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不是九死一生,拼就是了

 anan_wang 2020-06-18

一、“打车大战”中,滴滴曾经内忧外患

1.平台型公司获胜的关键在于,有更多的供给

对于滴滴来说,如何获取司机用户,是事业的起点。先拥有更多司机用户,才可以让C端乘客有更多的选择、更及时的需求响应。

万事开头难。2012年的时候,滴滴开始靠“地推“获取更多种子司机用户。程维给团队订了个小目标:2个月内安装1000个司机端。这个看似不宏伟的志向,在1个多月的执行中竟全无进展,当时走访100多家出租车公司,尽数吃了闭门羹。

业务员们开始受不了了,觉得这事不靠谱。然而,阿里铁军出身的程维对大家说:“再坚持一下,跑完全部189家,如果没有一家愿意跟我们合作,我们就认了,放弃。”

结果后来,在北京昌平、只有200辆出租车的银山出租车公司,成为了第一家跟滴滴合作的公司。

谁不是九死一生,拼就是了

当时程维亲自在司机例会上花15分钟介绍产品,100个在场司机,只有20个有智能手机,最后成功安装了8个司机端。

自此,程维拿着合同给其他出租车公司看,就这样撬开了第二家、第三家……到2012年9月9日上线的时候,滴滴终于安装了500个司机端。这500个司机也是最后燎原的星星之火。

后来,滴滴就一直把这种做法延续了下去。

初期“笨办法”的地推,为滴滴在后来与Uber等其它打车平台竞争时,奠定了供应端司机用户的基础,也成为C端用户需要的及时响应提供了坚定保障。

2.补贴大战紧咬,逼退美国网约车巨头Uber

面对Uber这个“外国和尚”,用程维的话说,滴滴“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运用了阻击战的战术”。一方面,滴滴把中国当做最重要的阻击战的战场,通过补贴大战,消耗优步的资源。另一方面,滴滴在全球布局,“几乎投资了Uber在全球的所有对手”。

比如北美的Lyft、印度的Ola、东南亚的Grab、中东的Careem、欧洲的Taxify。滴滴会和这些公司每年进行一次交流,“表示盟军的立场,每个平台守住一块战场,相互协调。”

谁不是九死一生,拼就是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通过各方资本运作,最后竞争的结果是,Uber决定放弃中国市场,Uber中国并入到滴滴,换取了滴滴的一部分股份。

自此,滴滴在国内打车行业,一家独大,规模效应终成。

二、“千团大战”中,美团凭一人改变战局

很多人还记得美团创立最初和无数其他团购网站“拼刺刀”的历史。那种红海一片的惨烈状态,被称之为“千团大战”。

从2010年成立到2011年年末,王兴带领的美团凭借对公司发展节奏的良好把握,在团购最疯狂的年代存活了下来,但美团的生存状态却依然前途未卜。

打仗就要打财力,当时的美团融资和很多竞争对手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2010年年底,在2011年7月拿到了5000万美元的B轮;但到2011年4月,拉手网三轮融资一共是1.6亿美元;2011年4月,大众点评网C轮融资1亿美元。

而在王兴眼里更大的问题就是,整个高层管理团队没有一个人懂如何管理地面的销售团队。跟滴滴早期的命题一样:平台型公司获胜的关键在于,有更多的供给,而供给资源的获取只能依靠地推,别无他法。

谁不是九死一生,拼就是了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王兴花了五个月的时间,6下江南,说服了阿里巴巴B2B业务的销售副总裁干嘉伟出任美团COO,管理销售团队。

干嘉伟在2011年11月加入美团,他一到任,就进行了策略、团队、结构上大刀阔斧的开面改革:

1.“农村包围城市”:不正面强攻,而是“敌退我进”

当时所有团购网站,不管主动被动,都要面临一个选择:在哪座城市开团购业务?开多少个城市合适?而每开一个城市就意味着要砸一个城市开拓的钱。

在2011年年底的时候,大众点评、糯米、嘀嗒团和满座,这几家开了25到30个城市;拉手、窝窝团、24券、团宝网大概开了150-300个城市,团宝网当时对外公开的是324个城市。而美团是94个城市,既不是最少的,也不是最多的。

美团当时算了笔帐:团购这个生意的商业形态是什么?用户行为是怎样的?开一个城市的运营成本大概是多少……这些问题决定了整个扩张策略的上限。

于是,他们把开城市的策略想象成了一个坐标系,横轴是每个具体的城市,纵轴是这个城市的体量,也就是业务量有多少。

只要控制好运营成本,大的城市大成本开,小的城市低成本开,整个中国当时有300个左右的城市开团购业务是问题不大的。

但是美团的策略是“不做拓荒者”。

此时需要做一个判断:竞争对手会大概率把哪些城市的团购业务关掉?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把头部城市关掉,一种是把尾部城市关掉。美团当时的判断是竞争对手会把尾部城市先关掉。后来的市场发展证实,美团预测对了。

于是美团开始从尾部城市开始大军进驻,正好收割,完美践行了“敌退我进、敌疲我扰”的战略方针。最终借助时间差,以更小的成本,取得了全局的终极胜利。

谁不是九死一生,拼就是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2.调整团队组织架构、设立销售管理制度

仿照阿里,干嘉伟设立了大区制,分为八个大区,以及大区经理——区域经理——城市经理的汇报结构。这解决了销售团队管理效率的问题,让上面的命令和下面的反馈都能畅通无阻。

有了大区制这个架构之后,干嘉伟又设计了销售管理制度,得以让整个团队在这个架构里更好地发挥。

自此,整个销售团队就走上了正轨。

弄完这两件事以后,2012年春节也要到了。春节是一个坎儿,商家要清账,员工们要拿工资奖金回去过年,大家都有点懈怠,工作积极性不高。

结果干嘉伟提出,越是别人打盹的时候越要打起精神。于是美团制定了激励措施,销售要是干得好,春节之后公司有奖励,可以报销探亲往返机票。

于是大家都非常努力地拜访客户、签约客户。就那么一小段时间,美团的份额就从11%左右上升到了14%。市场上升3个点。

3.战略上“增加供给”;战术上,把单子的销售期限尽可能延长

在入主美团三个月之后,干嘉伟通过分析梳理,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春节那段期间美团业绩好,其实主要是因为卖的东西多了,有更多的团购单子供消费者选择。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供给增加了,销售额就上来了。

团购本质上和商品零售没有区别。消费者要的都是“多快好省”,如果平台上没有足够的服务品类供选择,消费者是不会来的,业绩自然上不去。

于是,干嘉伟和王兴决定改变整个模式:首先是放弃一天一单或者几单的模式,改为:“B端狂拜访增加供给、C端狂上单增加产出”,给消费者一种不论什么时候来都能买到好东西的感觉。

这两个举措一推出,美团从3月份开始的SKU(最小的存货单元)就爆发性增长,交易额也爆发性增长。

到了2012年年底, 仅仅一年时间,美团的市场份额就从10%提高到了30%, 彻底奠定了后来在团购和O2O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三、“订票大战”中,同程入局移动互联网

2013年,赴美留学的梁建章回归携程后,一改温文尔雅的形象,开始大举进攻旅游业同行,还放话:要发力景点门票,灭掉同程。

从这以后,一直盈利状况良好的同程每个月的净利润额开始急剧下降,CEO吴志祥第一次感到危机来临。

到2013年12月,同程亏损了大约1000万元,看着携程又是发动媒体战,又是大肆挖角同程员工,让同程人感到“有点傻、有点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