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堂堂清、日日清”的升级路径

 智夫勤 2020-06-22

    在教学中使用“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可以简单清晰地知道自己“哪些知识点还存在问题”,教师可以用成熟的试题模板精准靶向解决“还需要继续强化的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强化知识、分类归因、整理错题、提高分数。尤其是对于毕业班学生而言,“四清”可谓“药到病除、效果显著”。

    那么,如何让“四清”继续保持活力呢?在我看来,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升级。

    硬指标VS软技能

    一线教师在课前通常会用5分钟时间冥想一下:一堂课要完成哪些任务,教学进度到哪里,处理上节课“欠下的债”,绞尽脑汁创设激活学生的新课导入。有时,教师会通过减少学生发言来提高教学效率,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讲完这个单元内容,因为阶段考试要考到这里。这些都是教学中的“硬指标”,在完成这些硬指标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尝试用成长型思维来关注学生“软技能”的提升,如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这就需要跳出高节奏、精加工的教学流水线,让教学慢下来,等待学生的成长。

    机械训练VS高阶思维

    1分钟反馈法、课前小测验、课后综合练习等策略都可以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有时候,教研组内同行会PK一下谁的小测验批改的多。实际上,“堂堂清、日日清”的背后还有各种成绩的汇总和数据分析。一线教师不仅需要会讲课,还要懂一点统计学,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美国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中提出“无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的学习”三种学习结果,提出指向高阶思维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记住所学的知识和理解与运用所学知识,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追求,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知识点强化VS以概念为本的教学

    有经验的教师总会把教材或考试中的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出一套严密、高效的知识清单,这些隐藏的教学技能为实现“堂堂清”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会出现将知识之间的联系切断的问题,而“以概念为本”的教学则巧妙处理了这个问题,用知识与技能作为房屋的横梁,概念、原理作为支柱,实现教学从知识点/技能本位的二维课程模式向概念、原理、事实/技能的三维课程模式转变。

    用教材教VS项目式学习

    在进行“堂堂清、日日清”时,我们所说的“清”指的是教材中内容的落实。教师能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动作,就可以视为“清”。如果将镜头放大或缩小,就会发现其中的细小问题——我们最后的教学目的指向哪里,决定了课堂教学生态的样子用教材思维或专家思维进行授课,从时间长轴来看结果肯定不同。采取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方式可以拓展教师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项目学习能力,因此以项目作为载体可以更好地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量化评价VS过程评估

    中高考试题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和红绿灯。在进行教学时,量化评价通常紧紧围绕“考试”这个命题“见招拆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才的多维评价变得更加重要,劳动教育课程、领导力课程、社会情感课程等都需要升级评价方式。如今,过程评估已成为“必需品”纳入学生成长档案,“堂堂评、随时评、连续评、终身评”甚至每个小测验的成绩都会计入到个人档案中,这使得“一考定终身”向“终身学习”转变成为可能。(《中国教师报》2020年6月17日地4版 作者:清华附中合肥学校校长助理 秦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