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虑的隐喻: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正心正举 2021-04-07

文丨雪峰 · 主播丨涂山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被贴上了“全民焦虑”或“焦虑时代”的标签。如果稍微耐心打量一番我们当下的生存境况,这个标签贴得也的确不过分。

看看吧,我们会为每天采购的食品是否安全而焦虑,看着一路飙升的房价,为买不起房子而焦虑,为子女的教育和未来成长而焦虑,为今后的工作和职业发展而焦虑,为愈来愈让人堪忧的生存环境而焦虑等等,仿佛一切都在不断地提醒着我们:这个年头,你如果没有一点焦虑,你都不正常。

内观己心,外察世界

焦虑让人欢喜让人忧

的确,现代认知心理学早已有研究,焦虑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人类情绪,它深植于人类的原始情绪基因中,肇始于人类早期为了生存与自然灾害和野兽相抗争时遗留下的一种恐惧应激反应,它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预警保护机制。

可见,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来看,焦虑本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可是,知道了这个心理事实又能怎样呢?我们总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我们的生活吧?

焦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要如何面对焦虑?太过匆忙的我们甚至都没有时间来思考这些问题,或者是,在我们的意识里,焦虑的确无足轻重,根本不值得我们浪费心神。虽然焦虑一直如影随形,我们却早已习惯了被焦虑淹没笼罩而不知自拔。

宁愿被焦虑折磨着威胁着,也不想多看它一眼。因为我们心里装满了太多的“远大志向”,如蚊蝇一般嘤嘤嗡嗡挥之不去的“焦虑”,我们懒得理它,索性避着它走,直到哪天烦透至极了,我们才果断采取强硬的措施,佯装镇定,试图一举碾碎它,战胜它,让它永不再生。

可事实却是,焦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集结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向我们反扑,把我们精心构筑的关于生活的美好梦想以及对于生命意义的理性思考撞击得七零八落,遍地狼藉。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陷入了深深的自卑、内疚和绝望的心境之中,如落入一片无人的沼泽,又或者坠落在一个无底的深渊之中,四周是一片灰色的荒凉,无助感和疏离感扭扯着我们的心灵。

长久以来,对待焦虑,我们要么想方设法对其视而不见,要么与它剑拔弩张,一比高下。到头来,我们认清了一个事实,这根本就是一笔“糊涂账”。或许,真的到了一个时刻,需要我们拿“焦虑”当回事了。如影子一般尾随着我们的“焦虑”难道真的是一种生活的诅咒吗?我们长久以来对待焦虑的方式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吗?

我们一味逃避,最后只能是无处藏身,我们一味对抗,企图战胜焦虑,到头来只不过两败俱伤。人,之所以选择理性,是因为理性之光能够照亮我们内心的蒙昧和偏见,让我们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对待焦虑,我们也同样需要理性观照,因为,我们心底都有一个不愿承认的事实:焦虑看似是外来之力,实则源自内心,你如何对待它就是如何对待自己。

启迪多元思维

直面焦虑,对抗OR对话

人有一个很奇怪的思维现象,如果你不喜欢一件事情,你就会想方设法把它“污名化”。对待焦虑,我们一贯如此,我们把它关进医学的牢笼中,给它贴上“焦虑症”的标签,然后通过现代医学的手段对它进行诊断和医治。这种强大的权力语境,生动地描绘出了哲学家福柯笔下的“疯癫与文明”,“词”压抑了“物”,“物”必须从“词”的逻辑安排下挣脱出来,才能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就像一块田地需要翻耕,底层的土壤也需要阳光的照晒。

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焦虑是一位传授人性之贵的老师,焦虑一把抓住我们的内心,把我们与世界分隔开来,让我们怀念投身于工作中的感觉。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狂奔时,点踩一下焦虑这个“刹车片”,片刻的停顿或减速,就是一个调整,生活毕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非线性编织成的一张网,焦虑就是这网上的绳结。

面对焦虑,我们真正需要做的就是消解掉它身上的“疾病”标签,从试图“治疗它”转向“理解它”,从与之“对抗”走向与之“对话”。倾听是最好的对话姿态,只有我们学会倾听焦虑,并与之沟通,它就能成为一个正直的指引者,诚恳地告诫我们,生活中我们失去的意义流落到了哪里,生命中我们迷失的目的要到哪里去寻找。这就是焦虑带给我们的教益,它看似是敌人,其实是一位挚友。与焦虑对话,学习与焦虑共处,能够培养真正的生活趣味。

正心正举

与焦虑共舞

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把焦虑描述为一种“自由的眩晕”,通过焦虑我们领悟到自己生命的可能性,焦虑具有一种认知功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和深刻地了解自己,并向我们传达一种讯息:人是一种自我创造的存在。

正如法国哲学家萨特的那句名言“存在先于本质”,我们被毫无目的地抛在了“这个星球”上,然后通过不断地选择,进行着自我的定义,赋予生命以意义。当我们身处一片焦虑的丛林中,能够做到与之共舞,便是完成了对世俗生活的升华,在世俗与神圣之间,是人在翩翩起舞,人一旦没有了焦虑,也就失去了灵魂深处的那团火焰,也就不再具有人性。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所言,人的生活的意义不仅通过创造和快乐来完成,也通过痛苦来完成。焦虑的确带给我们痛苦,但这份痛苦是一种启示,是罗洛·梅所说的“存在性焦虑”之下的对命运和死亡的考量,对空虚与无意义的回应,对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担负,是对孤独与分离的爱的守望。

懂得与焦虑共舞,让一个人真实地存在着,而不是麻木地活着,当走入人群之中,才会有心与心的感应。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当代著名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说,“掌握如何适当地焦虑,便是掌握了至高的要义。”我们珍视生活中遇到的焦虑,但我们并非刻意去追逐焦虑。就像我们知道人生充满痛苦,但我们不会让自己掉进痛苦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当焦虑来敲门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学着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样子,“热烈欢迎焦虑光临,如同苏格拉底举起毒酒杯那样。接着,他会把自己和焦虑关在屋子里,说出病人对手术医生说的那句话:我准备好了。然后,焦虑侵入他的灵魂,翻箱倒柜,焦躁地把他心中的一切都事无巨细地全部倒出来,而这个饱受焦虑之苦的人若有信仰作为引导,焦虑将自行消失了。”

信仰是什么?这或许就是焦虑背后的隐喻,正如电影《流浪地球》带来的启示: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寻求灵魂的现代人心中早已有清晰的答案。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