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极之至,阴始生

 gzzxy 2020-06-21

   本  期  导  读    

2020年6月21日5点43分,我们居住的北半球陆续进入二十四节气之夏至,夏至在四时八节里是一个极重要的节气。夏至在《尧典》中被称为“日永”,在《夏小正》里被称为“时有养日”、 “日长至”。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夏至,五月中。《韵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帘动荷风 传奇乐坊 - 传奇乐坊萧演奏曲


唐代天文家、诗人权德舆在《夏至日作》写道:“璿枢无停连,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夏至一阴生,也正是阳极之至,盛阳在上而阴气始于下生之时。尽管阳极而衰,但阳气依旧旺盛,人体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阳热多浮于体表,肌肤腠理多开泄,需注意勿被寒邪侵袭,形成伏邪而后受风易成寒疟。此外此节出汗量比往常有所增加,中医理论认为“血汗同源”,“汗为血之液”,过多出汗则易使心气涣散。因此,夏至时节应避免大汗淋漓、汗出及时擦干和应适度补充津液。


此节养生应顺应阳极阴生的自然规律,使人体阴阳变化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注意遵循夜卧早起、静养、勿发怒、勿大汗、节制嗜欲、饮食清淡为上。


从五运六气理论来说,当下处于庚子年三之气中段(2020年5月20日—2020年7月22日),主气是少阳相火,客气为司天的少阴君火。岁运为金运太过,五运已进入三运的初始阶段,主运少宫,客运少角。又恰逢处于壬午月,天克地冲,致使水火相搏,雨水增多,今年夏季多水患,大家需要谨慎对待。

此前一阶段主要是上焦火热薫蒸心肺致病为主,易多汗、头晕、乏力、心烦意乱、胸闷、入睡困难、耳鸣、牙痛、口舌生疮、血压不稳定、皮肤疾患、腹泻等。


此后一段时间或将主要为湿热火邪薫蒸心肺、湿邪困脾所致的病症为主。易头晕、多汗、怕风、咽干、咳嗽、手指憋胀、皮肤瘙痒、目眵多、疲乏、思睡、不思饮食或喜重口味食物;水湿下行则易身重、下肢无力、腹痛、腹泻等。

气候方面进入复杂多变的境地,容易造成较大的自然灾害,特别是狂风、暴雨、暴热时常降临,易水灾、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陷、地震等等。地理方位上主要是我国东部、东南、南部、西南、中部地区,特别是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地方。其他地区短时间强对流天气偏多。

注:笔者应部分读者和朋友们的要求,本月6月24日将在线上开讲《五运六气入门课程》,是一套相对完整体系的五运六气入门课程。本次课程内容全面,大道至简,以任务驱动模式讲解,注重实用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识别下方图片的二维码查看报名详情和课程内容。



遵从夏三月的起居规则:晚睡早起,适当午休。

此节人体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觉时不宜久吹、直吹风扇、空调;需要控制好空调温度。

入睡困难或失眠的人群,可用乌梅白糖汤、酸枣仁汤、酸梅汤等收敛浮火。


平素体寒和湿重的人睡前用温水泡脚,出些许汗,给湿气一个出口,还可提高睡眠质量。

如外出需要注意防中暑,备好伞、遮阳帽、清凉油等。

古人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之说,外出不要坐在露天的木凳、木桩上,最好也不要坐在裸露的石头上,以免受邪而致病。


夏至后,6月25日又逢端午,其实在古时端午指的本就是午月,也就是现在所处的壬午月。午月也称“五毒之月”,多邪气、又有蚊虫滋生,湿疹也多发,肠胃更容易出问题,大家需谨慎防备,建议戴个香囊在身边吧,辟秽香囊有芳香化气、辟秽化浊、清热利湿解毒的作用。动手能力强的就自己做一个,配方为: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丁香,各取几克打成粗粉即可。不方便的就买几个,护卫好自己和家人。



《伤寒论·辨脉法》有云:“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这里的五月之时说的是农历五月,也就是当下所处的时间阶段。

从冬至一阳生到现在的夏至阳盛至极,整个春夏阳气都在蒸蒸日上,向上、向外发散,由于阳气是这样一个向表、向外的趋势,所以这个时候阳气在表、胃中虚冷怎么办呢,一个是不要食用寒凉之物,二是遵循民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的说法,姜性辛温, 姜辛散胃寒力量很强,所以对于平素体寒或脾胃虚寒的人来说,姜枣茶或许就应该是最恰当的上午饮品了。


日常饮食上宜清淡,不可油腻;不宜食用辛辣、烧烤等助热化火之物;脾胃虚寒的人要少食生冷瓜果,有损脾胃。 

夏至时节暑热邪盛,应于人体则心火旺,可食用一些苦瓜、油麦菜、莴笋、芹菜解热祛暑、清心泻火;还可以饮用菊花茶、薄荷茶、金银花茶、荷叶茶祛暑


我们常说:“阳光普照,阴霾自散。”夏至时节的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此时节可以选择一些柔和舒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站桩、广播操等。身体略出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汗出应及时擦干。



夏至易湿邪侵袭,多出现身重、皮肤油腻、大便黏腻等可按足三里穴,有助祛湿,还可以增加梳理大椎、丰隆、阴陵泉、地机穴

图片|大家中医

暑湿为患,易阻中焦,建议多揉腹。

夏至可用“灸法”,可祛大病。但一般指“瘢痕灸”,这个需要到正规的医院或中医诊所进行。

图片|大家中医

此外五月赤日流火,心火最旺,宜平时多梳理心包经,特别是建议多按揉劳宫穴,不熟悉穴位的就拿个核桃握在手心,时常多握一握,特别是中老年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说的是此节要心胸宽阔,乐观向上,以利于人体气机的流动。不可大怒、忧郁。

嵇康的《养生论》有云:“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养生多静心为上,练习书法、绘画、读书、听曲、品茶都挺好。 


再和大家说一个典故吧,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怪神》有记载:主簿杜宣于夏至日赴饮,见酒杯中似有蛇,却不敢不饮。酒后胸腹痛切,多方医治不愈。后得知墙壁上弩弓照于杯中,影如蛇,并非真的吃了一条蛇,很快病就好了。这就是“杯弓蛇影”的来历,个中意思大家自己品味。


当前进入资讯发达的时代,每个人每天都能够接受大量的信息,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直都在聊养生,建议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哪些信息真的对自己来说是有益的,养生到底是养什么?人云亦云的保养可能适得其反,学习养生绝不是学会如何吃药!通过今年的疫情,我们每个人对养生的观念是该更新升升级了,就像手机系统那样,升级一下,流畅了许多,应于人体也会有个前所未有的改变!


夏至养生之要应静养为上。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销暑》里说:“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可见《销暑》的最佳方式其实就是一个字——“静”。养生则需要顺应四时,效法自然,方可从容安度。

最后一起来欣赏北宋张耒(音为磊)的《夏至 》,感悟阴阳消长之理、智者观物之妙,与自然节律相应,顺势而为。祝朋友们夏安!


 张凤雏撰文于无锡恒斋
二〇二〇年六月二十一日
 
《夏至》
北宋 张耒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
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
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
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张凤雏,笔名:恒斋主人,中国传统文化学者,五运六气领域研究学者,多年来致力于中医经典的研究和传播。近十年来,潜心研究五运六气学说,沉醉于探索天地、宇宙、自然、生命、疾病的本源奥秘。将前人之良训融入自修亲证之体悟,加之数年经验总结,在五运六气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多领域,诸如医疗、体检、养生保健、应急管理、气象、农业等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五运六气基础理论体系研究;五运六气与气候、物候、证候的相关性研究;运气体质研究;五运六气与先天病理定位、出生缺陷干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老年痴呆症、脾胃病等)、儿童多动症、自闭症的相关性研究;疫病研究;养生治未病研究等。

2019年共同编辑整理评注出版了《五运六气入门讲记》一书,该书由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国医大师徐经世教授、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分别作序推介;由“西泠五老”之一的林乾良教授题写书名。自正式出版以来在业界获得广泛好评。

近几年,主要讲授了《五运六气应用课程》(初阶篇、中阶篇、高阶篇)、《五运六气先天体质病理定位与疾病预防》、《黄帝内经养生精华》、《四季养生要点》、《节气与五运六气养生》、《古法八段锦导引功法》等课程。


一本《五运六气入门讲记》

是五运六气入门之阶梯

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易学会用

三位名师做序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