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体诗常见拗救浅说

 虹72 2020-06-20

转:瓮翁斋的博客

近体诗常见拗救浅说

                                 姚恩健

近体诗中凡不依平仄常格之句谓“拗律句”,俗称“拗句”。拗即变格,变格之后一般要求予以补偿,谓之“拗救”。拗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予以补救(补偿),也就是拗而后救,常见有本句自拗自救,也有由对句补偿救之,还有本句自救兼救出句之对救(双救)。兹将常见拗救分述如下:

一、仄仄脚之拗与救。

律诗中仄仄脚常格:五言为:平平平仄仄

                  七言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这种常格律句变格为拗律句时:五言为:平平仄平仄

                            七言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这种拗律句,或谓“特殊句式”。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定义为“特定的平仄格式”。他认为,特定句式“在唐宋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例如:

①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李义山《落花》)

②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③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闺意上水部郎》)

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情雨后》)

运用特定句式,要者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不得可平可仄。此乃“铁律”,未见违拗者。

二、仄平脚之拗与救

律诗中仄平脚常格:

五言为:平平仄仄平

七言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脚在对句,乃韵脚。学律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口诀,其实有误:对于仄收的句子,可以“一三五不论”;对于平收的句子,那就不然了。因为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否则“犯孤平”。所谓“孤平”,即韵脚之外只馀一个平声。古人作律诗最忌孤平,拒绝孤平,故遇孤必救:若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改平为仄,则必须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改仄为平,在本句内予以补偿性自救,即五言一与三、七言三与五平仄对调,变格成:

五言为:仄平平仄平

七言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⑤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⑥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杜荀鹤《春宫怨》)

⑦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照》)

⑧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杜甫《登楼》)

仄平脚拗救,属于“孤平拗救”,本节所述为句内自救。孤平拗救句,常常与平仄脚拗句同时拗救,故五言第三、七言第五的平声字,既救本句、又求上句(出句),一兵救双主,一箭射双雕。详见下述。

三、平仄脚之拗与救

平仄脚与仄平脚对句成联时,其常格为:

五言出句为:可仄平平仄

    对句为:平平仄仄平

七言出句为:可平仄仄平平仄

    对句为;可仄平平仄仄平

变格有a、b、c三种:

A、拗三、拗五,即五言出句第三字拗:应平用仄,成“可仄仄平仄”;七言第五字拗:应平用仄,成“可平仄仄仄平仄”。救法是:将对句五言第三字改平,成:“可平平仄平”,不得“三不论”;七言第五字改平,成:“可仄仄平平仄平”,不得“五不论”。例如:

⑨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张籍《没蕃故人》)

⑩腥浪拍心醉,飚风吹鬓华。(文天祥《南海》)

11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邵雍《愁花吟》)

12芭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啼山更幽。(王安石《钟山即事》)

例⑨⑩1112“断”“拍”“太”“坐”应平用仄,王力先生认为“这是半拗句,可救可不救”,如“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词”(宋·丘濬《论诗》),“口”应平用仄,对句未救。王力先生没有进一步阐释理由,但从其《诗词格律》《古代汉语》专著中看出:第一,“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第二,“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第三,处在仄收出句第三、第五字,可以“一三五不论”。

但,唐宋以降,多数作者可能出于律诗的音乐性节奏感,多予“拗而救之”。例⑩“吹”字,纯粹为了救“拍”字用仄。例⑨⑩12“长”“全”“山”既救本句孤平,又救出句“断”“太”“坐”用仄。可见以救为多、为上。

B、拗四、拗六,即五言出句第四字拗:应平改仄,成“仄仄平仄仄”;七言出句第六字拗:应平改仄,成“可平仄仄平仄仄”。救法是:将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仄改平,与“拗三、拗四”救法相同,不得“三不论”“五不论”。

13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馀雪》)

1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5病身早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王安石《葛溪驿》)

16镜中自照心语口,后世何须扬子云。(元好问《自题》)

例1314“霁”“不”拗:应平改仄,对句“增”“吹”改仄为平。例1516“露”“语”拗:应平改仄,对句“山”“扬”改仄为平。其中131416未犯孤平,却将1314对句第三字改为平,16对句第五字改为平,刻意救出句。

创作律诗固不能率意“一三五不论”,却不能不加意“二四六分明”。“二四六”不“明”时,非补偿不可;就平仄脚律句而言,若产生拗四、拗六时,非救不可!

C、五仄拗,即五言出句成“可仄仄仄仄”,七言出句成“平平可仄仄仄仄”,这是特别拗句。五言五仄或二四同仄,七言二平五仄或四六同仄或五六皆仄,都是违拗常格之变格,其救法同上述A、B类。例如:

17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义山《登乐游原》)

18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崔涂《除夜有怀》)

19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黄庭坚《寄黄几复》)

20庭前修竹不改色,溪上老梅都是花。(王冕《纪梦》)

21残阳淡淡不肯下,流水溶溶何处归?(元好问《杏花落后》)

22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李义山《落花》)

23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李义山《落花》)

24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2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例172125对句不犯孤平,然为救出句五仄拗而将五言17对句改三为平,七言2125对句改五为平。例181920222324之“僮”“三”“都”“花”“仍”“无”都是由仄改平,既救本句孤平,又救出句五仄变格,一字救双句,一肩两担担,五七言皆然,何等吃重,何等灵活,亦何等简单!

或问:平平脚有否“拗句”?王力《古代汉语》书中未说,唐宋元明清律诗中未见。倒是最忌“三平调”(也叫“三平尾”):平平脚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否则出现“三平尾”,像拒绝孤平句一样,律诗拒绝三平尾。

拗救并不复杂,常用者如上。要之者,万不可以“一三五不论”而混用平仄;应恪守拗救法则不怠。变格拗救,为律诗创作提供很大方便和自由空间,犹如遇河搭桥,逢山凿洞,力救通畅,便捷。只要学以功深,克服“失仄失平失律”何难之有?运用自如,每构新诗,犹如黄河,一泻千里。对此,佛子明璧大师2006年秋垂阅余之诗文后,曾惠赐华翰并诗以赞云:

诗道而今怅寂寥,姚郎专注若承蜩;

倘从拗句求新味,仿佛临流遇小桥。

2008年秋,奉和七古“手”字韵诗三叠后曾涂鸦一绝奉呈老夫子,老夫子即手复绫笺云:“涂鸦句拗救,实在佩甚!”其所指“涂鸦句”即余拙作:

命我删除我大难,公门趋步始蹒跚;

涂鸦尚赖把臂手,岂敢浪涂邮壁残。

拗而能救,诗句如高山流水,远岫蒸云,何等称意,何以不为?!

                                 2009年1月5日草于怡景花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