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传习所之中医临床 ||《黄帝内经》简介(1):内经的成书

 为什么73 2020-06-22

本篇导读

《内经》理论形成体系的过程,一般认为是战国之秦汉,成书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990年至公元前26年之间。其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中国古时各地数代医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今天给大家讲《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又称为《内经》,它其实是由两本书组成,第一本书叫《素问》,第二本书叫《灵枢》。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它创建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成就了无数名医大家和医学流派,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是习医、业医的必读之书。它为中华民族的身心健康、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因此历代医家,奉之为圭臬,尊之为医家之宗,将其奉为医学之祖,医术之母,唐代王冰更将其命名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

它不仅是论生命科学为主体的具有独特科学内涵的医学经典著作和医学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其内容博大,旨义精深,既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医学宝典,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

成书时间和过程

传世的《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共一百六十二篇,总计约十五万余字。

源于历史的变迁,《内经》成书的具体时间目前已无确考之据,但可以根据其对文字的用法、文章结构形式以及所论述内容等方面的研究,或者借助其他有据可考的文献,参比佐证,推测其成书的大体时间。

成书时间与成书过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成书时间,是指通过书面语言把理论记录下来,使之成为完整书卷的年月日。

成书过程,是指由感性到理性的积累,升华乃至理论体系逐渐形成流传,撰刻到完整书卷前的过程。

所以,《内经》是流传在民间,甚至没有固定名称的这样一部书。《内经》理论形成的过程和其他任何科学理论一样,都是漫长的。

因为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是在生活、生产实践过程中,从感性知识积累开始,再根据反复的生活实践、生产实践进行验证、分析、归纳、总结,逐渐形成概念规律和相互制约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关于《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学术界各有其说,也各有根据,大致可以概括为黄帝时期说、战国时期说、秦汉时期说、分段说这几种说法。

1
黄帝时期说 

这与古人尊古崇经的习俗有直接关系,是古代医家未经考证的尊古崇经的结论。从历史条件作客观分析,《内经》成书于这个时代是不可能的。

另外,《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即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一语道破《内经》非黄帝所作,黄帝不可能自谓“昔在黄帝”,若是后人所加,则不应出现在《内经》原文中。因此,《内经》不是黄帝所作,也不是黄帝时期的作品,

2
战国时期说

执此观点的多系文史学者,主要从文字、写作笔法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初步论证。

北宋邵康节(即邵雍)认为“《素问》、《阴符》,七国时书也”,与其同一时期的程颢在《二程全书》中说“《素问》之书,出于战国之末,气象可见。若是三皇五帝坟典,文章自别,其气运处,绝浅近”。

清代的魏荔彤在《伤寒论本义-自序》中说“歧黄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托于上古”。可见以上医家多倾向于《内经》成书于战国时代,然论据不够充分,若说《内经》中部分内容出自战国时期,更为可信

3
战国至秦汉时期说

主张此说的学者,既有中国古代先哲,也有近现代国内外学者。

他们是根据学术思想、社会背景、语言修辞、科技水平等特点,以及考古发现、人文现象得出的结论。

明代方孝儒说,“世之伪书众矣,如《内经》称黄帝,《汲塚书》称周,皆出于战国、秦、汉之人”,说明虽称为《黄帝内经》,但绝非黄帝所作。

4
分段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谢观著《中国医学源流论·医学大纲》中说,“中国医学可分数期:自西周以前为萌芽之期;春秋战国为成熟之期;两汉之世为专门传授之期;魏晋至唐为蒐葺残缺之期……此一切学术皆然,而医学亦莫能外也”。

《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时期的医学状况基本是《内经》成书的状况。

任应秋指出,“《素问》的第一部分,以《周礼》、《扁苍传》注明其学术思想,并从其文字结构来看,说明均出于先秦,并不可能迟于扁鹊之后,这一观点是基本肯定的。

《素问》的第二部分,主要指<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七篇,也就是王冰所说的得先师所藏之卷,另外还包括<六节藏象论>前面一段......”并列举了许多事例说明“第二部分的内容,最迟亦应该断至东汉之前”。

任应秋认为“《素问遗篇》肯定是伪书,其所伪时代,不出于唐宋之间”。经分析后,任应秋指出,“《灵枢》和《素问》一样,基本成书于战国时代,只是个别篇卷渗入了汉代的东西”。以上任应秋的观点论证《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而非成书时间。

总之,《内经》理论形成体系的过程,一般认为是战国之秦汉,成书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990年至公元前26年之间。

《黄帝内经》的作者

《内经》“不著撰者”。

一是古书多不著撰者,或者是伪托古人的名字,比如伪托黄帝之名、歧伯之名、鬼臾区之名,伪托之作;

二是《内经》理论体系形成过程漫长,既非一时所成,更非一人所能,《内经》冠“黄帝”之名,是受汉代托古学风的影响;或为“溯源崇本”之说,藉以说明中医药文化的渊源甚早。

总之,《内经》是中国古代以医学内容为主题的伟大学术著作,其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中国古时各地数代医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也是形成《内经》理论体系特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根据于毅老师讲课录音整理,未完待续。)
❄本文为国医传习所元老会联合创始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