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帛书老子》先议德而后论道故当称《德道经》

 178读易学道 2020-06-19


传世本《道德经》是那主扫象之王弻本,经过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到儒家,就是对诸子百家有所改编。注意在汉时所称的《老子》,而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离上坎下,因“上至”之名,是故秦时当是“上德不德”的德篇在前。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解老》引用《老子》也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1973年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 。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老子德道经》写本,也多以《德经》为上卷,《道经》为下卷而不分章。

《帛书老子》先议德而后论道而德篇在先的原因,首先要回答“德是何相”的问题,《帛书老子》一书的“德”是大人,大正,上正;是如人之躯干或骨架。《帛书老子》以德为善而称德善,以德为信而称德信;认为万物尊道而贵德,重积德而蚤服。观之全书还讲到三个德:含德、玄德和恒德。《易经》之德有:龙德,君德,天德,旧德,文德,育德,俭德,顺德,常德,崇德,明德,修德等,不一而足。

德:《说文》“升也,登(得)来之也”。双人旁,表示二人仁爱,《系辞上》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右边十目一心,众允也,万民之众归心。有大人之相,有家国大邦之相。《韩非子·解老》“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风火家人谓内,行见之离上明德。

道:《说文》“所行,道也”;《尔雅》“一达谓之道”。《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看“道”字走边绕首,首者,行之所达也。“道”取雷足绕天首,雷天大壮,物壮则老,这大壮著相也是取名老子的原因。

观察事物须先大后小,先大局后局部,故先议德而后论道。先得大德,得大人大正则方向可定,犹如系于辞;所之乃大正而知所之。不谋全局者,不得一城一池之利。所以先德后道,是大乘天人师观的全局观,是厚德载物的思想。

综上,是故说“老子文”五千言应当称《德道经》或《德道圣经》更合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