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早期颜色釉瓷器品种大全(三)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6-20

     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后因柴窑不可考,遂以汝、官、哥、定、钧为五大名窑。

     景德镇御窑厂最早在宣德时期即开始仿制哥窑制品,此后由官及民,经明末清初,传承至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民窑即可烧造多个品种的哥釉瓷,并出现了哥釉青花加白、哥釉五彩、哥釉混合装饰等新品种,也为清代御窑厂仿制纹片瓷提供了技术储备。

     仿定大约源自明末清初出现的一种浆胎工艺,康熙时期一方面出现了浆胎和青花结合的品种,另一方面单独的浆胎瓷则发展为仿定,后为御窑厂传承,制品愈加逼真。

     仿汝始见于宣德官窑,仿官则始于雍正时期的御窑厂,据唐英《陶成纪事碑记》,仿汝、仿官均源自内发宋器,仿汝釉分仿铜骨无纹汝釉和仿铜骨鱼子纹汝釉两种;仿官釉又称仿铁骨大观釉,有月白、粉青、大绿等三种。自官窑烧造成功后,民窑也多有仿制,但效果与官窑相比尚有明显差异。

     仿钧也是雍正御窑厂仿制“内发旧器”的创新之作,据唐英《陶成纪事碑记》,先后烧成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梅子青、骡肝马肺、新紫、米色、天蓝、窑变等品种,一般统称为窑变釉。窑变的本意是在高温烧造单色釉时,因偶发原因而变成其他颜色的现象。宋钧最初属于青釉系,因出现天然之窑变而成为特色,逐渐演变为品种。宋代以后的钧窑匠人显然掌握并传承了人为控制窑变的技术,因此当唐英去取法学习后,很快便在景德镇烧制出了仿钧制品。此种人为控制的窑变通过在釉中添加成分、多次上釉、增加烧成遍数等手段,“做”出窑变的斑驳效果,当代一般称之为“花釉”。

1. 乾隆 仿官釉树桩形笔筒

     本品略成椭圆柱形,按树桩样式制作树瘤、树纹,圈足施酱色护胎釉,通体施粉青色釉,开浅色纹片。

     宋代官窑瓷传世数百年后,普遍出现后开片现象,因此常有官哥不分之说。清代仿宋官瓷器最先以清宫旧藏为样,民间又照官窑制品延仿之,故已非宋官原貌,而更多成为一个品种。

     清代民窑官釉、哥釉之区分,一般来说官釉主要属青釉系,不开片或开浅淡纹片,米黄、酱色、蓝色等釉的开片瓷均可认为是哥釉,哥釉瓷中青釉系制品相对较少;若同为青釉系开片瓷,官釉一般釉质更滋润,开片较浅淡,开片与釉层结合不如哥釉瓷紧密,哥釉瓷则釉质往往更加老辣,开片与釉层结合较好。因此本品应属官釉,或即《陶成纪事碑记》中所谓的铁骨粉青官釉。

2 .雍正 仿汝釉葫芦瓶

     本品成葫芦形,由上下两截圆球形组成,中部收束,过渡圆润,圈足,胎骨略成黄褐色,通体施淡青色釉,略偏蓝色,开细密纹片,当属仿鱼子纹汝釉,在民窑中颇为少见。

     葫芦瓶属明清时期喜闻乐见的器型,清代康熙以后葫芦瓶有多种形制,变化较大,类似两圆相叠的葫芦瓶器型,雍正、乾隆官窑见有一种带如意耳者,另有一类蒜头瓶,也大体与之相类。

3. 雍正 黄哥釉撇口荸荠瓶

     本品撇口,长颈,圆肩,球腹稍扁,高圈足,足端施酱色护胎釉,通体施酱黄色釉,开黑色纹片。釉质与造型略与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康熙制品相似,惟康熙制品颈部较粗长,属典型康熙晚期风格,本品则成常规的撇口荸荠瓶造型,但两者的传承关系仍清晰可见。

     清代哥釉技术较为成熟,可烧制多个品种的哥釉制品,本品釉色接近紫金釉,相对较少见,制作也颇精良,属于清早民窑精品之作。

4. 康熙至雍正 绿哥釉三足炉

     关于绿哥釉有两种说法,一种将绿郎窑称为绿哥釉,但绿郎窑已被证明属于铁青釉,而非绿釉,所以称为绿哥釉其实不恰当;另一种即低温绿釉开片的品种,所谓低温绿哥釉。

     目前所见绿哥釉,从表象看主要有三种形态,第一型开片较为浓重,有脏旧感,绿釉薄润,釉色翠绿,本品即是;第二型开片较为细密,纹片多无染色,或染色较轻,有轻微翘起似“苍蝇翅”般的感觉,釉质酥脆,釉色淡绿至翠绿色;第三型开片最为细密,纹片多深褐色,釉质紧密,釉色深绿,俗称鱼子绿,如参阅1。

     本品敛口,扁圆腹,圜底露胎,下承三乳足,器型为康雍时期比较典型的三足炉。内壁为青灰釉,外施翠绿色低温釉,映出釉下浓重的开片,但釉面开片并不明显,属前述第一型绿哥釉。与之类似的见有一件故宫博物院所藏绿釉撇口瓶,同样是翠绿色釉下浓重的开片,与内壁青灰釉开片较为一致。通过对此类器物分析,应是青灰哥釉器在传世较长时间后再次被施绿釉,从而导致绿釉下的开片因岁月侵蚀而染色较重。这一现象与耿宝昌先生所言“后世常有以雍正或乾隆之后的哥釉器,施罩绿釉或再加彩,以充作绿郎窑的”情况颇为相似,可能属于后施绿釉形成的绿哥釉品种。

5. 雍正至乾隆 绿哥釉截筒罐

     本品器型颇为罕见,型似现代的易拉罐,唇口,束颈,斜肩,直壁,圈足,足端略带酱色,器内及器底为灰哥釉,外壁淡绿色纹片釉,开片有轻微染色,当属前述第二型绿哥釉。

     据《匋雅》载:“近世所称果绿,其色葱翠,有碎冰纹片而无款识,以小坛为多。在当时并非精品,近则身价颇昂。”此类小坛即参阅所示器物,传世颇多见。这件绿哥釉截筒罐成分属于铅釉,且呈色剂铜氧化物的含量也相似,故釉色较为接近,由于含有少量钾氧化物,釉质略显酥脆。至于绿釉出现的开片则主要是因其下层哥釉开片的应力所致。

6.康熙 仿定暗刻螭龙攀灵芝纹纸槌瓶

    本品胎体厚重,极具压手感,浆胎,直颈,斜肩硬折,直壁微弧,胫部硬折收,高圈足,圈足内复起一圈,略似双圈足,十分特殊。颈部中间饰两道弦纹,下部饰一略高起的宽带,口部刻卷草纹,其下双层如意纹,颈下蕉叶纹,肩部如意纹,腹部螭龙攀灵芝纹,胫部复刻卷草纹,装饰层次极为繁缛,外施透明釉,总体呈牙黄色,淡黄开片隐隐,较好地再现了定窑制品的釉色特征。

    本品造型挺拔,线条利落,方起方折,是对康熙造型和工艺硬朗特征的极佳诠释,哪怕与稍后雍正御窑相似器型比较,也有过之而无不及阅。另一方面,器型的硬朗又不影响细部纹饰的精雕细琢,所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是也,乃当时工匠的精心之作。

7. 乾隆 仿定里外模印洋花海水龙纹盘

      本品浆胎,敞口,弧壁,圈足,内心模印海水立龙纹,外壁模印缠枝洋花纹,施透明釉,总体呈牙白色,有较大开片。该器仿制定窑风格,内壁纹饰颇有宋代定窑遗韵,外壁缠枝洋花纹则清代风格明显,为一件仿古而又创新之作。

8. 乾隆 仿钧釉梅瓶

     清代景德镇窑仿钧釉始于雍正七年,是年三月,唐英派御窑厂厂署幕友吴尧圃去钧州调查钧窑器的烧造方法,“搜物探书寻故老”,同年七月即有仿造钧窑瓷器的记载,可见这次调查是成功的。自此仿钧釉成为景德镇御窑厂的一个重要品种,随后民窑也开始烧造仿钧釉瓷,俗称窑变釉。

     本品唇口,短颈,圆肩,腹下渐收,胫部略外张,圈足,通体施窑变釉,红色为主,局部有紫色斑纹,釉面开细小纹片,口部有脱口现象,外底刷不均匀的酱褐色护胎釉。

     这件梅瓶具有典型的乾隆特征,且从器型、釉水和底釉看颇有官气,如底部刻款,几可与官窑媲美,非一般民窑制品可以比拟。

9.  乾隆 仿钧釉椭圆贯耳瓶

      本品椭圆形,直口,颈部微敛,溜肩,圆腹,束胫,圈足,颈部两侧饰一对贯耳,通体施窑变釉,红色为主,口沿、贯耳呈月白色,颈部及耳侧蓝色条纹流淌明显,底部施米黄色护胎釉,整体釉光淋漓,气韵生动。

     清代御窑窑变釉贯耳瓶多为长方倭角形,从乾隆朝起这一品种作为大运瓷器一直烧造至清末宣统时期。所见其他品种贯耳瓶也以四方形为多见,此类椭圆式则较为少见,别有趣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