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肥民俗:方言土语中的古音古字——人的语言会变得美好吗?

 夜黑心明 2020-06-21

作者:阚宝林

这个世界的语言,会变得更美好吗?

当时髦的文化人、冒充斯文的富人、漂在城里的穷人都把“渣”“爆”“苦逼”等一些“酷”词挂在嘴上时,乡野陋巷,田叟村妇们的话语中,却透着文雅委婉。在这些上年纪的长辈们口中,貌似很土的方言里却嵌藏着古雅的成分,闪烁着传统文明,还间杂可观的古音古字。

如“沰”字,就是个古词,现代书面已很少用,但在江淮方言中(读若dé/duó),有“给雨沰潮了”、“一屁股沰到地下沰直生疼”的说法。

如“紾”(zhěn)字,仍用在“把衣裳紾干”句子里。

“勩”(yì,本地发舌尖前齿塞擦音),字典里尚存“磨损”之意,但在方言里,不仅能讲东西“用勩了”,还可说“头脑都想勩得了”。

还有“嬱”(因音变读zán,俗作“赞”,意思是“好看、有意思”)、“膪”(chuài,笨、不利索)、“奅”(本地读po,指说话、办事不靠谱)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古字乡音,有的可追溯到汉唐乃至先秦,历经朝代更迭、兵燹人祸,在民间能保存到现在,很不容易,不由得让人叹服中华文化的渊博绵长与优雅深邃。

这丝古雅,渗透在百姓衣食起居各方面。

先说吃。昔时农民请人吃饭叫“酬客”,席间斟酒,曰“酾”(读若sěi,方言读音与“写”、“使”同);劝宾客吃菜,称“过宴”,间或帮客夹菜,叫“搛”(jiān)。妇孺不可上桌,平时吃东西不能哒嘴、“欶 (因音变读suó, 意嗍)”筷子。只顾自已猛吃、不顾人、多吃且快,会被人讥为“傥相”。

“傥”在此读第二声táng, 其本意是洒脱不羁、不拘礼俗。本地有层次的人素有用委婉词汇形容负面事物之俗,批评人亦如此。“傥”字之用,足见其雅。而吃个不停,则为“挖根”,是没品位的表现。现代年轻人喜欢把“外出聚餐”说成“酺(pú)一顿”或“嘬(zuó)一餐”,殊不知此“酺、嘬”两字已各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

与吃有关的碗橱,其方言发音在很多地方都相近,有叫“盖橱”、“盖栏”,还有叫“盖廊”或“廨廊”的。在笔者故乡肥东,读若“间栏”。通过考证,应为“庎栏”。“庎”(jiè)字,通“楐”,古有存放食物场所之意。《集韵》释庎:居拜切,音介,所以庋食器也。而“栏”估计因动词“拦”通假演变而来。之所以“拦”,想必“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再谈外在形象和举止。此地崇尚站相如松,头、肩、腰均要挺拔平整。耷拉个脑袋是“顉”(kèn)头顉脑;弯腰驼背叫“哈”(xiā)腰佝背。坐相既不能“蜷”(方言读kuán)在座位上,也不可偧膊弄胯。“偧”读作zhā,意思是“肆意张开”“过多占用空间”。这些都被认为是不好的姿势。关于行的古字,至今仍有很多活在家乡的方言里,如“走趮毫子”(“趮”字方言读sào,意“快”)、“饭后徊一徊”(“徊”读成hui,意“慢走”)、“晃趤(dàng)子”,还有“亹(变音读成wěi)”、“跶”、“躘”等。

在穿着方面,方言存古音甚多。举秋衣为例,它稍早被称为棉毛衫,二、三十年前大家叫“卫生衣”,但还有不少上年纪者叫它“裯冷褂裤”。“裯”(方言读cóu)在此是作为动词用的,而合肥方言里,在很多情况下,可于动词后直接加名词,构成一个新的、含有该动词行为特征或结果的新名词。如:

蒙褂子(罩在棉袄外面的衣服)、㒼裆裤(不开档的裤子)。昔时四、五岁以上的小孩始穿裆裤,“㒼”读若“蒙”,带有此偏旁的多有覆盖、遮隐之意。《新方言·释言》:今浙江谓物无窍穴为㒼。再如:靸鞋,“靸”读若“色”,作动词义为趿着鞋;构成名词后指拖鞋,又名拖子、靸子、靸板子、趿板子等。

衣着上还有一个词,从淮河边一直到长江边,发音大致为“雷对”或“垒对”,意指能力低下、衣着不得体、办事失误。经笔者考证,该词应是“褦襶”。今音有变,但意义基本保持,指人穿衣臃肿,不合身、不合时,引申为办事不力。

古代虚词也有留存。“之、兮、者、耶”等一些古汉语最基本的虚词,至今仍在江淮之间的方言里留存。方言句尾里的“直、之”实际上就是“之、者”。如“说过”在方言中是“讲(过)直”;“吃过”说成“喫直”,此处“喫”读若“漆”。大小子女说成“大之”、“小之”。“兮”在临近的含山、和县的口语里是常用字,如“搞兮?”。“耶”在方言边缘区的当涂话里出现频率很高,起语气加强作用。

此外,一些难以回避的词句,在百姓口中自有一番婉转。乡间饮酒,讲究席位座次。如客人无意成“二二、一一”对坐状,则为“龟席”。此时主人说“坐活了”,意思是“坐成了一只活龟”,客人便会意一笑、重坐一番。生病说是“不调和”“不抻朗”。上厕所,称“上园”、“出更”、“解手(溲)”等;农村至今还有人在使用“出恭”这个雅词。在肥东,拉肚子称“跑腿”“不聚肚”。

这些话中,少有今人语言中的浅薄与粗暴。

中国的事要靠中国的文字来说。中华文字,乃是祖先传给我们的最珍贵的遗产,丰厚而雅致,让我们引以为豪。积淀在平民日常生活中的古字雅音,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民间的智慧、温良、包容与追求,如历史河床中的金沙,历久弥珍。但是在各色现代力量的强力围剿下,它们在普通话里已基本湮灭,仅由坚守故土的老人在方言里口耳相传,而其得以传承的乡村正渐被遗弃,其赖以生存的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已经凋零。

每个字都是有故事、有尊严、有生命的。这些方言里的古字雅音,不知有无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