的统一

       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现在我们用上厘米,再一起来看看彩色纸条到底有多少厘米?

       请你用尺子量出你用的小棒是多少厘米?再计算纸条的长度。

        总结:如果我们都用厘米来表示,这些纸条都是10厘米,这样我们的交流也更加方便了。

现在请你用两个手指表示10厘米,我们以后还可以用另外一种长度单位表示10厘米。

五、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课后小作业:调查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将课堂内的数学学习延伸到课外,通过学生自己的课外活动,获取更多的社会知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


教学思考

      《认识厘米》这节课围绕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和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这一重难点来设计的。怎样让学生通过活动来建立这一空间观念呢?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第一、设计的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真正形成空间观念;第二、设计的活动学生是否有兴趣。        基于以上的思考,准备了一系列的操作材料,把抽象的概念厘米进行物化、形象化,从而达到建立一厘米的空间观念和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统观整堂课,主要有以下体现:

1、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让学生从“用不同长度的纸条量相同长度的纸条”这一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通过不同长度的测量工具去测纸条的长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尺子是如何产生的。为此,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就提出三个问题:(1)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2)我们怎样使测量的结果一样呢?如果用同样长的小棒来量,结果会怎样?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想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充分体验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感知、体验。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建立它的表象的:

       首先是感知“1厘米“:比一比,给每个学生准备1根1厘米的小棒,小组成员比一比,这样的长度是1厘米,这是直观感知;接着把1厘米的小棒放在拇指和食指之间,学生发现:两指间的距离为1厘米;接着不借助小棒,直接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来表示1厘米;用小棒验证;根据自己的偏差调整。学生在不断地调整过程中也是逐步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过程;然后,不借助尺子,同桌合作画1厘米长的线段,这其实是学生对1厘米长度观念初步建立后的输出,当学生把自身的感知呈现在纸上并进行验证,这也是对1厘米长度观念建立后的一次检验和修正;接着找生活中的1厘米,引导孩子准确表述,这里的1厘米是一个近似值。

       学生对1厘米有了多维度地感知,然后通过体验几厘米来强化1厘米长度观念的建立。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标一标,每人一张练习纸,练习纸上的直线有几个1厘米,并标出来,标完后的直线像尺子。这一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了尺子的形成过程;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尺子;最后,估一估,课件出示橡皮、铅笔、数学书长边,估计它们分别为几厘米,学生可能以几个1厘米去判断,也可能以几个几厘米去判断。

      整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自主探索到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1厘米的表象物化,真正形成了1厘米的空间观念。最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学习的平台”,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达到了三位一体的参与,使体验成为学生有效的基石。以上这一学习活动,由于学习材料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是让学生自主进行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非常高。

3、重知识的拓展和应用。

       让学生量生活中的物品,使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并也不陌生,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使他们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猜测、归纳、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乐一乐

        小张是一家服装店老板,他要工人不双休免加班费上班。
  工人背后评价他是张扒皮,上班时间要立方,加班费是虚数,福利待遇微积分,跟他提的意见是无理数,请假扣工资是复数,他说的话是有理数,加薪就是百分数……
  总之,他把数学知识发挥得极致。

你若盛开 蝴蝶自来



审核人:潘可可     肖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