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想到他才是赵佩茹最欣赏的徒弟!“单双不挡”台风潇洒怎奈命途多舛!

 相声迷 2020-06-16

  在中国相声发展史上,赵佩茹堪称百年难遇的捧哏巨匠。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捧逗双绝的赵佩茹,单就捧哏技艺而言足以技压群雄。故而,怹门下栽培的弟子成才率极高。从大师哥李伯祥开始,高英培、常贵田、马志存、张奎清、刘英琪、王祥林、许秀林、刘国器……以及由李伯祥带拉师弟侯耀文,各个都是相声界响当当的人物。 

  从一众赵氏门徒中不难发现,李伯祥、高英培、常贵田以及侯耀文的知名度最高。之所以他们能享誉全国,其中包含诸多因素,比如:艺术领悟能力、发展平台、高质量的作品、个人表演能力等等。因此单纯以知名度来评判相声艺人的表演水平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在众多弟子中,赵佩茹先生最欣赏器重的并不是现如今观众最推崇的这几位名家,而是“默默无闻”的徐德魁。

  相比于上面提到的几位在艺术生涯有着高光表现的师兄弟,徐德魁在知名度上似乎真是“默默无闻”,但师父却唯独最欣赏他。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通天教主”赵佩茹如此器重这位爱徒呢?他的相声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得意弟子却没走红难道是师父看走了眼?

  徐德魁其实是上海人,1959年正式拜师学艺,此后长期定居在天津。跟北京、天津土生土长的相声演员相比,南方人说相声发音吐字就是一大考验。听过徐德魁相声的观众最了解,他在台上表演向来都是标准普通话发音,完全听不出有南方口音。在跟随恩师学艺期间,徐德魁对于相声表演的领悟能力超过任何一位师兄弟。这种领悟力,不光表现在台词记得准、记得快。他更懂得使每一块活时要合乎逻辑,每个包袱得讲理且禁得起推敲。只图包袱爆脆,不讲究细节铺垫的相声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除此之外,徐德魁还善于探寻同行前辈表演之所长,巧妙融入自己的表演中。

  《山东斗法》是单口相声中尤为出彩的一块传统活。 张寿臣、常连安、刘宝瑞、寇庚儒、马季都使过,这段也是徐德魁单口相声的把杆活。不少人认为他使《山东斗法》是宗常连安的风格。不过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徐德魁在刻画“孙德龙”和“了义真人”时多处口风细节又有刘宝瑞的神韵。这块活由于人物表演需要倒山东口,徐德魁使倒口时特别注重对山东人说话声调、吐字、重音以及口头语的雕琢。单看这一点他的处理手法要明显比马季更细腻。

  除了《斗法》,他的单口小段像《批生意》《扇子论》等同样具有鲜明的个人表演风格。台风潇洒大气,没有江湖艺人身上的不良习气和生意口。他的表演风格以及演过的每个段子都是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在赵佩茹的弟子中,他也是唯一有能力拿得动单口的。甚至在全国文字辈相声艺人中,徐德魁也是单口相声表演的佼佼者。

  上世纪六十年代,赵佩茹的徒弟纷纷加入各级曲艺团,像高英培在和平区曲艺团,李伯祥在南开区曲艺团,而这些徒弟里只有一位被调入了天津市曲艺团,他就是徐德魁。在加入市曲艺团后徐德魁先后与李寿增、汪恩禄等捧哏名家搭档。文*革初期,曲艺作家朱学颖创作了一段天津快板《三个美国佬》,这段作品经由徐德魁首演后很快名声大噪,红遍京津。当时天津周边省市曲艺团以及南方很多部队宣传队都竞相排演这个节目,其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回到最初的问题,既然徐德魁单双不挡,又善于创作,为什么他的名气远不及高英培、李伯祥等人呢?只能说是造化弄人吧。文*革后期,被下方农村劳动改造的演员相继落实政策被调回天津。当时主持天津市曲艺团工作的孙福海先生极力想把徐德魁调回原单位,由于曲艺团没有独立的人事调动权利,只能上报市文化局。但是文化局的领导给出回复是“现在马三立回来了,苏文茂也回来了,难道说一个徐德魁能顶他们俩吗?曲艺团要控制演员数量,不能人浮于事嘛……”就这样,徐德魁最终没能调回到天津市曲艺团,领导的一个口头决定也彻底改变了一个好演员的艺术命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