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谷山居士 2020-06-20

《小儿药证直诀》又名《钱氏小儿药证真诀》、《钱氏小儿药证》、《钱氏小儿方》,由钱乙弟子阎孝忠整理编撰而成,约成书于北宋徽宗政和四年(约公元1114年)。此书是一部专门论治小儿疾病的著作。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为 “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分上、中、下三卷,卷上是“脉证治法”,论述小儿脉法、生长发育、五脏所主、五脏病,急慢惊风、发搐、伤风吐泻、咳嗽、黄疸、盗汗、疳积、疮疹候、初生疾病、小儿杂症等81种;卷中“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即钱乙亲手治疗的医案23例;卷下共载儿科药方118首,大多为钱乙在前人古方的基础上化裁或新创。 
一.《小儿药证直诀》与钱乙 
钱乙,字仲阳,北宋山东郓城(今山东平县人)。钱乙幼年孤苦由其姑父母抚养成人,并跟随姑父学医;精通儿科及内科、外科等,临证善用丸散,善补肾阴,重视升降,反对呆补竣攻与妄攻误下,奠定了中医儿科学基础。钱乙为人博学而多术,治愈长公主女儿一举成名,后又任太医丞名震京师。其门人阎孝忠在《小儿药证直诀·序》赞扬说:“其治小儿,赅括古今,又多自得,著名于时。其法简易精审,如指诸掌。”
可以说《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儿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自宋神宗开始,太医局成为中央医学教育机构,下分九科:大方脉、小方脉等。小方脉即指儿科,自此小儿科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
二,从脉证治法到儿科药方,再加医案佐证,《小儿药证直诀》已形成一套较完善的成体系的儿科学理论;
三,《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有独特诊疗方法的儿科专著;
四,它的作者钱乙是一位不但继承了前代医术,又富有创新精神的学验俱丰的儿科名家。
钱乙治学主张汇通古今,不拘古法,创制新方,从而阐发小儿五脏辨证。明代宋濂评论说:“钱乙深得张机之玄奥,而撷其精华,五脏之方,各随其宜。” 
二.卷上理论特色及卷中医案举隅 
1.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开篇“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 即小儿未出生时,五脏六腑虽已成形,但形态和功能都不完全;出生后,脏腑功能逐渐健全,但仍“全而未壮”。所以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血气未实”,“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需要指出的是首次提出小儿“纯阳”,“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之说的是《颅囟经》。这为后世“小儿纯阳之体”理论打下基础。钱乙据此与小儿“血气未实”等,又为“纯阳之体(指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又未经情欲克伐,胎元之气无耗损,如万物欣欣向荣之象)”的生理特点强调:“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湿,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 所以小儿病理特点可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自此钱乙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确立了轻灵柔润的治疗原则,反对“痛击”“峻补”“峻泻”。比如卷下的一些方剂:地黄丸;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此方乃《金匮》肾气丸去桂枝、附子,“三补三泻”,补大于泻,补而不滞,充分体现了“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思想,柔润和补。《小儿药证直诀笺正》说:“仲阳意中,谓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以为幼科补肾专药。” 
2. 儿科诊断四诊尤重望诊 
儿科一直以来被称为“哑科”,古人也早有“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可见儿科诊治之难。而从四诊来说望诊对于儿科似乎更实用些。故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出“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 颏为肾。赤者,热也,随证治之。” 他在病案的论述中提出面青可见于肝旺或惊风,面黄可见于黄疸、疳积、胎怯或脾虚惊,面晄白可见于胃气不和、胃虚冷、虫证、积痛,面黑无光泽为肾虚等。目内证:“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浅淡者补之。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 钱乙用白睛的色泽以及深浅归属脏腑,并确定治疗方剂。另外,瞳仁为肾所主,目无精光,为肾虚,可用地黄丸。 
小儿体小脉细,在诊治时又常易哭闹,故小儿脉法也难评。钱乙删繁就简,在卷首提出小儿脉法:“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只分六种对应常见六种疾病:脉乱为不治证,脉弦急为气不和证,脉沉缓为伤食证,脉促急为虚惊,脉浮为伤风,脉沉细为受冷。可见《小儿药证直诀》使儿科脉法变得更加方便实用。 
3. 创立小儿五脏辨证纲领 
钱乙在卷上以五脏为基础,以证候为依据将风、惊、困、喘、虚归为肝、心、脾、肺、肾五脏所主。
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切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湿则内生气。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虚则卧而悸动不安。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
交易担保 五味菁华 激活心脏源动力,活力从心开始 小程序
据五脏辨证,提出治法方药。心气热,导赤散;心实热,泻心汤;心虚热,生犀散;心虚肝热用安神丸;肝实热,泻青丸;若肝肾俱虚则用地黄丸滋水涵木。脾实热,泻黄散;邪热伤脾,用玉露散;若脾气虚则用益黄散。肺实证,泻白散或甘桔汤;肺有痰热,用葶苈丸;若肺气虚则用阿胶散。肾虚证,用地黄丸补肾。 
从现在看来根据五脏辨证确立相应的治法方药不只适用儿科,导赤散、泻心汤、地黄丸、泻白散等方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内科。 
4. 善用丸散、剂型多样的用药特色 
《小儿药证直诀》中记载118首方剂,用药精当,考虑周全,为儿科治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特色如下:
①尊崇古方,灵活加减。如,小儿伤风发热、无汗、咳嗽、喘急应用麻黄汤,但钱乙因原方量大效猛而小儿肺脏娇嫩恐不能承受,故“钱氏麻黄汤”对仲景麻黄汤做改动:先用肉桂易桂枝,减弱其助发汗之力;然后继原麻黄汤“麻黄先煮,减二升,去上沫”,钱乙再将麻黄漉出晒干,更减轻原汤发表之力;杏仁减原方70个为7个炒黄研膏,使肺气肃降不致太过,药性更加缓和,方后再注:“汗出为度,自汗者不宜服”。用于儿科发表剂可见钱乙之苦心。又如“甘桔汤”治小儿肺热,手掐眉目鼻面。改仲景桔梗汤甘草二两倍于桔梗一两为桔梗二两倍于甘草一两,功效也由排脓解毒治疗血腐脓溃的肺痈变为清开、宣泻肺热治疗肺实证。
②治疗儿科疾病多用丸、散,具有服用方便,简便救急等特点。卷下方剂丸剂有65首,如凉惊丸、调中丸、五色丸等,散剂有38首,如泻白散、白术散、益黄散、异功散等。
③用药重视顾护脾胃。以方剂举例:白术散,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加入藿香、木香、葛根,治疗小儿脾胃久虚病。藿香、木香芳香醒脾,升降中气,理气宽中,葛根不用其升提清阳,却取其止泻止渴,合人参、甘草以生胃中津液。治疗小儿脾胃虚弱,津虚内热。所用丸剂多以蜜或糯米粉、白米粉等益胃之品作赋形佐料,或以米饮、乳汁、人参汤等送服药,既顾护了脾胃,又益于小儿接受和脾胃吸收。
④钱乙用药喜用药引,既可引导药物直达病所,又便于服药,更好地发挥疗效,如用金银花汤服凉惊丸,用砂糖水服安神丸,用紫苏汤服白饼子。 

钱乙临证还特别善用五行理论。他指出如果患儿出现 “一脏实,一脏虚”,则当遵守“补母泻本脏”的原则。比如“肝病见秋”,正当肺令,却木旺反侮,出现“木旺侮金”,肝实肺虚,治疗当补脾、泻肝,即补肺之母脏—脾,泻本脏。张志聪说:得所生之母气,而能支持也。故补脾用益黄散泻肝用泻青丸。明搂英指出:五脏相胜,病随时令,乃钱乙扩充《内经·藏气法时论》之旨,实发前人之所未发者也。假如肝病见于秋及日晡肺之位,知肺虚极,肝往胜之,故当补脾胃泻肝也,余仿此。
卷中第二个医案充分反映了钱乙应用望诊、五行理论、五脏辨证等治疗小儿疾病的方治特色:“广亲宅七太尉,方七岁,潮热数日欲愈。钱谓其父二大王曰:七使潮热方安,八使预防惊搐急搐。王怒曰:但使七使愈,勿使八使病。钱曰:八使过来日午间,即无苦也。次日午前,果作急搐。召钱治之,三日而愈。盖预见目直视而腮赤,必肝心俱热,更坐石机子,乃欲冷,此热甚也。肌肤素肥盛,脉又急促,故必惊搐。所言语时者,自寅至午,皆心肝所用事时。治之,泻心肝补肾,自安矣。”钱乙当日来见到八太尉双目直视,腮红,据面上证可知此是心肝俱热证,而且发现他喜欢坐在石凳子上,是热甚,加之八太尉素来身体肥胖,脉急促,故钱乙诊断他必发惊风抽搐。时间上,从寅时到午时,也就是凌晨三点到中午一点之前,按照五脏与时间相关性,是木、火所主的时刻,惊搐易在此时发生。根据“补母泻本脏”的原则治以泻心肝之热,滋补肾阴,疾病很快好转。钱乙诊断小儿疾病之神淋漓体现。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实在可以说是中医儿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值得我认真研究和总结。
- 完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