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曾明新zmx 2020-06-19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①,必固张之②;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③,必固与之④。是谓微明⑤,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⑥,国之利器⑦不可以示人8

[注释]

1歙:敛,合。
2固:本义坚固,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坚固。必、一定。
3取:取得、夺取。
4与:给。
5微明:微,本义隐秘地行走,这里是引申义微小、轻微,微明就是微弱的亮光,是说稍微知道一点道的深奥道理。俗话说的略知皮毛而已。
6脱:离开、脱离。
7国之利器:利,本义锋利。器,本义器具,在老子之前的时代可能也专指青铜器,青铜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青铜方法制作的各种器物,狭义是指青铜制作的各种礼器,他不仅是礼制、尊卑的象征物,也是国家的实力强弱的象征,比如后母戊鼎作为国家礼器不仅精美而且器具也很大。“器”中最多的要数酒气,另外还有水器、武器、祭祀用的祭器等等。《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与戎祀”,祭祀和战争在商周时代是国家重要的活动,把“器”理解为“武器”似乎是共识,利器就指锋利的武器。后来指代兵权、杰出的才能。“国之利器”也可能是指祭祀时用的“礼器”,代指是说治国理政的秘密,也就是指代“道”。老子使用“利器”在57章还用过“民(人)多利器,而邦(国家)慈昏”,可见这里的“器”不能做“武器”之类的具体器物来理解,应该是精神类的计谋、巧智有关联,也就和理解为治国理政的秘密相一致。特别注意的是这句话不同甚理解,笔者认为后一种理解更贴切,详见参悟中的讨论。
8不可以示人:示(qí)本义地神,引申义让人看、展示、显示。这里是显示不是使动意义的展示。

翻译:快要闭合了,它必定先展开过;要变得弱小了,它必定曾强大过;事物将要废弃,它必定有兴盛过;要想夺取,一定要先给予。能做到这些只说是略微明白道的深奥道理罢了。(道啊)柔弱却可以战胜坚强强大的。鱼儿不能脱离深水,治国理政的秘密(道)不会轻易地显示出来。

参悟:这一章又充分发挥老子的辩证法威力,连续用了张合、强弱、兴废、给与这些形而下的实例,说明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想要获得一方面就要考虑到他的相反的方面,这就是矛盾的统一体,也正是这种对立的统一,才使的事物存在和可以被认识,老子说这些是“道”的浅显作用的表现。进而提出了他的“道”的一个重要形而上的概念: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这是中国古老智慧中的重要结晶,后来的道家就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比如太极理论等。

如果仅仅如此,老子还不够伟大,因为这样的理论还不具有实践性,理论只有可实践才可以被掌握、被转化,老子明白万物在“道”的支配下是相互依存的一种对立统一,互为条件的,如果条件改变了其实质也会改变,“反者道之动”,为了说明这个形而上的道理,老子用形而下的“鱼儿离不开水”这种现象来说明,为什么要说明这个道理,而且这个道理和上面几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互为依存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他说明了水这个条件对鱼儿生存的重要性,失去了水,鱼也就没有生命。来提出《道德经》中王“道”中最著名的一个概念“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就是说治国理政的秘诀是不会轻易显示出来给人看,需要我们按照道的准则去实践、去探索,任何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故步自封都是不可取,治国理政按着当时的环境条件,依照“反者道之动”的原则,认识发现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

传统解读这一章“示”(音qí)为展示的示,具有使动意义,就是有意使之曝光,为什么要这么理解?这段文字的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难道是这样做是强调集权?强调权威?强调权术?强调特务统治?这都是后人的理解偏差。陈鼓应帛书版断句为“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这中断句法似乎更接近老子的愿意,这种断句就使用前面的几个比喻事实,在修辞上也可以是“异文互见”的一种手法,来说明后面几种现象,柔弱可以胜刚强,鱼儿不可以脱离水,治国理政的方略怎么可能那么轻易的显示出来呢?是需要环境等因素促成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要因时而异、因地而宜。

帛书版“示”作“视”,为什么流传版改了过来?也许和庄子有关系,都说“老庄哲学”,吾不确定谁先谁后,大约老子在先,比较一致的是庄子是现在的蒙城人,也是故楚之地,和其相距不远的涡阳相传是老子的家乡,再远点的颍上就是“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管仲的故乡,那是一个神奇的三角地带。因为经济和考古的落后,现在比较一致的认为老子的故地是在河南鹿邑县。老庄应该是“鸡犬相闻”的老乡,但两人的性格大相径庭。庄周在其奇文《胠(qū)惬(qiè)》中姑且认为所引用老子的话吧,是这么说的“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在这篇文章里,庄子非常富有斗争精神,战斗力爆表,猜测伟人“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就是受到这篇文章的影响,庄子在这篇文章里发扬了老子的“绝圣弃智”思想,对所谓的“圣人”火力全开予以痛击,提出了“盗也有道”的观点,庄子就是把“圣人”比作治国理政“利器”,这些所谓治国理政者就是“窃国者侯”之类的大盗而已,所以不能明明白白告诉天下,现在的话就是不能给与“曝光”。那么此处的“示”老子原意若是“视”又怎么理解呢?“视”的基本义是“看”,老子岂不是说治国理政的策略是不能让人看的,难怪这一章被很多人看作是老子善“权术”的依据。从注释里关于“器”的解释,在商周时代“祀和戎”是国家的大事,老子是反战的,把战争当作不得已的办法,当然不会鼓吹展示兵器,老子在第三十一章说过“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显然这里不是指武器,而是说明发动战争的思维和方式,是一种谋略性质;老子在第六十九章也说过“执无兵”,说明老子表达武器时使用的是“兵”而不是“器”;老子在第八十章还说过“什伯之器”,显然是指“器物”而不是武器;尤其是在第二十九章的“天下神器,不可为也”,老子就是把他治国理政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无为而治”策略说成“神器”;老子还有句著名的“大器晚成”也是令人费解,这里的“器”是形而下的器具,还是形而上的一种思维谋略,很显然是后者,看来老子把形而上的思维谋略看成一种“器”是经常使用的。后人把“器”当作“武器”理解可能是望文生义。因此把“器”理解为祭祀之器,看成是老子的比喻体,和“神器”一样,被比喻者就是本文所讨论的核心——治国理政的策略。“国之利器不可示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治国理政的策略不是轻易可以弄明白的,也不是套用先人的治国方略简单了事,就像鱼离不开水,它要依赖一定的环境。任何时代的治国理政方略,必须结合时代的环境和特点,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这是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用,我们联想到“孔子问道”的传说,老子对孔子妄图复辟周礼的治国思想是否定的,因为老子明白属于“礼乐”治国的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周王朝曾经的一套做派,已经不适合正在兴起的战国纷争的时代,新的时代必然出现新的治国理政方略。老子讲了这么多治国理政的方略不过是他的思考,属于理论性的东西,这些东西能不能付诸实施,老子是迷茫的,因此他选择了“归隐”终南山或者某个地方,就是他明白“国之利器不可轻视于人”的道理,而风烛残年的老子已经不具备再去“走一条艰辛探索道路了”,只能把自己的思想昭示天下,留给其他人去探索了。这个理解角度也不算是离经叛道吧?当然,老子的风格是不把问题绝对化,“国之利器”也可以理解为当下认为当下的“武器”,毕竟老子时代还不具有这种现在理解意义上的重器,而且具有威吓作用的大国重器本身也是治国理政的要素之一,这种理解没有根本性的错误,这里讨论只不过是探求老子语境中的准确性而已。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笔者认为是人们对《道德经》理解的最大的误解之处或者多解之处,有的人指出老子是“阴谋家”,这一章的观点似乎是再好不过的注解;更多的人把“器”理解为“武器”,这是不准确的,老子通篇“道经”只有四章讲述“战争”问题,但没有具体论述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而是更多地从不同侧面讲述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探索路径,因此这里“器”理解为“治国理政方略”似乎更接近老子的愿意,这么理解“国之利器不可轻视于人”就更有了一层深意,他不就不走老路、不走邪路的理论注解?不就是“独立自主”思想的基础吗?不就是“中国特色”的中国哲学理论源泉吗?

这里简约的文字就是老子式的辩证法,从哲学层面看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从简单的形而下的事实出发,揭示解决治国理政策略的路径,其实老子在其道经的最后一章给出了答案。请看下章的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