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南门拆迁1年了,现在还好吗?满满都是回忆...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20-06-16
2019年
有关小南门拆迁的消息刷爆网络
明清时期便留下的老城厢
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
更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
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


警钟楼、梓园、徐光启故居
梦花街馄饨、草堂鸡、德兴馆
.......
一年过去
这些小南门的代表们
现在还好吗?


随着拆迁进程的逐步推进
只属于老城厢的这份情怀也在慢慢消失
一场说走就走的实地探寻
再次重温真正的上海烟火气

曾经的南市区,有一个地方叫做小南门,9号线小南门站下来就是。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为了防御倭寇当时修建了不少城墙,慢慢的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城墙中也就只保留了老西门和小南门。

去年2月份,小南门地块传出了要动迁的消息,这意味着,这块“脏乱差”地区也即将画上句号。虽然这给附近的居民带来了不少喜悦,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人对小南门的留恋。

 小南门人的生活现状 

时代风起云涌,滚滚向前。城市高楼下,无数老店正在消亡,很多记忆不复存在。一排排旧日里喧闹的五彩斑斓的服装店紧闭大门,悬在历史的边缘。

下午3点50分,拆迁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曾经每当夜幕降临,这里便灯火交织,人声鼎沸。而现在,人去楼空,空荡的街头只剩一副副空壳坚守在这里。

废弃的小院

孤独的绿植

清冷的街道偶尔会看到三三两两的爷叔操着地道的上海话闲聊,只用5秒,嗯,就感觉有那味儿了。大部分超市已然紧闭,这简易但东西齐全的的几平米俨然成了这里的珍宝享受着“至尊”待遇。

老爷爷在左边的凳子上停留一会儿,又换到右边的凳子停留一会儿。随着时代的进步,老爷爷也像是给自己发明了一个新游戏,在自己的一方世界里感受着时代的记忆。

清洗食材,热锅里冷油开始升温,一家人有条不紊的行动起来。让人莫名的想起小时候傍晚守在厨房等着开饭的简单日子,不管多大在哪里,脑海里那口家的味道总是挥散不去。

印着鲜红大字的旧物回收


没有高级住宅区那样的繁华,也没有小区里的那份安静。但邻里仍然能享受每日的饭后畅聊,分享家常。因为这份独特的美好,老上海的风情得以延续下去。

越来越多的菜系涌入上海,而小南门却一直守着那些老底子,小时候的那些店到去年城改前,还在卖着那几样东西。这次我们特意去寻这些店,很想知道他们还在不在。

好面道大肠面

一代人的青春美味记忆

好面道大肠面四周“拆”字包围。4点30分,三四个店员紧锣密鼓迅速的筹备起今天的运营。补充调料,摆放食材,面条在火苗的刺激下滚沸翻腾。汽水啤酒,果汁,被关进大冰柜,填补昨日狂欢的空缺。

上海的网红大肠面很多,但红不过复兴中路59号这家大肠面,而小南门这家好面道大肠面竟是复兴中路的总店!这很多人不知道

进入其中,4、5张桌子错落摆放。历经重装,店面环境升级,可算是无意中的收获了~大肠面的热浪不时袭来,软软糯糯的香味非常浓郁。作为一代人的青春美味回忆,面临拆迁,使得人流量急剧下降,老板探索着开启米饭套餐模式,试图维持生计。

德兴馆

1883年传承下的味道

德兴馆建于1883年,是老上海的回忆。德兴馆现在仍然正常营业。沪上的德兴馆大大小小有30家,但小南门这家才是传承了南市区的“一家春”一楼继续做点心,二楼三楼做点菜,味道独一无二。

老员工在20年的厨房热潮中,都不惧高温。泰然自若的端上这一份份热气腾腾的汤包,这一个个泛黄的蒸笼,正是他们享受恬淡生活的见证,镌刻着岁月的年轮。

虽然这里的生煎、大肉面八宝辣酱、草头圈、油爆虾都闻名遐迩。但仍然难以恢复往日门庭火热的景象。开门时间缩短,品类减少。

如今,周边学生们的放学甜蜜和街坊们的生活记忆都付之一炬。

梦花街馄饨

去晚了吃不上

1992年至今的梦花街馄饨,在上海馄饨界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原先开在梦花街的梦花街馄饨,还只是一家小小的店铺时,就已经人气火到去晚了就吃不上的节奏。17年因为家装关了两年,现在搬到了离梦花街不远处的中华路。没想到现在还要经历一次拆迁的考验。

在老店的时候每天都是阿姨包馄饨,叔叔煮馄饨,女儿负责端给大家。现在重开,人手增多味道却依旧保持。最受欢迎的是虾肉馄饨和菜肉大馄饨,小馄饨也是一绝。


现在过去只能买到生的馄饨,一份是46个,也可以买半份。每个馄饨都个头十足,老上海的爷爷奶奶喜欢配上蛋皮和榨菜,清爽不油腻,几代人吃过也不感到稀奇。

山东水饺

15年的坚持与守候

这家山东水饺从05年营业至今,春秋几载,一口圆锅、一个电炉、就是这家苍蝇小馆坚守十几年的起点。

十几年间,也不知多少小南门的学生放学后为了吃一口饺子,在爸妈面前上演琼瑶大戏。无声无息中,小小门面掀起吃货粉丝的热捧

店家是一位山东的老婆婆,就着几平米的小空间,是餐厅也是家。大部分已经进入拆迁的状态,这家已经是为数不多还在营业的了。听着婆婆的故事,愈发感慨起来,正是有一些默默坚持的小人物,却撑起了小南门骨子里的味道。

水饺十块钱一份,比起市区动辄几十块一份,真的良心的不能再良心了。有肉馅/白菜和芹菜馅儿。吃起来有一股淡淡的面汤味,就好像姥姥的手艺。

草堂鸡

爸爸辈们的食堂


当围栏封存,推过砖墙,那些封存的记忆又到了哪里呢?

土生土长的草堂鸡,安顿着附近居民的一日三餐。深受爸爸辈们的喜欢。一瓶石库门老酒配上一碟草堂鸡,三五好友齐聚一堂,就能畅谈整晚。

草堂白斩鸡、鸡鸭血汤、红烧划水..这些经典本帮菜在这里都能吃到,回想多年前,无名的小摊推着鸡肉横空出世,凭借一只鸡在街头美食江湖中杀出血路。人均只要50 的亲民价格,扎根小南门的这10几年里,草堂鸡的人气爆棚。

可以买半只或者四分之一只,鸡肉非常嫩滑,蘸上店里特质的酱汁,不同于市面上的海南鸡,有种说不出的清香。有人从小学吃到大学,从学生吃到步入婚姻

当年一起吃鸡的同学早已各奔东西,而草堂鸡还在。


老太咸鸡

两代人一起开的咸鸡店

围墙确实是开店路上挥之不去的阴影,暮色四合,花灯初上,人流渐渐密,战斗,此时才真正打响。

母女两一起经营着这家小店,经济实惠米道又好的咸鸡受到了周边不少居民的喜爱。作为肉食狙击手,封锁的主路也不能阻挡通往美食的步伐,点上一份找个角落,聊聊生活里的孤寂和欢喜。

老启馒头店

两代人一起开的咸鸡店

“久等了。”

夫妻忙里忙外的,在几平米的空间里大展拳脚,天气微微凉,外面的我们却被蒸汽的热浪包裹住了。藏在角落的馒头店,夫妻一开就是十几年。经过岁月的累计,味道早已炉火纯青,吃过都说好

来来转转,拆迁之期越来越近,但他们还是坚守在这条街。

“就算拆了,也会在附近找门店,重整旗鼓,到时候一定通知大家。”老板说。

大碗浓汤面馆

两代人一起开的咸鸡店

三位中年人随意坐下,一碗简单的汤面是他们的心头好,嘴上说着环境就是这样,但心里却对这味道无法拒绝。直接开店菜市场旁边,喂饱一代又一代小南门的老饕。

小南门的弄堂门

相互串通的弄堂

在小南门,还有各种奇特名字的小弄堂,可乐弄、面筋弄、俞家弄、药局弄、天灯弄....他们有一个神奇的共同点就是,不管你怎么走,他们都可以互相串通。

小南门钟楼

小南门的守望者

中华路581号的院内有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消防瞭望塔,当你从小南门地铁站出站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定是这座有着100多年历史的钟楼


1910年建造的警钟楼,曾是南市区的制高点,守望着无数南市人的平安。虽然已经满身青苔,雄风不再。但依就被列入了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队列。

梓园

爱因斯坦都去住过


独立的庭院,气派的日式大洋楼,就连爱因斯坦都曾经在这边住过一段时间,它就是藏在乔家路113号里的梓园。王一亭,浙江吴兴著名的画家,也是梓园的拥有者。


1923年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当时的王一亭组织义卖赈灾将所得款都捐赠给了日本政府。为了表彰对中日关系作出的贡献,日方特派建筑师设计了这座“梓园”,门洞上的“梓园”两字,据说还是吴昌硕所书

徐光启故居

紧紧相连9间房

徐光启上海人,“徐家汇”就是他及其后裔的世居之地。乔家路234号原为徐光启的故宅,是徐光启后裔分居的最后一进堂楼。面阔九间,所以被称之为九间楼。1937年又遭到日机轰炸,原有的9间楼也只留下了7间。

不知道的人经过这,可能根本就不会发现原来这是徐光启的故居,门口的石碑经过岁月的洗礼也已经开始淡化。在不远处还有明崇祯年间建造过的一座徐光启祠,也就是现在的光启南路250弄


天灯弄

大院里有99间房

除了有光启故居,相隔不远的天灯弄77号里还藏着一个书隐楼。距离现在有着200多年的历史,这个大院里面,有着99间房,因为是私人住宅,每间房间里面还都有不少壁画、砖雕、警示牌...

乔一琦故居

明末抗清将军的故居

明末抗清将军乔一琦的故居就坐落在乔家路143号,如今的乔家旧居已经成为了七十二家房客的状态,不过门口仍然保留着当年插旗杆的石墩,石墩两侧“卷云”和“瓶身三级”的图案清晰可见

-后记-


终究我们还是迎来了和小南门说再见的日子,小小的过街弄堂、开放式的菜场,高密集的居住人口,因为这份'脏乱差'老城厢的风情时至今日仍历历在目

虽然小南门迎来了拆迁,但是只要它还在我们的记忆中,那小南门就会永远存在。老地方、老菜单、老街坊。夜幕里,无数交错的人生线在这里重合,人世间的烟火浊色不过如此。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