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天一首古诗词 | 唐诗,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唐诗宋词古诗词 2020-11-04

▲点击上方音频,听主播朗读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译文



回忆起在苏州的日子,常常熟谙的是夏至的筵席。

粽子飘香筒竹清嫩,烤脆幼鹅味道鲜美。

水乡亭台轩榭很多,吴国风俗崇尚音乐。

家家户户都在(夏至日)准备美酒,没有一个地方不是通过舟船往来。

我与你们二人相继任职苏州,撩起帷幔我在前,而你们在后。

苏州与我一起老去,现在我向东望去,对它的感情依旧不变。

洛阳正是麦子成熟的初夏季节,江南已经是梅雨天。

齐云楼上的往事,至今算来已过去十三年。

注释




1. 梦得: 刘禹锡的字。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友善,并称“刘白”。
2. 常谙:熟悉,精通。
3. 筵:指筵席、酒席。
4. 筒竹:竹筒。
5. 炙脆:烤脆。
6. 子鹅:幼鹅,嫩鹅。
7. 管弦:泛指乐器。
8. 交印:交出官印,谓卸职。
9. 相次:次第;相继。
10. 褰 [qiān] 帷:亦作“褰幃”。撩起帷幔。
11. 依然:依旧。
12. 麦秋:指初夏。初夏正是麦子成熟的季节,而秋天是谷物成熟的季节,因此古人引申称初夏为“麦秋”。
13. 齐云楼:古楼名。齐云,言其高与云齐。旧时在苏州子城上,唐曹恭王所建。

赏析



这是白居易看到刘禹锡的《竹枝词》和《夏至》诗之后,萌发的一种诗意想象。

刘禹锡《竹枝词》是这样写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夏至诗,以其丰富的风俗情趣,以及生活哲学,一时间绝妙无双,成为夏至诗的千古绝唱。

另有一首《夏至》长诗,更引发他的姑苏之思,遂和了这样一首情断江南,感人至深的美丽诗篇。

为何诗歌和好要呈给卢宾客呢?

据学者考证,卢宾客,即卢周仁,和白居易、刘禹锡一样,也曾做过苏州刺史,后改任太子宾客。

三人对苏州,感情都很特殊。

这首诗,作于开成三年(838),诗人67岁,担任太子少傅,被封冯翊县侯,可谓志得意满。

他的别墅位于洛阳龙门石窟对岸,其身后葬于此,比起李白、杜甫的墓园,不知要奢华多少倍,可见写诗的好与丑并不能决定你身后墓地的大与小。

正如老庄的墓地永远比不上孔孟一样,入世之人才有存在感。

白居易的仕途生活,让他的诗歌沾染了一丝雅正闲适的气质。

回忆起他在苏州的日子,最深刻的就是夏至吃竹筒装的粽子,其香味独特,让十三年之后的诗人想来,依旧心有余香。

不但粽子,脆嫩的烤鹅也是一绝。怪不得诗人虽只在苏州当了一年刺史,却多次回忆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讲完粽子、烤鹅的美食,诗人接着讲音乐。

水畔的亭台,舒缓的节奏,音乐如水波一样,让人心境悠远。

有美食、音乐,怎能少了美酒。吴酒一杯春竹叶,酒不醉人人自醉。

谈完美酒,再说交通。无船不行,是水乡的特色。

在依次讲了美食、音乐、美酒、交通之后,诗人交代了三人依次为官苏州的共同经历。

苏州老了,我们仨也老了。一起回首那段时光,心潮依旧澎湃。

眼下,洛阳才收小麦,苏州已是梅雨连绵的夏至了。

多么思念,在苏州的时光。回想起登上齐云楼的日子,一晃十三年已过去了。

十三年前,即宝历元年(825),54岁的诗人被任命为苏州刺史,5月到任,次年秋即离开,前后一年多。

在任内,诗人开凿的“七里山塘”,现已成为苏州的一张靓丽名片。

“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刘禹锡《白太守行》)。道出了诗人离苏时,百姓恋恋不舍相送的情形。

诗人与苏州的不解情缘,从这首诗不难看出一二。

读完白居易的《夏至》诗,心中是不是想起了江南的美,以及梅雨时节的淡淡思乡之愁呢?

-作者-

严勇,文学硕士,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现任泰州晚报副刊编辑,《稻河》编辑。已出版散文集《读书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随笔集《风韵泰州》。公开发表文章三百余篇。唐诗宋词古诗词(tcgsc8)专栏作家。
注:现在新建了粉丝群喔,想入群的朋友,在公众号会话里发送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