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念想儿 之六 炒疙瘩

 昵称63703230 2020-06-20

惊堂木一响,哩个啷个啷。我来贫一段,请君听真详。

列位,吃了吗您哪?今儿咱继续聊一聊老北京面食中的一位角儿。

早年间的北京,当然,那时该叫北平,这还是蒋介石定都南京后继续延承过去的称呼,因为,天子之城才能叫做“京”。咱们这里姑且还叫做北京。

当时的北京,大米很少。在北方人眼里,大米饭不顶时候,因而是“不禁饿”的,不如吃馒头、窝头、炸酱面实惠。北方的土地造就了五谷,成了一辈辈人的“食源”,也造就了北京人饮食上以面食为主的特点。

老北京的念想儿 之六  炒疙瘩

说起北京的小饭馆,不能不提一下以炒疙瘩荣耀了门面的广福馆。

广福馆在哪?就在今天和平门外琉璃厂南边一个叫做臧家桥的地方。它于民国初年开业,掌柜的乃是一对回民母女——穆家老太太和她的女儿。

老北京的念想儿 之六  炒疙瘩

原本,这个小馆子位置略显偏僻,厨艺上最初也没见什么起色,生意惨淡,穆家母女勉强维持着这份生计,直到一次极其偶然的事情发生。

这年夏景天的一天傍晚,穆家母女碰上了件着急上火的事儿:平日里小小的广福馆以烙大饼为主,而且是现吃现烙。然而今天不知怎么的,一天下来不但客人稀稀拉拉没来几个,就连那一大早和好的面都没有卖完。

眼瞅着几个剩下的面团,穆氏母女急得直跺脚:今天天气这么热,倘若这些面团发酵变质,那可就褶子了!

为了不让这几个面团馊了坏了,穆姑娘想了个法子,那就是再将面团重新揉过,然后搓成面剂儿子,并切成比骰子稍大一点的面疙瘩。

老北京的念想儿 之六  炒疙瘩

原本做到这一步穆姑娘想着就差不多了,但她此刻的心里还是十五个吊水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总担心这些小面疙瘩到了儿也馊了坏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穆姑娘将面疙瘩放在开水中给煮了,待煮熟之后捞出来放在阴凉处,她这心里才算稍稍落了停儿!

老北京的念想儿 之六  炒疙瘩

一切处置完毕,穆姑娘突然觉得肚子里已然咕噜噜地叫了半天了,她这才想起,刚才竟顾着忙,母女俩儿还没吃晚饭呢。

穆姑娘四外一寻摸,看见了刚煮好的面疙瘩,得嘞,今天的晚饭就是它了!于是穆姑娘就把这熟面疙瘩加些肉丝、青菜火上给炒了炒,原想的是连面带菜一锅烩了,但没想到的是,这锅大杂烩吃起来是既筋道又爽口,味儿还不错。

老北京的念想儿 之六  炒疙瘩

脑瓜儿灵光的穆姑娘立马意识到,自己于无意间开创了一道风味独特的新美食。她高兴又调皮地跟老母亲说:“妈呀!明儿啊咱们就卖这个,就叫......炒疙瘩得了。耶!”老母亲笑了,怀疑地问了句:这能成吗?

果不出穆姑娘所料,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小小的广福馆迎来了别开生面的一天,许是穆姑娘亲自掌勺的炒疙瘩既好吃又便宜,所以一经问世就迅速走红,几袋烟的功夫,一天煮出来的疙瘩全部卖光。

老北京的念想儿 之六  炒疙瘩

穆氏炒疙瘩的特点是主食副食合一,经济实惠,爽口好吃,因而受到偏喜面食的北京人,尤其是那些手头不太宽裕的平常人家的广泛欢迎。

而最初,光顾广福馆的也多是这一干平民,但一传十,十传百,渐渐的,广福馆从此便以经营炒疙瘩闻名京城。一些有钱人、官家、知识分子也纷纷特地乘车前来广福馆品尝这里的炒疙瘩。

老北京的念想儿 之六  炒疙瘩

最有意思的是,广福馆的炒疙瘩居然上了“头条”:1936年7月21日的北平《实报》就曾经这么报道:“北平全市,无论男女老幼,不分富贵贫贱,都知道有这家广福馆。尤其我们到他那里吃饭,在大街上雇车,也不必说‘五道庙’,也不必说‘臧家’,只消说‘穆家寨’,车夫一听,不问地方便可以拉到广福馆门口。”

原来啊,因为广福馆的老板是女士,而且姓穆,就有人附合《杨家将》里女英雄穆桂英的故事,把广福馆赞誉为“穆家寨”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