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中益气汤详解

 杜子桐 2020-06-18

组成: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炙甘草、当归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义:本证多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见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溏;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脱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故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李东垣当时创立此方主要用于气虚发热证。他在《脾胃论》中对气虚发热的病机以及治法论述颇详:“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 李东垣认为患者发热是由于气虚,阴火上乘土位所致,也就是说热自内起。后世医家扩大了此方的使用范围,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1)内伤兼外感证

魏玉璜云:“补中益气汤,为东垣治内伤外感第一方。后人读其书者,鲜不奉为金科玉律。”营卫之气皆由中焦谷气所化,因为脾胃虚弱,必然所化营卫之气不足,导致卫外不固,外邪容易入侵而发热,形成内伤兼外感证。对于这种内伤兼外感证,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最宜。张景岳云:“补中益气汤,凡劳倦伤脾,中气不足,以致外感发热者宜此。”又云:“凡因辛苦劳倦而病者,多有患头痛发热恶寒,或骨腿酸疼,或微渴,或无汗,或自汗,脉虽浮大而无力,亦多紧数,此劳力感寒之证,即东垣云内伤证也,宜补中益气汤。” 秦伯未云:“也有上午潮热,下午热退,或饥饱劳倦,中气损伤,营血亦虚,身热心烦,懒言体困,脉大无力,属气虚范围。李东垣有甘温除热,用补中益气汤,方内柴胡、升麻本有退热作用,勿做单纯升提药看。可见方中柴胡、升麻并非单纯的升提,而具有辛凉泻火作用,这与李东垣所谓“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是一致的。

2)上气不足证

因为脾主升清,如果脾气不足,就会导致升清无力,轻者会出现上气不足的症状,即《灵枢》“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等症状。《医贯》云:“若因饮食失节,劳役过度,脾胃虚弱,下陷于肾肝。浊阴不能下降,清阳不能上升。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令人耳目不明。夫五脏六腑之精,皆禀受于脾土,而上贯于目。此精字乃饮食所化之精,非天一之元精也。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气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又曰:“胃气者,清气、元气、春升之气也,同出而异名也。今人饮食劳倦,脾胃之气一虚,不能上升,而下流于肾肝。故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邪害空窍,令人耳目不明。此阳虚耳聋,须用东垣补中益气汤主之。”以上因为脾虚导致上气不足,耳目失养的病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非常恰当。方中升麻、柴胡协助补益中焦之药以升提清气。

3)气虚下陷证

如果中气不足进一步发展,也会出现《内经》所谓的“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的症状,《内经》也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泻。”这种症状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也非常恰当。叶天士医案云:“脾阳下陷,便溏肠红,补中益气汤。”雷丰云:“惟东垣补中益气独超,每遇脾气虚陷而作痢者,用之屡效。”如果脾虚下陷久则导致脏器下垂,如脱肛、子宫脱垂等症状,也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