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中汤及其类方

 liuqingxun 2020-06-23

(1)方源

理中汤,《伤寒杂病论》首载其方,以通行本论,首见于阳明病篇“夫病人腹痛绕脐,此为阳明风冷,谷气不行,若反下之,其气必冲,若不冲者,心下则痞,当温之,宜理中汤”。以桂本论,首见于《湿病脉证并治篇》“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

其次见于《寒病脉证并治》篇中一条:

“寒病,腹满肠鸣,食不化,飧泄,甚则足痿不收,脉迟而涩,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汤主之。”

《辩太阴病脉证并治》篇两条: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理中、四逆辈。”

“太阴病,不吐、不满,但遗矢无度者,虚故也,理中加黄芪汤主之。”

余则多见于《辩霍乱脉证并治篇》中,凡五条:

“霍乱呕、吐、下利,无寒热,脉濡弱者,理中汤主之”

“腹中胀满而痛,时时上下,痛气上则吐,痛气下则利,脉濡而涩者,理中汤主之”

“霍乱吐、利,口渴,汗出,短气,脉弱而濡者,理中加人参括蒌根汤主之。”

“霍乱,转筋,必先其时已有寒邪留于筋间,伤其荣气,随证而发,脉当濡弱,反见弦急厥逆者,理中加附子汤主之。”

“霍乱,已,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主之。”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篇一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也,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辨胸痹病脉证并治》篇一条: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者,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括蒌汤主之;桂枝人参汤亦主之。”人参汤,即理中汤。

(2)方论

理中者,程应旄曰:“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赡,故名曰理中,实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阳也。若胃阳虚,则中气失宰,膻中无发宣之用,六腑无洒陈之功,犹如釜薪失焰,故下致清谷,上失滋味,五脏凌夺,诸证所由来也。”《医方考》曰:“寒犯太阴脾脏,非止外感寒径中太阴,凡吞寒饮冷,皆是寒气塞于中宫。中、下二焦之阳不得宣发,则乖隔而腹痛,而吐泻,而霍乱也。”

是故,理中之法,盖因寒水之气客于湿土之脏,而令中宫枢机不利,升降失常,而致“霍乱吐下”诸症。中宫气机因寒水之气而逆乱,依《至真》篇“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以及“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之训,乃有干姜辛热之用。然寒水之气直入太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曰:“岁土不及民,民病飧泄霍乱”,又曰:“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又曰:“土郁之发,为呕吐霍乱”,《灵枢》曰:“足太阴厥气上逆则霍乱”,故知湿土不及,实“虚实之所起”处也,岁土不及,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医者,行天道者也,故以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不足”,以干姜损寒水之“有余”也。即依“寒淫”所胜论之,亦不离经旨也,故曰:治之以干姜之辛热,佐之以人参、甘草、白术之苦甘。

纵览仲圣理中汤之用,虽散见于诸篇,莫不因于寒邪直入太阴而令吐泻霍乱者,不过气虚不摄而“遗矢无度”或“汗出,短气”者加黄芪、人参之属;因吐利而津亏“口渴”者加天花粉;寒甚厥逆者加附子。

(3)加减法

刘度舟《《伤寒论十四讲》》谓:理中汤有随证加减之法,录之以供参考:若兼见脐上筑者(即脐上悸动之意),为肾气发动之兆,应去白术而加桂枝降逆平冲;若呕吐频繁者,为胃气上逆之候,则应去白术而加生姜和胃止呕;若腹泻为甚者,虽然有吐,还得用白术补脾以止泻;若心下悸而小便少者,则为夹有蓄饮之征,可加茯苓以利其小便;若口渴而欲饮水者,则属脾虚而津液不布,则应增加白术的剂量,补脾以行津液;若中寒甚而腹痛者,则应增加干姜的剂量以暖脾寒;若腹不疼而胀满为甚者,则应去掉白术,而加附子以助阳消阴寒之凝结。

《医方集解》又有:“自利腹痛者,加木香;不痛利多者,倍白朮;渴者倍白术;蜷卧沉重,利不止,加附子;腹满去甘草;呕吐去白术,加半夏薑汁;脐下动气,去朮加桂;悸加茯苓;阴黄加茵陈;寒结胸加枳实。”

(4)类方

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此方治疗太阳病的外证未除,而大便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之“协热利”证。

附子理中汤,即理中汤加附子一枚,治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急。

枳实理中丸,即理中汤加枳实茯苓,蜜丸。治寒实结胸欲绝,胸膈高起,手不可近,用大陷胸不瘥者。崔行功曰:此是下后虚逆气已不理,而毒复上攻,气毒相抟结于胸者,用此丸先理其气,次疗诸疾,用之如神,渴者加花粉,自汗者加牡蛎。

理中安蚘丸,即理中汤去甘草,加茯苓川椒乌梅,治胃寒吐蚘。

连理汤,即理中汤加黄连茯苓,治伤暑泻而作湿,若外感盛暑,内伤生冷者,非此不可。

补中汤,即理中汤加陈皮茯苓,治泄泻,泻不已者,加附子,恶食,食不化,加砂仁。

温胃汤,即理中汤加当归、白芍、陈皮、厚朴、川芎入薑煎,,治忧思郁结,脾肺气凝,胀满上冲,饮食不下。

黄耆汤,即理中汤加黄耆、白芍、陈皮、藿香。

治中汤,即理中汤加青皮、陈皮,治前证腹满痞闷,兼食积者。

(5)小结

明理中之法,方能随证加减化裁,其类方又何其多哉,不过变化尔。

理中汤的临床实用性!

理中丸是张仲景为治疗“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以及“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之症而设。由于本方立法温中补虚,健脾助运,体现了治疗中焦虚寒证候的基本原则,故被后世医家加减用于多种脾胃虚寒症候及由脾胃虚寒为病机而致的多种临床症候群的治疗,临床运用非常广泛,是中医临床中最实用且速效的经典方之一。
组成:人参(15克) 干姜(15克) 白术(15克) 甘草(15克) {原方丸剂各用90克}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 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 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 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 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 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用法: 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作丸剂,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一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禁忌: 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方解: 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中阳不足,寒从中生,阳虚失温,寒性凝滞,故畏寒肢冷、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今脾胃虚寒,纳运升降失常,故脘痞食少、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治宜温中祛寒,益气健脾。方中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阳虚失血,无论吐、衄或便血、崩漏,但见面色晃白、气短神疲、脉细或虚大无力,是阳气虚弱,脾不统血所致,以本方加减治疗。
胸痹一病,总由上焦阳气不足,阴寒之邪上乘,胸中之气痹阻所致。若心中痞坚,逆气上冲心胸,是中焦阳虚,又有痰饮上犯所致。可用本方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使中焦气旺,则上焦之气开发,逆气可平,胸痹可愈。
病后多生涎唾,久久不已,是脾气虚寒,不能摄津,津上溢于口所致。以本方丸剂缓治,亦可徐徐收功。
小儿慢惊,总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过服寒凉之品,或大病后调理不善,损害脾胃阳气所致。若形气赢瘦、手足不温、呕吐泄泻、神疲食少、舌淡苔白、脉细迟或沉细缓弱者,纯属中焦虚寒,亦可用本方治疗。
后世医家在本方的基础上,加减衍生出多种温中类方:
1. 理中汤+附子,名为附子理中汤,用于里寒较甚,心腹疼痛或吐泻较著者。
2. 理中汤+半夏、茯苓,名为理中化痰汤,用于中焦虚寒,脾虚不运水湿,湿聚成痰者。
3. 理中汤+川椒、乌梅,为理中安蛔汤。用于中焦虚寒,胃中虚冷吐蛔者。
4. 理中汤+黄连,名为连理汤。用于中焦虚寒又兼湿热中阻,寒热错杂证候。

炙甘草30g,当归15g,人参12g,生地30g,麦冬12g,干姜10g,附子12g,阿胶15(烊化,兑服) g,砂仁5g,黄柏10g,红枣6g,火麻仁12g,三剂;
上方仅服一剂,述头昏重不适,故嘱取出生地及黄柏后头重除。继服完二剂。仍觉心悸,稍劳加剧,气短乏力,又复畏寒,唇干青紫,不能久视,面青欲睡,易汗出。舌淡苔白,脉沉弱。四诊时更以麻黄附子辛细辛汤五剂后,诸症愈。
生麻黄9g,炙附子15g,细辛10(后下,煎15分钟)g,桂枝15g,元肉15g,白芍12g,山茱萸20g,当归15g,生姜45g,茯苓12g,炙甘草15g,红枣10枚;
健脾运湿治四肢肌肉疼痛

温阳散寒治关节红肿

张女士,48岁,下腹及户背风疹5周余,色红,痒甚,每遇寒风尤甚。近日更见失眠,唇周起暗疮样红疹,口干欲饮,反胃欲呕,畏寒,喜暖,经期有血块。舌暗,苔薄,脉左沉缓,右细紧。曾服清热解毒、驱风止痒等中药未效,反更加剧。处方:黑附片20(先煎) 红参10 干姜9 白术15 桂枝10白芍15 土茯苓20 生龙骨30 生牡蛎30 红枣10枚 炙甘草10三剂 ,每剂用1.2升水煮至400毫升,分二次服。

二诊:皮疹基本消退,未见新诊,局部开始结痂、退皮,夜间仍觉痒,但不如以前剧烈。反胃消除,舌质渐红,苔薄,脉细弦,双尺沉弱。上方既效,仅作少许调整,三剂后痊愈。黑附片20(先煎)g,红参10g,干姜10g,炒白术15g,桂枝10g,白芍15g,土茯苓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红枣10枚,炙甘草10g,北芪20g,

调理肝脾,温化寒凝治疗淋巴肿大
钟女士,39岁,2006年10月3日就诊。左侧颈部淋巴肿大如蚕豆,1.5X1cm大小。经服抗生素周余,未见好转,伴神疲乏力,大便溏软,纳差不易消化,神情紧张,易发怒,面唇色白,舌红,苔薄,脉细弦。脾虚,运化乏力,故神疲,大便溏软,不易消化。失于摄养,故血虚,肝血不足则肝气不舒,故紧张而易怒。弦脉主肝,细脉主气血亏虚。予理中汤加味治疗。
党参15g,白术15g,干姜12g,柴胡12g,茯苓15g,当归12g,白芍12g,海藻15g,昆布15g,陈皮10g,郁金10g,红枣6g,五剂;
服上方五剂后,肿大淋巴消除90%,大便渐成形,精神好转,情绪稳定,舌尖红,苔薄,脉细弦。上方中以丹皮9、栀子10易白芍、红枣,更进五剂愈,

理中汤及其类方

本文来自:韦国庆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