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株洲的工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6-20

(前言)

——株洲工业蝶变纪实(二)

一帆

几十年来,非凡的工业成就了株洲抹不去的荣光,株洲工业先后创造了工业体系建设的“株洲速度”、国企三项制度改革的“株洲经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株洲模式”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株洲气魄”……

【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里程也就从此开始。株洲凭借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在国内的地位日益凸显。

1951年7月1日,经政务院批准株洲撤镇建市,老市长吴占魁说,从一开始他与市委书记马壮昆等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就充分意识到,如果没有工业,就没有城市,有了工业,就能形成城市,就会使城市拥有一定的规模。他们认识到,办工业,也和办其他事情一样,不能迟疑,必须果断;不能甘于被动,必须争取主动。那些日子,吴占魁等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都在全力以赴地勘察地形。当年,株洲没有公路,也没有汽车,他们只能早出晚归,凭借双腿从南走到北,从东走到西,真可谓是“翻山越岭寻常事,好汉不识艰难’字”。即使当时尚属长沙县管辖的云田、马鞍山、黄陂等地,也曾留下他们的足迹。哪些地方地势平坦,哪些地方地形险峻,哪些地方常年没有洪涝灾害,哪些地方容易受到洪涝灾害的袭击,他们心里都有一本账。

通过勘察,他们对株洲市的管辖范围、与邻县交界的山岭河段、各地的地形地貌、山脉走向、常住人口河流水文、历年洪水淹没程度等等情况,无不了然在心。这为后来有意前来株洲选址建厂的单位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与此同时,市政府还特地将城市建设局副局长唐耀星派往北京作常驻代表,以便与国家有关部门随时取得联系,掌握信息,争取国家将新上项目尽可能投放株洲。

(二)

功夫不负有心人,1953年,国家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将株洲确定为全国八个新建重点工业城市之一。“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株洲人民为光辉灿烂的发展前景无比欣喜和自豪,建设民族工业的激情终于再次燃烧起来。这一次,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其奋力前行的铿锵脚步了。

彼时,国家计委和有关部委决定将苏联、东欧援建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的国营三三一厂、六〇一厂、株洲电厂、株洲洗煤厂等4个骨干企业,694个限额以上建设项目中的冶炼厂、株洲车辆厂、化工厂、玻璃厂、钢筋混凝土轨枕工厂(桥梁厂)、苎麻纺织厂、机车修理工厂以及株洲铁路编组站等9个大型项目安排在株洲。这些企业的提前顺利建成投产,挺起了株洲工业的脊梁,为株洲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株洲重点建设大工业城市谱写了新的一页。

株洲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作出了关于城市建设与支援工业建设的决议,明确了以工业建设为全市一切工作中心的方针,提出了围绕大工业大办地方工业的战略思想,号召全市人民“把株洲建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城市”。

(三)

大厂带小厂,全市逐步形成了大、中、小型企业的群体,成为了拥有机械、冶金、化工、建材、轻纺、电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地方工业企业中具备一定规模的有焊接器材厂(株洲电焊条厂和电焊机厂前身)、株洲轮胎厂、株洲钢厂、起重机厂、锻压机床厂、柴油机厂、水泥厂、塑料厂、农药厂、化肥厂等。

经过“一五”“二五”计划,株洲这座工业新城初具规模,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基本形成,成为江南的工业重镇和国家重要工业城市。

回眸“一五”“二五”时期株洲火热的建设高潮,株洲工业的缔造者和亲历者们,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激荡飞扬的场景,展现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本文原载《史志株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