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阳节话题|带孩子总有分歧?与老人沟通你可能忽视了这四点

 牛妈古法育儿 2020-06-17

今天是九九重阳节,在《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指天之高为“九重”,所以两个阳数合在一起,谓之“重阳”。说起重阳节,大家可能会想到插茱萸、赏秋、赏菊、登高、踏秋,其实重阳节还是一个和老人、孝亲有关的节日。在中华传统观念中,双九(久)还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所以后来重阳节又被立为“老人节”。

现在很多爸妈因为要出去工作,带孩子的重任就落到了老人肩上,为此很多老人都和儿孙生活在一起,但这样一来,两代人之间就会因为观念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产生很多矛盾,我接触的很多妈妈也都在和老人沟通方面有很多困惑,所以今天我想就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1

孝敬父母>养育子女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围着孩子团团转,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永远是把“尊老”放在“爱幼”的前面,因为长辈才是家庭这颗树的根,子女是枝叶,根好了,枝叶才能繁茂。

中国有句古语:长幼有序。意思是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要有先后尊卑,这里的尊卑我理解不是人格上的,而是社会位置上的。其实这方面在以前的中国家庭里是非常讲究的,一大家子人的相处也是因此才能变得和谐有序。

但现在人这方面的意识就比较淡了,一些家庭甚至完全颠倒,很多爸爸妈妈有了孩子以后,会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反倒忽视了老人:

下班回家后,不先和忙里忙外的爸妈打招呼,而是先亲亲热热地抱起孩子;

老人咳嗽一整宿没人理会,孩子出一点点问题就无限焦虑痛苦;

不仅要老人帮忙带孩子,还经常因为育儿观念不同和老人闹矛盾,把家庭氛围搞得一团糟……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都讲平等,讲民主,父母子女要像朋友一样相处,长幼有序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呢?

在古代中国,都是几辈人一起生活的大家庭,比如祖父祖母生了几个子女,几个儿子们成家后又有了妻子儿女,大家不分家,三、四代人全都生活在一起,人口众多,事情也很繁杂,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府,“从上至下,也有三百馀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  这样一个大的家族系统,人和人之间想要和谐相处,矛盾要想合理解决,就离不开“序位”,就是以谁为尊,以谁为主,以谁为先,这个“序位”乱套了,整个家就乱套了。

现在多是父母子女组成的小家庭,大一点的也是仅仅加上双方的祖父母,所以呈现的问题不太明显,大家一般也不会有太深的感受,我们可以想想一个公司,就算是二十多人的小公司,如果各个成员之间没有主次之分,那么各种业务的开展也会变成一段乱麻。

现在人讲人权,讲平等,其实这和“长幼有序 ”并不矛盾。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在人更看重个体,而古人不是否认个体,而是认为整体比个体更重要。只是后来因为种种复杂的因素,这个传统变了味,所以被后人诟病为“吃人的礼教”而遭到摒弃,当然从大的时间轴上,也跟人类迎来个体觉醒的时代有关,这就不深说了。

而西方文化发展到今天,其实也逐渐发现整体大于个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创建的“家庭系统排列”,其实就是从另一条道路上发现了这个道理。

什么叫系统呢,通俗讲就是各种各样因素构成的整体,比如人体就是由各个组织器官组成的系统,家庭刚才说了,是由祖父母、父母、子女等家庭成员组成的系统,国家社会也是一个系统,地球、太阳系都是一个系统。系统的需求大于里面个体的需求,那么系统有什么样的需求呢?一个很重要的就是遵守先后次序的需求。

在由人组成的系统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越先来到这个系统的人,位置就会越靠前,所以在家庭里,每个人都要按照长幼辈分的顺序被尊重,如果违背了这个法则,比如把孩子放到一个比父母更高的位置上时,无论动机是否出于爱,带来的也必然是错位、失败、痛苦。

所以想让子女好,就要先让老人好,如同想把树叶养好,就得养好根一样。

2

感恩之心是化解一切矛盾的基础

我们怎么看待老人帮着带孩子这件事呢?是觉得天经地义,还是觉得生儿育女本身就是我们自己的责任,老人在安度晚年的时候来帮助我们,于情于理都要感恩他们。这两种心态导致的结果完全不同!

当心里存了这份感恩之情,在日常生活中就会自然通过一言一行流露出来,能让对方感受得到:比如我们能常看父母的好处、长处,赞美父母;当父母爱啰嗦、爱发脾气时,我们常看父母的苦处;在与父母有分歧的时候,我们能以更合适的态度、口气、方式和他们沟通。

当然,这种感恩不是在头脑里,而是在心里,在情感上,哪怕只有一瞬间深深的感动。

3

注重心的连接

我们跟长辈在一起走路,一定要先礼让长辈;吃饭的时候,长者先上桌,晚辈才能上桌;回到家要先和长辈打招呼,再去抱孩子……这些都是行为上的讲究,而更重要的是要在心里和他们连接。

我有一种感受,就是很多老人之所以不好沟通,深层原因是她觉得子女没有从内心里重视他,关心他,缺乏情感上的关爱。

学员@ 兜兜 曾分享过自己的经历,她在给儿子施行忌口的过程中,婆婆不理解也不支持,这位睿智的妈妈并没有因此和老人发生争吵,而是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她发现婆婆的不支持,表面是因为婆婆不能理解忌口肉、蛋、奶,而更深层的原因是自己与婆婆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调整和提升,她在分享中写到:“有时甚至需要先把忌口的事情放一放,先来调整好自己与另一位家人的关系,先去真诚地关心对方、和对方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链接,这时忌口的事情可能不需要沟通,自然也就可以做到了,这可能会是一个有点长的过程,需要耐心,有时候甚至需要给另一位家人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体会饮食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影响。”

后来当婆婆要掌管孩子饮食的时候,这位妈妈退后了,通过事实让老人逐步对饮食和生病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些认识。“毕竟是过年,孩子乱七八糟的东西也是吃了一些,还吃了炸小鱼,一块猪尾巴,一块牛肉(虽然孩子被哄着吃完就不肯再吃了),但最后还是积食发烧了,而且反复发烧排不净,不思饮食,我就一直给他做推拿,最后终于赶在要回家之前烧退了。”

这位妈妈还非常关心老人的身体,在暑假期间给婆婆做艾灸和按摩,婆媳俩就这样渐渐亲近起来,后来她们就可以更敞开地沟通关于饮食的看法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