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愁是一条河,流淌的是时光和故事

 徐师悠然 2020-06-17

乡愁,是一首歌

充满回不去的那种怅惘

乡愁,是一条河

流淌的是时光和故事

  离开了家乡

在另外一个去处,落地生根

常回家乡看看的想法

往往会越来越淡

又陡然会浓厚起来

那是一种情缘

在波澜起伏的寒暄和热闹里

不舍

家乡的记忆

凝聚在脑海深处,不时涌现

从啼哭穿透咽喉那一刻起

从听到的第一个声音开始

从看到的第一个影像算起

从嗅到的第一次味道回味

从第一次感触到的世间气息

家,就已经在脑海里成型

凝固在以后每一天里

不断强化、不断丰富

家乡的记忆,不是一成不变的

回味中的形象,是在家的经历

也是离开后的希冀

温暖的时候,心就舒缓

牵挂的时候,情就柔软

家,从坐在舅舅用箩筐挑进屋里的时候

开始有了印记

那是高大的三间茅草房子

斑驳的阳光,透过房屋顶的缝隙照进来

密密麻麻的颗粒,将阳光束衬托的不断升腾

偶尔的鸡鸣犬吠

夹杂着仿佛泥砖墙里传来的沉闷声音

孩提时候,痴痴望着屋外的世界,发呆

岁月如同眨眼,一瞬一瞬

慢慢的,进入学堂,读书识字

走进农田,拔秧插田,放牛割草喂猪.....

初中的时候

家,延伸到7间,新搭建一间堂屋和一间正房,

都是用红砖堆砌了一人来高

才用泥砖,这样能防斜风飘雨淋湿砖墙

房顶是用的青瓦,一层层叠放

通风防雨,还防贼

另外两间是喂猪的房子,还有杂屋兼卫生间

用石棉瓦覆盖,便于清理飘落房顶的树叶和松针

屋檐下已经用上里水泥柱子,

用水泥模具制作这些柱子和门框

父亲用各种植物、画笔和沙子

刻画了很多他想象乐园的浮雕

高高在上的门廊,

浮雕呈现的是龙凤呈祥、麒麟送子

新房子顿时有了气势和文化底蕴

堂屋的门框上是山河条图,

还有蝙蝠的浮雕图案

配上红绿漆画

让沉闷单调的乡村,有了艺术气息

成为村子里很多人参观的热点

不单调

是父亲一生的追求

不管在做什么

他总是让自己手底下的事情

焕发出更多的色彩

呈现出更多的魅力

这也是我们兄妹都喜欢美术的家庭氛围吧

后来,最早的茅草房顶也被青瓦和石棉瓦取代

家走廊边上用上了条石和红砖

不再在雨后湿滑

整齐干净的庭院

让打扫卫生这活也有了趣味

不管是泥砖还是红砖砌起来的房子,

用三五公分的稻草杆、稻谷壳,混合泥巴

就把墙面的坑坑洼洼填平整了

再石灰刷白

房子一下子亮堂起来

父亲在农闲时节是闲不下来的

他总是琢磨

这个地方装饰装饰

那个地方整理整理

堂屋的墙壁上

父亲用油漆画了水泊梁山、杨家将等人物20多个

威风凛凛的

参与家里的往来和热闹

神龛两侧,绘制了八仙过海的壁画

让我们都明白

生活需要各自拼搏和付出

没有一方独大,却是各显神通

厨房是家里最早的房屋

父亲琢磨了很久

在碗橱位置的旁边墙上

用油漆画了一头猛虎,栩栩如生

英雄啸月,威风八面

厨房是全家人最热闹的地方

生火煮饭、做菜

谈各自的生活见闻、感受、观点

交流情感

除夕夜守岁等

都是在猛虎的注视下

热闹、沉寂、热闹、沉寂......

家,在烟熏火燎的日子里

日渐浓厚

家,在儿女成长的岁月里

平安淡泊

父亲、母亲,忙忙碌碌养育儿女长大

而后,我去了长沙读书,然后到了京城工作

哥在城里开个小门脸,

修理家用电器,

挑起家庭主要收入的担子

妹在乡中学念完书后,跟哥学习手艺

家里,父亲也开始在稻田里尝试各种想法

母亲,总是任劳任怨

农田、菜土,

不时挑一些蔬菜、鸡蛋去集市上换零花钱
养猪的成本很高,却也是有不错的收入

我的学费,每到开学前总是有着落

  

家,是一种守望

可叹的是,父亲走的过早

读高二时候,父亲出了状况

高中我一直寄宿,那儿离家大约15公里山路

父亲骑车给我送米时

坡陡弯急,刹车失灵

跌落农田里摔伤了脊柱

附近的村民看到后,找人抬到医院花了些时间

找到我家人,然后凑医药费用到医院

又耽搁了一些时间

因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

最爱个人形象的父亲,出院后驼背了

在父亲出院后,我才得知他受伤住院

周末回家时,父亲躺靠在床上,没有多说

只是问在学校的生活还是否适应

  

高考完,县教育局通知我去增加志愿填报

距离比较远,父亲骑车带我去的

他心情非常好,我的高考成绩让他高兴

但也是那一次

我看到父亲劳累的吐了几口鲜血

那是肺结核晚期引起的支气管扩张

可我懵懵懂懂不知道怎么关心

父亲除了讲故事的时候能说会道

平日里是不拘言笑的

父亲得了肺结核好多年了

我在医学院读书期间,他拍了胸片

慢迁空的状态,维持治疗成为唯一选择

每天都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控制

这样坚持了8年左右


在我读研二的时候

父亲,肺结核复发引发肺心病

城里的医院救治无望,

乡卫生院救治维持不下去

就在家休养

姑父发电报来,

我回家时,父亲已经不能言语

他带泪的眼角,让我有了父亲知晓我回来的感触

七天后,看着父亲咽下里最后一口气

倒头纸烧完,屋外已是乌云滚滚

不到花甲的年龄

父亲就匆匆忙忙地离开尘世

  

葬在房屋东南侧两米远的坡上

那是他最后看的风水之地

多年以后,我仍然有一种父亲没有离开的感觉

父亲的钢笔字非常工整,力透纸背

如果不是后来瘦的厉害

都无法想象他的笔下那般有力

经常翻看父亲以前给我的书信

试着学会他那一笔字

确实性格不合适

我一直在草书中寻求意境

工工整整,成为我的奢望

  

母亲独自生活了20多年

母亲一生都是在勤劳中度过

一个人也要种那几亩责任田

哥不让种田了,母亲就去拾稻穗

屋前几块菜土

总是能让不定期回家的哥满载而归

妹有时也会回家,走的时候带点母亲种的蔬菜

就是喜羊羊的感觉


母亲第一次来京,是我婚后第一年

我住在集体宿舍里

在距离单位骑车20分钟远的一个平房租了两间屋子

母亲住里不到一个月,就回家里

她记挂家里,也住不惯拥挤低矮的北方平房

她回家的时候说,原来总是担心我在这遥远的北方会受罪

看到我的日子还算稳定

她放心了。


母亲第一次离开湖南的地界

就是到我这儿来

之前,母亲看三个儿女都成家了都有下一代了

就与姑妈姑父他们结伴去南岳还愿

换乘多趟公交,在南岳那个复杂的地方

母亲与姑妈姑父他们走散了

从来没有独自乘坐公交经历的母亲

居然没有走啥弯路,独自乘车安全返回

  

母亲一个人在农村过日子

原来的平房年久失修

有些房梁木头已经变形,

有些青瓦被蛇、猫、老鼠来回折腾弄坏了

下雨天多处漏水

防盗贼的作用也比较弱

父亲临死前最后两天一直念叨着要盖楼房

哥下决心就在平房前面盖起了楼房

我们兄妹都出点费用支持

总计两层十间房子的楼房,与原先的平房围起来

形成一个天井式样的格局

给母亲提供了一个安居的环境

房子前面的菜土和景观也做了调整

后来,哥又将房子和菜土周围搭建了围墙

即使大风天,院子里也少了那种肃杀和寒凉

母亲第二次来京,是我购买房子后的那一年

我刚刚辞去了工作

有了相对宽敞明亮的居室

小区环境也还安静有序

母亲住了也是不到一个月

说是住不惯火柴盒子一样的低矮楼层

牵挂家中的花花草草


母亲第三次来京,是2008年

她是哥陪着坐飞机过来的

第一次坐飞机的感觉

母亲没有特别感觉

说是平稳的很,就跟走亲戚串门一样

在奥运会开始的那天,母亲回家了

后来,母亲没有再来

  

  

我每年都要回家一趟

有时也能一年回家两趟

每次回家,总是想方设法多跟母亲聊聊

将各种新鲜事情说出来

母亲总是让我看淡各种争强好胜

母亲总认为,很多事是命理有的

只要有心,只要不害人,

只要认真做事,只要多帮助人

命理有的,都会有

命理没有的,争来争去,都是徒劳无功

母亲80岁刚过,就走了

  

不管哥和妹是怎样的热情

不管叔叔姑姑舅舅姨娘如何牵挂

父母在,家在

父母走了,没有来者,只有去处

回家,总有一种做客的感觉

大叔的家,是爷爷奶奶曾经生活的地方

爷爷走后不到半年

父亲离开里我们

之后两个月不到,大舅也悄无声息地离开了

父亲9姊妹,父亲是排行第一

大叔在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

其他姑姑和叔叔,

都先后成家立业

我儿一岁多回家,还让娭毑抱着照相

再次回家的时候,

娭毑已经在墙上的照片中看着我们

  

我每次回家,都要去大叔家喝茶,

坐在他们家的晒谷坪

可以看到我家的全貌

从我家看向远处

能听到远游归来的脚步

家,如同一颗大树

我们在树荫下乘凉

风吹雨打

在这里止步

喧嚣热闹

在这里歇息

尘土飞扬的闯荡

阳光雨露的远游

都在这颗大树下,滋养生息

(这是很久前没有完成的一个念头,想写点啥,跟家乡有关,现在初稿完成。文/图  徐述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