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宵漏自此长

 Aimer8t3amoi3l 2018-07-15

阳光温热 岁月静好

夏日里,阳光葱葱郁郁,蝉鸣喳喳不停。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古人喜欢在季节变化之际吟诗作赋,通过季节的交替来抒发感情或是表达对大自然敬畏。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唐·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唐·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唐·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这是大诗人白居易为了唱和好友刘禹锡的一首《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而作的,“梦得”是刘禹锡的字。可惜的是,刘禹锡的那篇已经散佚,那篇写了什么,我们后人不得而知了,只能从白居易这首中揣度一二。

这首诗让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唐朝的时候,人们有在端午节吃粽子和烧鹅的习惯,透过诗人的描述,我们仿佛可以穿越时空,闻到那一缕来自唐朝的烧鹅的香味。

小荷才露尖尖角

﹏﹏﹏﹏﹏﹏﹏﹏﹏﹏﹏﹏﹏﹏﹏﹏﹏﹏﹏﹏﹏﹏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夏至这天,昼晷所测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从此以后,夜晚漏壶所计的时间渐渐加长。

还没来得及实施自己的计划,就已经忧虑气候的变化冷暖的交替了。

衙门每日空闲的时候居多,而这个月的农事却是比较忙活些的。

老百姓在地里耕作,酷热也不知怎么抵挡的。

正午时分那些人和物都在歇息,静悄悄的,惟独我自己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好不惬意。

城墙高耸,城门紧闭,树木葱翠,绿荫静寂。

翠绿的鲜竹尚且含粉,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开始散发阵阵的清香了。

在这里可以抛却烦恼忘掉忧愁,终日对影举着华丽的酒杯畅饮。

诗人自己闲居消夏,心里念着赤日炎炎下忙于农事的老百姓,体现出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

《夏至日衡阳郡斋书怀》

唐·令狐楚

一来江城守,七见江月圆。

齿发将六十,乡关越三千。

褰帷罕游观,闭閤多沉眠。

新节还复至,故交尽相捐。

何时羾阊阖,上诉高高天。

令狐楚,唐朝宰相、文学家。才思俊丽,尤善四六骈文。他常与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唱和。其诗“宏毅阔远”,尤长于绝句。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这个节日同冬至节一样重要。

诗人值节日抒发孤独感,渴望上达圣听,被朝廷召回。

明波影千柳,绀屋朝万荷。

物新感节移,意定觉景多。

游鱼聚亭影,镜面散微涡。

江湖岂在远,所欠雨一蓑。

忽看带箭禽,三叹无奈何。

夏天到了,清晨荷花散发出阵阵香气,更显精神,由于夜间的雨,各种鸟儿叽叽喳喳鸣叫,清新的早晨似乎来得更晚。

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

文章来自网络,侵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