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移热于小肠之我见

 YOLO1819 2020-06-22

看出,先辈已认识到,肿瘤的发病与痰和脾密切相 关.

'诸般怪病皆属于痰',外感六淫,疫疠,内伤

七情,饮食劳逸皆可导致痰的形成.但李中梓指出 '脾为生痰之源,脾气虚则湿胜,痰易生而多,脾病 湿胜为痰之本源',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水液 不能布散而停滞体内,就可以产生湿,痰,饮等病 理产物.口于痰具有随气升降,内至脏腑,外至筋 骨皮肉,无所不至的特点,是否与肿瘤转移有关

系,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从痰从脾论治肿瘤关于脾在五脏中的重要 地位,调治脾胃在治疗肿瘤的重要作用,先辈还有 一

些精彩的论述.'脾为之使'语出《素问?刺禁 论》,脾为肺使,生金尤当补土.脾为心使,养心亦 当健脾.脾为肝使,肝虚当先实脾.脾为肾使,治先 天应重调后天.脾为元气之使,除热可从甘温治. 脾为天寿使,养生谨和五味,是《内经》对脾的重要

? 功能及其在五脏中的重要地位的高度概括.金张元素对积聚治疗的立论是:'盖积聚症瘕,必由 元气之不足,不能运行而致之.欲其消散,必借脾 胃气旺,能渐渐消磨开散,以收平复之功.如一味 克消,则脾l胃愈弱,后天气愈亏,…….李果主张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指出'土为万物 之母','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脏','善治病者,唯在

1/6页

调和脾胃'.可以看出脾在五脏中的重要地位,这 要求我们在治疗疾病时应十分重视调理脾胃,在 治疗肿瘤的过程中更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本虚标实'几乎贯穿于 肿瘤患者病机的全过程.恶性肿瘤本身就是一种 消耗性疾病,大多数中晚期癌症患者都有进行性 消瘦,乏力等症状,特别是晚期恶液质状态,更是 大量气血被癌肿消耗之重症,会出现五脏气血阴 阳虚损表现此为本虚,同时也因肿瘤占位而产生 痰凝,气滞,血瘀等标实之症状,治病必求于本,我 们知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为生 痰之源'这指导我们治疗肿瘤以调治脾为根本;但 以脾虚为根本f标实应以痰为根本,在治疗上,笔 者十分认同朱丹溪的观点,把'实脾土,燥脾湿,作 为治痰之根本大法,临床上多以四君子汤合二陈

当然,必须根据患者的 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肿瘤,

具体情况辨证论治,肝郁者辅以疏肝,肾虚者辅以 补肾等按五脏及气血阴阳虚实情况加减用药.灵 陕西中医2006年第27卷第4期

活处方,切不可拘泥于一方.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精华,但也应重视辨 证与辨病相结合,抓住特定疾病发展过程的主要 病理机制,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知 道,祖国医学认为,消渴的病机关键是阴虚燥热, 肺痨的病机关键是阴虚,对此认识大多趋于一致, 而中晚期肿瘤患者,病机复杂,表现症状多样,其 病机特点也是众说纷纭,也各有其道理.笔者在临 床上认为痰凝与脾虚为其主要病机特点,治疗上 以此为中心,辨证论治,每获良效.

2/6页

陈立伟汪瑜菡指导老师:贾英杰

天津市中医学院(300193)

心移热于小肠之我见

心移热于小肠不等同于心移热于膀胱.对指 导临床实践,提高心病证的诊治疗效,防范病情的 深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心为火脏,小肠为火府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脏腑之间的联系, 不只是单一的对应关系,往往是多脏多腑间的联 动关系.心主血的功能活动,作为人体最重要的生 命活动之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为'阳中之太 阳',称为'火脏',之所以喻为火脏,其意义在于心 有主持阳气的功能特性.心为火脏,与之相为表里 关系的小肠即为火腑.诸如《诸病源候论》所日; '心与小肠合,俱象火;小肠,心之腑也,其水气下 行于小肠,为溲便.'《类经》亦日:'小肠属丙火,与 心为表里.'

2火脏与火府独特的生理联系

心作为人身之太阳,象火一样具有温煦的作 用,其阳热之气不但可以维持心脏自身的生理功 能,对全身亦有温养作用,主宰各脏腑的生理功 能,包括主宰小肠生理功能.止如《医经精义》所 说:'心为火脏,火气宣明,则能化生血液,流畅筋 脉,血脉流行,则其志常喜.'《本草述钩元》亦日: '阳得阴以行其化,小肠因为心主行其气化者也.' '夫心为火主,气者火之灵也,而小肠与之合.心不 司气化,而小肠为心司气化之权,又心生血,而小 肠即为血化之府.'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 表里关系.在生理状态下,心火敷布于小肠,小肠

3/6页

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使水谷精微转化成气血输布

全身,将重浊之糟粕,水液下输大肠的膀胱,维持 人体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液代谢的正常.《医 旨绪余》日:'小肠为心之府,心色赤,故小肠为赤 肠,主引心火浊气下行,而不使上千于华盖,所谓 容受之府也.'

3火脏与火府必然的病理影响

在病理表现上,心火炽盛,移热于小肠,熏蒸

水液,引起尿少,尿热赤,尿痛等小肠火热的病证. 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炎于心,出现心烦,欠 眠,舌赤,口舌生疮等症.虞搏在《苍生司命》中日: '如心有火,炎灼日久必遗热于小肠,则成小便淋 秘'.戴元礼在《证治要诀》载:'小肠为心之腑,心 经暑毒,使由小肠中出'.《医宗金鉴》亦载:'心与

然所见13舌生疮,小便赤黄,茎中 小肠为表里也.

作痛,热淋下利等证,皆心移热于小肠之证.'《血 证论》明确指出心'与小肠相为表里,遗热于小肠 则小便赤涩,火不下交于肾则神浮梦遗.'心经火 热炽盛,循经上炎,则13舌生疮,心热下移小肠,则 泌别清浊功能失司,而见小便赤涩热痛.

4导赤散,琥珀导赤汤,加减火府丸方为心

移热于小肠经典方剂

宋代钱乙所创的导赤散,为导心经之热从小 便而出的有效方剂,历代医家多推崇之.鲁伯嗣在 《婴童百问》中即提到'目内赤者心热,导赤散主 之.'《血证论》明确指出:'心遗热于小肠,不能泌 清别浊,则小便赤短淋沥,导赤饮加炒栀子车前子 黄连白芍灯芯.'费伯雄在《医醇媵义》亦载:'小肠

4/6页

火:心经之火,移于小肠,溲溺淋浊,或涩或痛.琥 珀导赤汤主之.琥珀导赤汤:琥珀,天冬,麦冬,生 地,丹参,丹皮,赤芍,木通,甘草梢,淡竹叶,灯

蕊.'魏玉横《医学妙谛》对心火下移小肠(心火下 陷)的淋浊,也用清利火府法,导赤散加减治疗. 日:'心火下陷淋浊(心阳亢而下注利其火府),分 清饮加山栀,丹皮,茯苓,猪苓清利火府,用导赤散 加赤苓,瞿麦.'

由此可见,众多医家都认为心火下移小肠可 致小便赤浊,涩痛,对此,相应的治疗方法是导心 经之热从小便而出.验之临床,心移热于小肠通常 具备心经火热症状:如心烦,失眠,舌尖红赤或口 舌生疮,小便症状:如小便红赤,涩痛.具有上述症 状,则可明确心移热于小肠.其治疗除导赤散外, 《圣济总录》还提出了加减火府丸方.《圣济总录? 心藏门》记载'治心经蕴热,头目壅赤,小便秘涩, 加减火府丸方;生干地黄,木通,黄连,黄芩,赤茯 苓.'火府即指小肠,本方亦为导心经之热从小便 而出之代表方剂.

5心移热于小肠不等同于心移热于膀胱

近年来,受西医的影响,有人认为心移热于小 肠应改为心移热于膀胱.如国标《中医临床诊疗术 语证候部分》(1997年发布)即提出:'小肠实热 证,心火炽盛,下移膀胱,以发热口渴,心烦失眠, 小便短黄,灼热,涩痛,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 的证候.同义词:心移热膀胱证.'其所述,既言小 肠实热证,又说心移热于膀胱,令人无所适从.笔 者认为这一修改似无必要.因为心移热于小肠是 建立在中医藏象理论'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