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购uber后,滴滴不仅将停止补贴,还要开始卖广告

 创业最前线 2020-06-16

创业最前线 北京站 记者 陈逸宁
责任编辑:孙鹏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这两天的朋友圈毋庸置疑被滴滴和uber刷了屏。在经过了滴滴和uber连番的坚决否认“合并”谣言之后,真相还是捂不住了。

8月1日下午四点四十分,早上还在义正言辞辟谣的滴滴,等不及晚上的发布,正式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双方达成战略协议后, 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2.3%的经济权益。

接着,各种“内幕”说,“我早就知道”说开始冒出来,有媒体人士信誓旦旦此次两大打车软件的停战早有端倪,也有账号发布了对uber中国英雄饮恨停战的各种悲情故事,大多为uber中国的员工是多么得拼命,uber中国有多么不容易,以及“其实我们还可以再撑几回合”这样的论调,总之是好一场热闹大戏。

资本大鳄的互博游戏与普通百姓并不想干,毕竟谁也不是股东,而uber中国的精英们相信不管留不留在滴滴都会有一个较好的出路,真正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是,滴滴与uber不打价格战了之后,对乘客和司机的补贴还会持续吗?毕竟消灭了最大的竞争对手后,滴滴似乎已经并不再需要通过烧钱来争取用户了。

其实,在消灭了uber之后,滴滴最艰苦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3年前,uber进入中国之前就提出要收购滴滴40%的股权,滴滴拒绝,与uber中国开战。打了三年,烧掉了上百亿美元,就换来如今与uber中国合并后的350亿美元估值和20%的股权出让。上百亿美元就换来少出让20%的股权,值得吗?要知道350亿美元的20%仅仅只有70亿美元而已,在开战过程中烧掉的投资人的钱如何交代?

滴滴打车、快的打车以及两者合并后的滴滴出行的融资梳理:


Uber全球和Uber中国的融资梳理:


PingWestCEO骆轶航在他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上诘问滴滴,滴滴2015年的亏损超过20亿美元,只要补贴停止,2017年利润一下子能到10亿美元。“可一家10亿美元利润的公司,PE多少倍是合适的?滴滴什么时候才能达到投资人认可的上市标准?”更何况,滴滴uber停战,并不意味着就能接收uber的市场。“当补贴结束、资本退场、商业回归和常识回归的时候,合并的滴滴和uber中国能拥抱的,并不是它们过去用户的总和,而最多只能是它们曾经用户的一部分。”

骆轶航认为,当合并完成后,用户变少了,那过去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徒劳的,在累计消耗了几百亿美元之后,如果收获的是一个更小而不是更大的市场,在商业上,它是失败的。

其实滴滴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迅速做出了反应。8月2号下午2点,滴滴向用户发送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中的问题设置十分明显,滴滴将取消各种优惠券,取而代之的是,用户必须先观看一段品牌宣传页面或视频广告,才能得到坐车优惠。

在这份12个问题的简单问卷中,一共7个问题与乘客多大意愿上能接受滴滴推送广告有关。









通过问卷设计可知,滴滴正在考虑取消优惠券等各类补贴,并在乘客叫车及坐车过程中插入视频广告,或者在线互动型广告。

这或许是滴滴深思熟虑之后对用户的一种试探。

早在2014年,滴滴就尝试过卖广告,那个时候的广告多以滴滴“红包”的形式出现。2014 年8 月,滴滴邀请当时最受欢迎的十个明星,以他们的名义推出了一套明星红包,包括当时正在为《一步之遥》宣传的姜文、为《武则天》宣传的范冰冰、参加《跑男》的 Angelababy ,将要举办跨年演唱会的韩红,以及有固定粉丝群的陈坤、佟大为等。


这次与明星的合作更像一种资源互换,明星在滴滴红包中宣传了自己的电影、演唱会等,滴滴则借助明星的形象在新媒体上获得了曝光度。

2015年,滴滴在如何卖广告上进行了进一步摸索。5月,滴滴发起了“北上广深票选 PK 吸血加班喽,滴滴免费专车解救‘加班狗’”活动,让用户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加班楼,凡是在加班楼排行榜前 100 位大楼里工作的投票用户将有机会获得滴滴赠送的总价 225 元的 4 张专车抵用券。


一周之后,滴滴打车公布了北上广深的前 100 名加班楼排行榜。北辰世纪中心、恒隆广场写字楼、高德置地广场和科兴科学园分别成为了四个城市的加班楼王。这个历时一周的活动获得了 10 万的页面点击率,148 万的浏览量,页面内投票数 102 万。这个数据对于专车用户来说可算亮眼,而滴滴更是证明了其有能力在25-31岁的白领之中制造话题,创造流量。

从一定程度上说,滴滴应用红包进行营销的方式像是在探索营销、传播的更多形态。滴滴利用红包这样的促销活动,在营销自己的同时,也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广告媒介。

如今,在没有了uber中国这个强大的对手之后,滴滴开始考虑将广告变现。在问卷里可以很明显看到,滴滴今后接受投放的广告以品牌宣传为主为主。并且只有观看了广告,才能获得优惠。

仔细观察问卷第10题,“当观看广告得到的优惠为多少时,您可能会观看/您一定会观看”,我们有理由相信,接受广告程度高的乘客将获得更高的优惠,甚至可能会出现连续观看两个或两个以上广告享受叠加优惠这样的设计。


这样的广告可能会出现在你下单后等待司机时,或者上车后在行程中,及行程结束后的评价阶段。据记者推测,最有可能出现的上车前或者行程结束后,因为在行程中,滴滴还有别的霸占时间的方式。

根据问卷最后一题,滴滴有可能在你的行程中推送一些趣味小游戏或者小测试等。总而言之,滴滴的目的就是全方位的霸占乘客使用滴滴的整个过程。


滴滴现在急于将流量变现的行为,或许是为了让今年的财报更加好看,给投资人更强的信心,但是对于用户来说,打车软件大肆补贴的时代已经完结,今后如果要享受优惠,就得观看广告,至于用户的接受程度如何,恐怕还要看市场的考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