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闹脾气时该如何回应?90%家长都做错了!

 牛妈古法育儿 2020-06-17

前几天看到一条令人哭笑不得的新闻,“男孩假扮妈妈向教育专家诉苦”。

不禁为这个孩子点赞,不喜欢父母的沟通方式,就主动想办法帮他们改变。换做一般孩子,早就不带父母玩了。

还记得《爸爸去哪儿》里古灵精怪的田亮女儿森碟吗?最近森碟妈妈叶一茜晒出了跟女儿的聊天截屏,并自嘲“和森碟的聊天,每一句都是ending”、

网友们也都被逗乐,很多家有儿女的父母们忍不住纷纷吐槽,真是同一个世界,同一款熊孩子。

@爱-玄 你这一问一答的还算客气的。我家13岁的儿子问N 句才答一句

@浅蓝色的天蝎 同款卑微的妈妈

@小野草KEKE:天哪!和我女儿一摸一样的感觉…心好塞!

@萌萌的虎妞:孩子现在这个年纪都是这样,我女儿也是

@悠悠的芳:我和儿子的聊天也是这样

……

不知什么时候,和我们无话不说的孩子,开始变得和我们无话可说

常常是我们苦口婆心给孩子讲了一大堆道理,孩子只是淡漠地低着头,自己想自己的,我们想了解点孩子的真实想法,却比挖掘恐龙蛋还难。

除了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秘密,需要更多自己的空间,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很多父母不会和孩子沟通。

小时候,孩子们大事小事都愿意和父母说,但发现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在一次次失望后,很多孩子就关上了开向父母的那道心门,最后聊天只限于吃了吗、喝了吗、作业写了吗等表面事务。

可是孩子在成长中会出现了许许多多问题,正需要父母疏导和帮助,如果这条沟通渠道断了,孩子会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要学会沟通,建立好和孩子内心之间的沟通渠道。

今天给大家推荐“樊登·妙手读书会”讲的这本《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讲的就是家长和孩子沟通的艺术。

这本书已经畅销世界30多年了,作者是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Adele Faber)和伊莱恩·玛兹丽施(Elaine Mazlish),这本书是她们在创办的学校和研究所长期与父母们一起进行实验的研究总结,据说被二十多万个儿童教育团体都在使用,世界上数以千万的父母用自身的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非常有效。

这本书独特之处就是没有长篇大论,实操性强。选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景,有演示,有练习,手把手地教你怎么和孩子沟通。

本书内容囊括了五大问题,包括如何面对孩子的感受、如何寻求合作、如何代替惩罚、如何赞赏、如何面对愤怒。

今天我们就来谈第一点,如何面对孩子的感受。我认为这也是一切沟通的前提。

01

先看看下列情景:

1、孩子摔了一跤哭了,家长:不疼不疼。

2、孩子找不到心爱的玩具了,家长:谁让你玩完了不收起来的!

3、孩子和人吵架了很生气,家长:这有什么好生气的?

4、孩子没考好很沮丧,家长:你应该好好反省下原因!

5、孩子明天要上台表演很紧张,家长:放轻松,我相信你肯定成功!

是不是非常耳熟?可如果换成我们是孩子再感受下呢?

面对孩子的感受,家长最常见的一个误区就是

看不见孩子的感受

具体表现为否认 、忽略、 评论(批评)、讲道理、建议

否认好理解,孩子明明有那种感受,我们偏说没有,如1,或觉得不应该有,如3。

忽略是对孩子的感受不置一词,直接就鼓励或提建议如5,转换注意力也属于此类。

评论(批评),就是讲道理,如2、4,虽然是出于好心,但往往是从自身角度出发,让孩子难以接受。因为它本质上还是说你的感受不对。

樊登老师在讲书的时候就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

有一次樊登老师带着儿子嘟嘟以及另两个小伙伴一起踢球,樊登老师球技自然比小孩子们高了,所以控球、射门,把三个孩子完全碾压,结果嘟嘟不干了,哭着说以后不跟你玩球了。

樊登老师觉得很好笑,就对儿子说,咱们是在锻炼呀,你跟爸爸这样强大的对手玩能进步得更快呀,你看爸爸时间多难得啊!结果儿子更加愤怒,哭得更难过。

樊登老师一下子明白过来,自始至终他都是用大人的角度来说服儿子,讲道理,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于是他蹲下来和儿子说,是不是爸爸的介入让你们没法踢得很愉快?儿子马上说,对,因为我就没有踢到过球!当他说出儿子的感受以后,孩子情绪马上转变了。

其实孩子们的玩法很简单,就是你踢给我,我踢给你,但玩得很开心,所以樊登老师说,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判断来代替孩子的感觉

最后是给建议,这点肯定会有人质疑,难道给建议也错了吗?其实给建议没错,但快了一步,如果没有充分重视感受,直接上来给建议,也是对感受的忽视。

02

为什么感受是第一位?

有个著名的沟通公式:

有效沟通=67%情绪+33%问题。

看不见情绪,说再多也入不了心,相当于无效沟通。

有一个妈妈对我说,上小学的孩子在班里跟同学吵了架,到家以后还气呼呼的,妈妈一边忙着做饭一边听儿子的抱怨,大致了解情况以后,就开始给孩子分析问题,讲应该怎么解决,可孩子还是难以平复,妈妈也急,就说:“我现在可没时间听你诉苦!”孩子听了这话,顿时崩溃,大哭起来。

其实孩子这时候只是心情不好,想找人诉诉苦,说说不痛快,而这位妈妈完全漠视了孩子的需求。

我们都这样的经验,心情不好时想找人聊聊,找个肩膀靠靠,寻求点温暖。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是希望找人倾诉,得到同情。可如果对方根本无视你的感受,而是一直评论、指责,或给予建议,这时候我们虽然明明知道对方是好意,但会觉得更堵心。

从心理学上讲,当一种感受出现时,尤其是那种负面的、强烈的,需要的是接纳。

只有情绪被看到,被接纳,这种能量才得以流动,最终渐渐消散。

一切不以接纳为前提的沟通方法都是舍本逐末。

所以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孩子的感受。具体怎么做呢?

03

书中举例:

当孩子说:我在学校里做了一只小兔子,结果搞砸了。

你可以:

1、倾听

有时候只是认真地倾听他们就有效果,一个简单的“哦”或“嗯,嗯”就让他们知道你理解了。

2、说出感受

也可以说出他们的感受:那一定让你很纠结。

3、用幻想的方式说出来

还可以用幻想的方式给予他们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这时很多孩子都会很感激:我敢说,你一定希望自己说一句咒语,兔子就能长出一只新耳朵。

当孩子做了错事,你要制止他或限制他们行为的时候,也要先接纳孩子的感受,再给予建议和要求,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比如你看到孩子在玩你新买的项链时,可以说:

你很喜欢我的项链,问题是它们很容易就弄断了,你可以玩这些儿童串珠或围巾。”

以上是书中给予的方法。书里还提供了几道练习题,帮助大家巩固这一方法,我在文末附上,大家可以留言上答答看。

但是很多家长都说,看书时明白着呢,一到用时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为什么呢?我想再补充一点。

04

我们首先要让自己的感受复苏。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取决于对待自己的态度。我们看不见孩子的感受,源于我们对自己感受的无视。

回想我们每个人小的时候,谁不是感情充沛,感受丰富,喜欢交朋友?但随着长大,为了不受伤害,就会给自己建立一个个防御系统,关闭感受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工作以后,更是变得追求效率最大化,以结果为导向,于是戒掉了感受、情绪,恨不得把自己变成一个AI。

试想一个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钢铁直侠怎么能面对孩子柔软细腻的心灵呢?

所以我认为,想让书中的方法真正落地,我们首先要让自己的感受复苏。

第一点,在日常生活中觉察自己的感受。无论喜怒哀乐悲恐惊,都让它们呈现出来,我们不要压抑,也不要评论,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旁观者,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些情绪的流动,你会发现无论多强烈的情绪,都只是一个过程,只要这股能量得以流动,就能消散。

如果当时不方便,需要及时压制是可以的,当事情过去以后,我们可以专门找一个时间,回想当时的情景,体会自己的感受。

而且我们还会发现,有些情绪背后还隐藏着一些信息,需要被我们看到。

第二点,静下来。当我们心不静的时候,也很难有敏锐的感受。工作中我们追求效率,短时间内处理很多问题,但这也导致了我们的心神是散乱的。所以我们要通过一些方法,让心静下来,如静坐、瑜伽、太极拳、书画等等,至少每天给自己一段安静的时间,远离手机,什么都不想,空下来,把自己的心神收回来,养一养。

当我们的感情得到复苏,就会让整个人变得柔软而敏感,这不就是孩子的状态吗?老子说,复归于婴儿,不是说生命状态倒退了,而是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我们更贴近自己了。

这时就算没有那些方法,我们也会和孩子同频共振,达到真正的交流。

让自己的感受复苏是内功,需要一点点来,而以上介绍的方法却是我们现在就可以拿来用的。希望我的分享能真正帮到大家。

下期我们再讲这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如何如何寻求合作。

附:

1、孩子说:“爸爸从我指头上拔出那根刺的时候,差点要了我的命。”

2、孩子说:“就因为一场小雪,教练就取消了我们很重要的比赛。”

3、孩子(看起来很焦虑):明天就要数学考试了。

4、孩子正在墙上乱画。

近期导读:

提升抵抗力的“拍肺功”就这么简单!还可拍出病邪
育儿美食|入秋给宝宝来一份独门秘制的玉米餐点
处暑养生| 让孩子安然度过冷热交替的多事之初秋
身体疼痛痒酸胀麻  背后隐藏着什么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