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北大家贾又福、许钦松“巅峰对谈”:山水探道重心象修养

 泊木沐 2020-06-22

关于山水画写生

素描造型是基础

心造自然为目标

许钦松:现在我们的美院教育,推行用素描的方法去观察事物,以物体的造型为基本指向,把这套方法运用到国画的写生里,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我看过相关资料,贾先生到太行山写生有接近五十次了。但他所画的太行山,跟我们目之所见,有很大不同,是综合了太行山整体意象进行呈现的,并不拘泥于某个具体的景物、所在。因此,我很想听听贾先生的意见。

贾又福 《秋风吹梦到太行》

贾又福:我先讲讲自己在美术学院教学的心得体会吧。我以为,初级阶段,造型还是必要的。比如说学生们一开始画一座大山,连结实都达不到,看起来一拳头就能打碎,这样肯定不行。如果完全没有素描、造型基础,画起来都是“逸笔草草”,根本驾驭不了那些钢打铁铸、壮观雄浑的大山。所以,初级阶段我会要求学生踏踏实实坐在那里观察研究对象:你对哪里感兴趣?为什么感兴趣?它好在哪里?它跟别的地方有什么不同?这个必须坐下来细心观察。你可以一天不画,两天不画,到第三天发现一些独到的东西,再画。千万别坐下来就东画一张西画一张,转头又画一张。我主张两三天画一张就可以了。一个单元三周课,画出五幅有自己感受、有个人特殊认知的写生作品,就是优秀的。如果画得一般化,再多也不好。

许钦松 《大地风骨》

许钦松:的确,面对今天这么庞大的自然景观,“逸笔草草”的表达是使不上劲的。我们要解决造型问题,素描的基本功必须有。同时,我也跟学生们讲,为什么我们去观察自然的时候,觉得这里也很精彩,那里也很精彩,但用照相机拍下来,回家一看,往往没有现场感受到的那么好?这是因为照相机是百分百地复制自然,而我们在观察自然的时候,眼睛是有所选择的,只看我们喜欢看的部分。这样的观察方法也正好是中国画的优长。

贾又福 《东方既白》

贾又福:没错。照片上的景观,确实是好的不好的都来了。所以,写生到比较高的阶段,我会要求学生,不单用眼睛看,还要心观、内照。面对自然,要练成一双火眼金睛,不好的视而不见,好的东西则一下子抓住它,跟内心、精神融为一体,进行升华,这样才能画出大气象。我看许先生的画,特别是看了“吞吐大荒”的视频,感触很深。这个气象不是一下子就能出来的,必须有高度的精神升华才能出来的。

许钦松:是的,面对自然,画家最后要达到能够心造自然。我们眼睛看到的,只是第一自然,要通过心的过滤、提炼,变为有内涵有个人情感趣味倾向的第二自然。才是中国画的表达方式。

————

关于积淀与变法

厚学养才不会固化

万变不离个人内心

贾又福 《太行仙乡》

贾又福:这可以说是我俩的共同点吧,我们画的都是心中的山水,而不是眼中的山水。好的东西加以强化、夸张,再强化、再夸张。而且我之所见,跟你之所见是不一样的,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画山水画,第一是发性情,要带着自己主观的感情和喜好;第二是讲风格;第三是厚学养;第四是强国度,就是要发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最后就比较随意了,可谓法无法。这五个阶段是我的目标,也是我慢慢走过来的体会,就是到最后,也还要变,要无穷无尽地探索。

许钦松 《大岳涌云》

许钦松:所以你的展览叫“苦行探道”,意味深长。你能人之所不能,能苦人之所不能苦,这种精神很令我敬仰。我去了几次太行,就觉得好像差不多了。你去了几十趟,还一直在深入。

贾又福:我刚才谈到的这十五个字,首先提到的就是要带着个人的感情去感受山水自然,而且感情要聚焦,尽量别分散。我跟学生讲,这就像你有很多好朋友,那你跟某一位好的程度肯定会削弱;但假如你一个非常投契的好朋友,那对他的感情一定是非常浓烈的,所以我们才会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对太行山的感情,就像这样。先是走入太行山,以太行山为起点,为发源地,创造出自己的风格,跟古人不一样,跟老师也不一样。而后就需要厚学养了,要学习兄弟艺术,要学习书法,要看书……画中国画,单靠才气早早出名是靠不住的。有了风格没有学养,就固化停滞了。

许钦松:对,有很多青年早早就出名了,但走着走着就不见踪影了。

贾又福 《黄土高天夜夜心》

贾又福:所以,要永远在这个无边无尽的世界进行无穷无尽的探索,永远不满足,每过一段时间提高一点,哪怕只是高一点点、变一点点。我很在乎学生们的状态,他们一旦在当地出名了,自我满足了,就坏了。

许钦松:我很赞同你的观点。一个画家的积淀到了,自然就会展现出个人的境界、画面,不是说你早就想好了要这样子。这是在不断探索、行走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贾又福:是的,要水到渠成,绝不可以为了变而变,否则看着就会觉得别扭。

许钦松 《岭云带雨》

许钦松:我的有一个提法——“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自我的内心深处。现在有些人受到当代艺术影响,不停地花样翻新,这几年搞搞这个,过两年搞搞那个,这些花样之间又没有内在联系,不能互相累加推进,无法慢慢形成一座有体量有高度的山峰,这种就是没有根的“变”。我看你画的黄山,印象非常深刻,改变了通常那种黄山的表现方法,看起来和你的太行山又有内在联系。黄山我去了三趟,回来一张也没画。因为太美了,美到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堕入平常的黄山画法。

贾又福:那是你不满足啊。

许钦松:我是不满足于普通的表现。但你综合成这样的心象之作,很好。

贾又福:我画的时候也是如履薄冰,很紧张的。就这样也不足以表现黄山之美,只是尽我所能吧。

————

关于笔墨功底

表现手段不应神话

笔墨从心方能出新

贾又福 《朝晖图》

贾又福:我在中央美院读书的时候,李可染先生告诉我们,要多看看版画,不要以为版画刻板,版画一点都不刻板,从中可以学习到黑白关系,整体关系等很多方面。现在有些刻意强调文人笔墨,甚至说“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我认为不对。就青年学生而言,笔墨的基本训练是需要的,但他要发展,只在笔墨上下功夫,就远远不够了。笔墨只是表现手段,没有自己的心象、意象,光靠笔墨怎么支撑画面?

许钦松:所谓“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无疑是把笔墨给神话了,将笔墨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笔墨也是流动的,像一条河。明清以来,每个人都在里面增加一点新的探索,慢慢在变化。

许钦松 《丰碑》

贾又福:对,笔墨永远在发展。我还跟同学们强调,要“笔墨从心”。你的心中有积淀、有品味,自然有新的笔墨。你的心里头都是古人那套现成的符号、皴法,怎么可能有新的笔墨、新的画面呢?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性、性情作为第一,然后主客观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风格。另外,要慢慢来,多积淀。你看你写字都写了几十年了,素描基础、版画基础都有了,再加上全面的修养,最后才能有高度。无论是文学还是哲学修养,都很重要。虽然现在有手机电脑,要查什么都很方便,但还是要看书。网络文本往往只是谈论某句话、某个局部,只有读书才能融会贯通起来。

许钦松 《月上天山》

许钦松:是的,手机往往是碎片化阅读。很多文章为了吸引眼球,抽出只言片语加以强化,往往没能完整呈现原作的意思,甚至可能背离原作。画家一定要多看些好书,这是必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