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人为本,以茶为用

 弘益茶道美学 2020-07-22


茶之为饮,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深入生活,百姓日茶、雅士清修,婚嫁俗礼、庙堂祭祀,皆以茶为用。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七层,低级需求得到一定满足后会有高级需求产生。

生理层面可以解渴、提神,生命安全层面可以入药治病;社交层面是待客礼节,自尊层面是建立个人品牌的好帮手,至于发展性的高级需求认知、审美、自我实现。


自陆羽写《茶经》后,茶成为修己治人之良伴、经世济民之美物,东渡日本、西涉欧美,令人不得不回味当初茶圣陆羽舍其他名字如荈、蔎等而力荐“茶”字,人在草木间的寓意深远,影响至今。

人,如何生?

中华经典无一不是论述人生。论天道多者今人称之为道家,论人伦多者今人多称之为儒家,达摩带着佛教来中原找了位精通典籍的传人、兼容并蓄发展后形成风靡世界的禅宗……回到源头上,都是在探索人如何生的课题。


陆羽在《茶经》里虽然论述了许多茶的种植、制作、品饮的知识技法,但根本上没有离开人。

开篇就点题“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通篇没有离开天地人和的思想,设计烹茶器具时在足上刻“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来说明烹饮之要妙、字“伊公羹陆氏茶”来道明人生志向,《茶经·六之饮》里更是列神农、周公为茶人表率。

人在草木间,茶是渡人的一叶舟,可以为人的终生良伴。这一叶舟是载人还是覆人,取决于人如何取用它。


陆羽同代有好茶者常伯熊,极力推广陆氏饮茶理念,却因饮茶过度导致身体病苦,“晚节亦不劝人多饮也”。不论何事,皆需考量一个度,这就是止于至善、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否则爱美之心也可能招来恶果。

当代有许多好茶者亦如常伯熊,因饮用不得法而为茶所累,皆因人心之无明与贪欲。目睹此情形而心焦,急呼众茶友莫要忘记了以人为本去饮茶,不要掉进茶汤里出不来了。

陆羽在《茶经·六之饮》里嫌弃煮茶加葱、姜、茱萸、薄荷等料的做法,认为这是“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这样的烹饮方式未得茶之至妙,饮茶应该如屋衣食酒一样追求“精极”的功夫,不应止于“浅易”。


这便是陆羽的特别贡献,使茶饮不仅止步于生理、社交之基础需求,更要进入认知、审美、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从此中国茶文化形神兼备,既高且深。

后来者如卢仝走笔而书七碗茶歌,深谙茶道要妙。以人为本,以茶为用,乘物以游心,胜物而不伤,则可以全形,可以养生。   
 
愿好茶者皆如庖丁,用身如执刀,以无厚入有间,解茶道之精妙。


作者:孙静 | 弘益茶道美学撰稿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