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盏紫砂壶,喝的不是茶,是千年历史风云变幻 |令人gucci眼泪prada prada的dior~

 茉莉7eo6t3y9 2020-06-23

 公众号回复“目录”可查看分类文章

建盏、紫砂壶,宋元明清千年历史变幻 来自杜婉冬 33:11

很多朋友因为中医养生关注的我,也有些朋友因为喜欢我亲密关系或者亲子关系的文章而进了婉冬的微信群~

然后就发现,丧心病狂热情百倍的在推荐大家喝茶~

有我微信的朋友,看到我朋友圈最多晒的,应该就是紫砂和建盏、并且经常臭显摆价值不菲的茶台~

紫砂壶和建盏是我的人生挚爱,是命❤️

今天,我将用一篇史无前例最全的论文,告诉大家,为什么我会不遗余力的推广建盏和紫砂壶。这篇文章穿越千年,从宋到明,再到清末。

从建盏到紫砂壶,这小小的、简简单单的茶器具背后,是中华历史千年的风云变幻。

您如果能看完这篇,我们就是过命的朋友了。

因为这些确实在我心神深处,与千百年历史交割,深入血与魂。

(还因为写这篇文章,我熬夜写了足足两天,就为了深入浅出的把千年的历史说清楚……)

大家先看这段视频,我录完剪辑的时候,gucci的眼泪依旧在prada prada 的dior ~

真的是,动了感情,不仅动了魄,还动了心神~动了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

茶文化中最美的器具,建盏和紫砂壶,其实并未在一个时代同期出现过~

可谓:

我生君未生~ 君生我已亡~

建盏在紫砂壶兴起的明代,已亡了百余年~

建窑的烟火,随着大宋的覆灭,一起烟消云散~

而建州茶及盏工艺的繁琐与鼎盛奢华,却多多少少跟紫砂壶的兴,有着波诡云谲的情愫缠绕……

我超爱的建盏,我无数次歌颂过、赞美过、流过泪、跑去日本看宋代传世漂洋过海到日本的建盏(曜变天目),是宋徽宗的最爱~

*《来日本看宋代建盏“曜变天目”,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爱物

*《音频|福建饮食与茶盏

👆两篇文内有视频、音频讲解建盏 烧制和 器型~一定要看哦!!

宋徽宗,是一个提起来我就想prada prada 的dior眼泪的皇帝……令人gucci的靖康之变……

宋徽宗、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审美,无容置疑(审美是一个人品味格调的外在显现),他们这一众文人标杆般的领袖人物,都纷纷拜倒在建盏面前,诗词歌赋,交口称赞。

建盏,出自唐而兴盛于宋。

是因为宋人用精心炮制的茶粉点茶来饮用(日本茶道的源起。茶粉制作成“龙团凤饼”。这种比鸦片制作还精细的,比金子克价还会的茶膏,只能用黑釉茶盏来衬托显现~

教大家一句“唐煎宋点明清泡”,来记住喝茶方式的历史😄

现在日本的茶道,依旧残留了宋代茶膏抹茶、使用茶苋的方式~

顶级的茶膏,制作成龙团凤饼。

大家可以想象成月饼的样子,上面还压了龙凤呈祥的图案。

而用茶苋打出来的茶膏,上等品相是白色的,所以才一定要用黑釉盏,才能衬托出茶之极品。

茶沫越白,茶越顶级~

但绝不是日本绿色抹茶那么难喝又寒凉哦(可惜,我后面就会说,这种制茶工艺因为朱元璋而失传了)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糒(bei)之久,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

——北宋 蔡襄《茶录》


翻译一下就是:

宋代点茶,汤白为最佳,所以必须用建盏的黑釉衬托其白;建盏胎体厚实,保温效果甚佳,能使茶百戏变幻莫测画面长久。
用于烧制建盏的胎土和釉矿含铁量均高于其他瓷器,所以用建盏饮茶能使茶更加甘、醇、柔、滑。 其他窑口出的盏,都不如建盏。

看到蔡襄这句话的时候,我仿佛找到了知音!

所以我为什么说,真正爱喝茶的话,就知道一切茶盏都不如建盏。

因为建盏胎厚含铁多,热茶倒进去以后,会持续保持最佳的茶温很久。而且岩茶是要趁热喝的,茶气最珍贵。也只有建盏这种厚胎,才不会烫手。故而喝茶最能接受到茶气,接受到天地之间茶叶包含的灵气与华彩。

在宋代的名窑之中,汝窑(天青色)、哥窑(开片乳白)、官窑(天青色)、定窑(白色、黑色)、钧窑(彩色)、磁州窑(白瓷绘黑)、耀州窑(青绿雕花)、建窑(黑色)、龙泉窑(青绿色)吉州窑(除了木叶盏都很难看花里胡哨的)中……只有建窑的黑色,最稳最美的可以赏玩。

关于宋代的名窑和建窑,我有过音频哈,这里不细说,点👇文章里面有文字和音频:

*《 从古代艺术品、藏家、拍卖 聊到茶和生活

我的唐宋明清茶盏们

建盏的魅力在于,入窑一色,出窑万千。

建盏,使用当地含铁量8%的胎土,故称铁胎。建盏是重过其他窑口所有盏的。这也是为什么就算用建盏喝水,也甘甜过其他茶具的原因。

建盏的传统制作技艺流程,要经过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13道工序。

而施釉,所有的盏用的都是一样的釉,是用本地的含各种微量元素的矿土砸碎、碾碎、再添加灶台里的草木灰搅拌制成。

但是,因为龙窑长长一条(因为长所以叫龙窑😁),高低错落,不同的温度和窑内“风水位”的不同,使这些盏烧制出来以后,呈现出黑釉、茶叶末釉、柿红釉、兔毫釉等不同的釉色。

这是我们自己的龙窑👆完完全全按宋代的形制建造的。

是的,巨大的工程。

为什么如此大费周章,一定要区别于其他当代建窑人,往下看你们就懂了。

龍窯依山而建~幾十米長~

每次燒製,幾個老師傅合力封窯,徹夜不休,轮班填柴燒造。

火溫全靠經驗嚴格控制~如果低于1300度,这一窑的盏就都废掉了~
但是如果温度烧的太高,超过1400度,也一样全都废掉……大多会烧裂损毁。

低則釉毀,高則盞損

判断窑内温度的,跟其他那些电烤箱(电窑)烧窑的人不一样,全靠老师傅的经验,以及与宋代一模一样的勘探火焰温度的,火标👇

在烧窑的过程中,师傅用长长的铁棍将火标(蘸了釉的胎片)放进窑内
然后,依此来判断窑内温度,是需要继续添加松木,还是等待。
我们的窑,就是用这个方法,一模一样的,宋代的方法❤️

釉是随着⽓气候、温度、湿度和还原⽓气氛等逐渐变化的。

建盏的釉是⼀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的石灰釉。

石灰釉粘性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不同的流动⽅方式形成不不同的斑纹。

比如大家最喜闻乐见的,兔毫盏👇

这是一只宋代的建盏,釉面这样的叫做”兔毫盏“。
你没看错,这的确是保存完好的宋代烧制的建盏。在鉴定圈儿,“老如新”是最昂贵的品相。
在苏富比佳士得等大的拍卖会预展上,我们都有机会摸一把这些昂贵而古老的建盏揩揩油😄这种品相,几千万吧,我是收藏不起的😂
所谓兔毫”,是指在深色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因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宋徽宗在《大观茶论》里给了兔毫盏以最高赞扬。
中国皇帝身份撰写茶书的,独徽宗一人。(又想gucci了)
兔毫盏,是怎么形成的呢?
建盏都是仰烧,也就是正着一只放在匣钵里。
这个时候釉会慢慢的向下流动。所以口沿处会薄一些。(很多朋友细心的发现了这点,嘿嘿)
在流动的过程中,温度随着松木柴烧逐渐升温,最终高达1300多度,缓慢均匀下流的某类矿物质再高温下形成的化学反应,流动的痕迹,就形成了这样的,如“兔子的毫毛“一样细细的……
神奇的,宇宙密码般的均匀暗毫……
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 
建盏胎体20%-30%的收缩比、胎体变形、炸裂等⼀一系列问题,建盏的成品率只有15%左右。
所以,要烧 制出⼀只器型规矩、釉⾯面惊艳的盏并⾮非易易事,且每只盏都是限量量版。

这是我们的龙窑烧出的完全按照宋代制式烧出的仿宋代建盏👆

多么的美,认认真真按照宋代的师傅、匠人的手法,拉胚、修胚、复刻即可。

我相信,宋代的审美,已经是巅峰。

根本无需任何后人画蛇添足的“创新”。

我们烧窑,全部用老盏的器型来做标本。

请拉胚和修足的师傅,严格按照宋代老盏来复刻。

宋代的建盏,摆在一起的样子👇

真正的柴窑建盏,就是同样的釉,烧出来不一样的色。入窑一色,出窑万千

所以,为什么我对市面上其他的伪“建盏”不屑一顾,呵呵。

每次提起,我都怒火中烧。

我真的讨厌极了亲手毁掉建盏审美的那些”商人“。用最快速的电窑、化工釉的手法,“画”出假的油滴、曜变等釉面。

给大家看一下市面上被炒作的“假”建盏,一眼明了👇

这是宋代人的审美巅峰???????宋人怕是要气死了……这是一堆病毒培养皿吧……

我曾经直播怒怼过这些盏,差点儿不敢再去福建,怕被打~

真的想求求这些人,不要糟蹋建盏了。

这是在侮辱我们古人,宋人的审美。

每当我看到卖电窑化工釉盏的人,得意洋洋说这是什么宋代审美的时候,都觉得他们对不起祖先。

电窑,也就是烤箱烤盏,只需要大半天。而且化学釉按需配比,出来五颜六色、色彩斑斓、密集恐惧症的盏……真的是,太恶心了。

看到用电窑盏喝茶的人,我都觉得,太奇怪了,不怕中毒么……很多摆明了涂层可疑……

用这个喝茶?看着像花柳病梅毒培养皿的盏,怎么喝茶呢?

以上这些,都是大家市面上常见的“建盏”。

呵呵,我打叉✖️的这些,是宋代根本就没有的器型。

而釉面,看多我朋友圈秀建盏的图的朋友,都可以一眼看出,这根本就不是天然草木灰矿釉+柴烧的结果。

所以,大家懂了么?

为什么有人问,婉冬,为什么你总说你卖的盏才是真正的建盏呢?

因为我见过无数宋代老盏,亲手摸过❤️亲自收藏。

也无数次的去福建建窑宋代老址怀念古人,更无数次的在福建当地被各种“大师”和其他卖假建盏的商人恶心到……

一群“大师”各种用化工釉和当代“艺术造型盏”创新器型……恶心直至……

有时候我看到“建盏大师”的宣传,都觉得好笑,比如说“建盏传承人“的大招牌贴在他们浓浓的最炫民族风灯红柳绿的“豪宅”外面……我都想去敲门问问:

“您的建盏工艺谁传承的?建窑断烧800年,战火纷飞换了四个朝代,您祖上传承的?是托梦么?还是穿越?”

……一言难尽,市面上90%的建盏,我都不敢仔细看,怕瞎。

遇到初级见面,不知道我“内幕”的茶友说:“我有大师的建盏” 的时候,我都心头一紧,忙不迭的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建盏说:“ 我自己带了。” (微笑)

大师怎么来的呢,当代建盏为什么有些“大师”的盏拍卖出高价呢?啊,这就是拍卖圈的秘密了,呵呵呵。

不才我浸染拍卖圈,也是懂得操作内幕的。比如自己送拍,自己家人去举牌子,七大姑八大姨都去举,举出个天价,自己买回来。从此,自己的作品,就是xx拍卖会曾经拍出xxxxxx价格的“名家建盏”了。(微笑)

不提也罢……赶紧看看我们的龙窑,洗一下眼睛😄 

大家手里拿的建盏,就是出自这条宋制式的大龙窑👆

看看咱这风水~😁

真正的龙窑柴烧,烧出来什么样,全靠老天爷赏赐。

但建窑等神奇在于,就算普普通通一只黑釉盏,阳光、烛光下一看,都会如宇宙苍穹般绚丽多彩。

令当时大宋的皇室文人为之一振。

曜变天目👇是宇宙般灿烂的光泽,不像电窑密集恐惧症的恶心哦~

宋代的建盏,这么美,还需要创新和超越嘛?

这些,都是宋代的老盏

下图左边这只属于在窑内“还原温度”(烧窑专业术语)低一点的位置,所以发绿色(茶叶末釉)。

这只盏神奇的是侧边的颜色,像彩虹般出现渐变色(专业术语,窑变,不是曜变哦)。

可能仅仅就是一个火苗舔过匣钵,一股气流经过釉面,形成这样了天做之美。

也就是龙窑+柴烧,才能有如此魅力。

右边这只,典型的黑釉盏,建窑的黑釉盏乍一看平平无奇。但是在阳光或者灯光之下来看,就如同宇宙般浩瀚无垠。

每当我看建盏,都会发呆很久。

相比当年大宋的文人,宋徽宗他们,也是跟我一样如痴如醉的吧。

所以,斗茶、斗盏,在大宋皇族、文人骚客里,是风雅又暗暗较劲的一项大事~

茶百戏,就是宋代抹茶的时候,在建盏里打出白色膏沫,然后做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大家一起观赏~

更直观比喻,就是如今咖啡师手下妙笔生花的咖啡拉花。(我看过当代人模仿的茶百戏,因为龙团凤饼制作工艺失传啊所以都不行)


我认真的思考过,西洋人咖啡的拉花,到底是不是宋代茶百戏和抹茶的遗风呢?很可疑……

总之,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  

烹上好的茶饼,香云缭绕,红颜微醺,以茶解酒,红袖举盏……

极尽奢华的龙团凤饼,在大宋兴盛数年很昂贵~这种茶的价格,堪比金子~

当时的文人骚客,哪怕只有一半建州龙团,有一只建窑盏,都要炫耀半天,诗词歌赋,各种炫耀臭显摆。

我见过各种名人墓里出土的随身主人建盏,都是用金银包口,更显贵气。

(我们窑松木燃烧🔥木火土金水,我们手里握的,是真正五行俱全的建盏)

书接前文……我们继续说历史
当建盏在历史舞台退去,紫砂壶就要粉末登场了
❤️

随着蒙古铁骑踏入中原,建窑的烟火,随着大宋一起,灰飞烟灭~

汉人,在元代,被蒙古统治,称“南人”,四等公民。地位最低下。

当时汉族女性的初夜权,都要被蒙古族人占有,为的就是血统的改变,好让蒙古千秋万代,天下一统。

汉人屈辱的百年之后,明教的朱元璋,喊着恢复大汉政权、驱除鞑虏的口号,建立了大明王朝~

洪武帝朱元璋,在洪武十七年,下令废团改散~

废除团茶,下令不允许福建再造龙团凤饼,就是为了皇室子孙不效仿宋皇室的奢靡而误国~

这就是我说的,建盏的亡,为什么跟紫砂壶的兴,有着波诡云谲的情愫缠绕……

因为如果朱元璋让大家就继续喝点茶,建窑就会在明代继续烧,那么紫砂壶这种泡茶叶散茶的器具,就不会出现。(哇塞!历史!!!)


宋皇室,是因为奢靡误国么?未见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投射罢了~

他总觉得宋被蒙族人灭是因为宋朝皇帝都像宋徽宗……就贪图声色犬马,喝茶太挑剔。

其实当然不全是了……但是“暖风熏得人心醉”也确实有点儿没出息~

总之,朱元璋觉得,做皇帝不能贪图享乐,要艰苦朴素,勤俭持国……(毕竟穷到过混过丐帮入过庙门)

说来,也是有趣~

每当我站在景山看着紫禁城的时候,都想起崇祯帝,一身布丁的黄袍,励精图治,却活活穷死~

你们说,是不是应了原生家庭的原始诅咒……?

总之,洪武十七年,朱元璋下令废团改散。

大家都开始喝原始茶叶,也就是现在我们还在喝的,肉眼可见的茶叶的茶叶…………

没有了繁琐的工艺,自然便宜、亲民,所以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因为朱元璋,越来越平民化了~( 咱店里的牛栏坑肉桂喝金骏眉可不在此列)

所以,建窑没有再复烧,因为没有意义了。不需要黑釉盏了,不抹茶了,不玩儿茶百戏了。

所以,因为需要大茶缸子这种平民化的茶器具,明代,发明了紫砂壶。

政治决策,影响了茶器具,改变了茶的历史。

茶器具的改变,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历史的变迁。

我们手里握着建盏,拎着紫砂壶,喝的不是茶,是中华千百年来的风云变幻……

(炫耀一下茶台,万岁不败款儿的汉砖、北齐的佛造像石刻、清代的石盆山子,宋代的建盏,复刻的饕餮铁壶、复刻的乾隆方斗壶、陈鸣远佳意壶、日本的大漆铜香炉、宋代磁州窑小盏……)

紫砂壶,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相比较瓷器,不挂釉的紫砂器,透气性能更好。

而相对于陶器之粗糙,紫砂更加细腻温润。

介于瓷器和陶器之间的紫砂器具,就这样进入了茶文化的历史。

朱元璋,丐帮弟子,吃过珍珠翡翠白玉汤(馊豆腐烂白菜叶汤),穷到当过和尚(又入少林),最后入明教(摩尼教--魔教)……(想起魔教教主张无忌没有?哈哈哈)

这段历史,非常重要。因为这有个重要的瓷器登场,青花瓷。大家觉得青花瓷,是汉人的审美么?是中原的审美么?是中国文人的审美么?当然不是。

我们都看过宋代八大名窑,从元末明初的青花,就根本不是中原审美。

《青花瓷》,歌颂的并不是真正的青花瓷,而是汝窑。天青色等烟雨,就是汝窑的颜色,而明代的青花瓷,充满了伊斯兰文和波斯特色的花纹,用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

浓郁的苏麻离青,其实跟中原文人审美格格不入。(并不是不美哈,是另外一种美,我有好几个青花瓷盘子嘿嘿)


给大家看看这种感觉,是不是一下就明白了?青花瓷,是外族审美体系。

其实紫禁城在满清入关以后,挂着满蒙汉的牌匾,藏蓝深红黄琉璃的配色也是。但是,超美啊!民族大融合,其实真的都很美😂

苏麻离青 缠枝莲,也是超美的哈😄

大家看过《倚天屠龙记》没有,金庸写的就是半个历史真相,光明顶、拜火教(小昭)什么的……

我国在明代,一度因为明代皇帝,差点儿奉伊斯兰为国教。首先,朱元璋打败张士诚等称帝,是回民军队及财权的支持。(这也是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里讲那些首辅大臣汉人拼了命也要捍卫宣扬汉族崇尚的汉族道家第一的背景)

朱棣,也是靠回民军队支持,夺下皇位,迁都北京。有了我们现在人人热爱的紫禁城。

大家想到我们耳熟能详的马皇后没有,朱元璋的大脚马皇后。姓马,回族。举个例子,大家看宫斗剧多,清代皇帝的后宫贵妃皇后是不是经常是蒙古族?

是为了巩固兵权政权,懂了么?😄

大家熟知的郑和下西洋,郑和就是回民,本姓马。

郑和,这位回族将领,带领着大明朝强大的海军下西洋,打通了中国通往波斯的海上丝绸之路。(暗地里寻访朱棣最为害怕出现的大侄子朱允炆,毕竟朱棣就是篡夺他皇位)

大家去中国国家博物馆去看,有一根郑和下西洋的大船上用的桅杆。叹为观止!

回教,在明代是鼎盛一时全国最强的宗教,当时南京北京两个都城的清真寺,多达上百,全国,有近万家,信徒数百万。

身为汉人的明代首辅大臣,能坐视不管么?(有没有《明朝那些事儿》的粉儿?😁)

大家看👇这只正德铜壶,明代很多器具都是这样的,一看就不是中原汉人用的东西么~

正德年间的铜壶……忽略我的手套,因为老铜器比较怕汗液~

总之,明代首辅大臣各位汉族官员九牛二虎之力,最后我们看到了道教大仙儿嘉靖皇帝的时候,就知道肯定是没伊斯兰教的事儿了……

正德皇帝为什么离奇落水,然后得了重感冒,三十岁就一命呜呼……难道不是因为他企图权力扶持回教,甚至宣布“禁猪令”么……

明代的首辅大臣们,汉族人,怎么会坐视不管……

为什么要说正德皇帝落水,回教最终没有称为第一大教这件事情,是因为后面要说,大臣们隆重推出的崇尚道教的嘉靖皇帝……

现存南京博物馆的海棠形提梁大壶,是迄今为止考古界共认的、有纪年可考的紫砂壶。就是出土于嘉靖十二年的(1533年)明代宦官墓中。

严嵩,是大明王朝的文人领袖当权者……文人当权以后,紫砂壶可以出场了……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明代树瘿壶,据说是紫砂鼻祖供春的作品。

供春壶,大家都不陌生哈,其人名“龚春”,是宜兴人,历经明代弘治、正德、嘉靖三朝,被人尊称为“陶壶鼻祖”。

紫砂壶自诞生之日起,就跟建盏一样,与文人骚客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宜兴紫砂壶,一直被士林钟爱,因为紫砂壶,集壶艺、诗词、书画、篆刻融为一体,当一把壶上,被著名文人刻字,那瞬间就价值连城。

所以,自明代直到清代,慢慢的,紫砂壶因为名工绝技+书画篆刻诗词歌赋 ,称为中华文人文化的一个巨大的载体。

划重点,紫砂壶,重要的是文化的载体,文人审美和艺术情怀的表达,不仅仅是透气、喝茶好喝。

后来,中原王朝又一次,被后金的铁骑重新踏碎大汉山河……

汉人政权,又覆灭了……

皇太极

满蒙的审美伴随着康乾盛世,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官窑越来越华丽繁琐~

到了乾隆年间,满蒙审美那种集饱和色为一体的绚烂奢华民族风登峰造极……

此时此刻,在异族统治和压制下的(不配自称为奴才)的汉族的文人~

把所有的骨气与清高,又都偷偷的,寄托到了紫砂器上。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陈鸣远与文人的结合,奠定了紫砂壶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坚实基础,开辟了工艺品与高雅艺术相交融的广阔天地。

婉冬群里出过的复刻的“佳意壶”就是陈鸣远大师的杰作哦👇

好爱这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复刻款没有,怕画虎不成反类犬)

历史,继续……

清嘉靖、道光年间,以金石书画家陈曼生为首的一批文人,直接与制壶高手杨彭年合作……开发限量款文人壶设计与制作~(注意,我的 t b 店经常出曼生十八式的壶哈,请去店铺页搜索杜婉冬关注),

“曼生‘,即清代篆刻家陈鸿寿之号。

(陈曼生,为西泠八家之一。工诗文、书画,善制宜兴紫砂壶,书法长于行、草、篆、隶诸体。篆刻师法秦汉玺印,旁涉丁敬、黄易等人,印文笔画方折,用刀大胆,自然随意,锋棱显露,古拙恣肆,苍茫浑厚,为“乾嘉学派”中身体力行的金石家。)

陈曼生,设计出广为后世称道的“曼生十八式”,人称其壶为“曼生壶”。

小小的紫砂壶,每一个器,每一个造型,每一句铭文,都默默的诉说着文人的清骨,对抗着满清权贵的审美~

陈曼生与杨彭年的合作款,这就是中国古人玩儿的联名合作款……

类似kenzo和hm联名……

类似挤崩优衣库的 KAWS和优衣库的合作款T恤……

哈哈哈哈哈哈我相当满意我的这个比喻!

真的丝毫无差。大艺术家+该领域首屈一指的匠人合作~

合作款,从来都是用来,抢钱的。紫砂壶,也不意外😂

文人壶,从陈曼生到玉成窑,达到了极致的巅峰(拍卖会上价格也好😂)

晚清玉成窑的兴起,是汉文人对八股文及满清贵族官无声的反抗~

何心舟、王东石,两人彼此赏慕、交往相善,遂前往浙江创办了著名的玉成窑,这两位紫砂好手为玉成窑创作主体。玉成窑的烧造特点独具一格,继承了杨彭年、陈曼生文人紫砂的传统,加以创新,达到新的高度。


在梅调鼎、任伯年、胡公寿、虚谷、徐三庚、陈山农等金石书画家、文化名人加持下,在追求曼生壶文人韵味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名噪一时。(记住这些人,考试加分😂)

为什么金石书画家在晚清崛起成风,就是为了用那些如斧凿的笔锋,来对抗八股文的迂腐以及公正小楷的油腻。(说归说,我还是很爱看的工整小楷的)

何谓“金石气”?用婉冬的群曾经出过的这把曼生柱础壶为例😁
字如斧凿,这就叫金石气,清代文人为什么希望金石气,文人如金农等均效仿南北朝碑刻金石斧凿之气书写,即使用羊毫,亦刚硬锋利?

在紫砂之上的字,求的是刀刀似透壁~这就是功夫。

金石气的文字,代表的是清代汉文人对鞑子统治的不满和愤恨,对家国江山的感怀,反清复明的渴望,是文人骨气的象征。

寄情山水篆刻,以书法器物抒发情怀与抱负。这就是文人。

在泥料的使用上,玉成窑颗粒更幼细,泥色为明黄,整体较淡雅。

玉成窑汇聚的名家书画篆刻,大胆采用双刀挑砂之法。除紫砂器在造型上足具文人气息外,铭文更胜一筹,有原创诗篇,有雅集记事,亦有摹刻前人之诗句、金石文等。

其造型敦重,颇有古趣,书风精严古宕,具曼生风骨,反映出乾隆、嘉靖之后文人紫砂审美情趣。

玉成窑以紫砂壶为主,另有笔筒、水盂、笔架、花盆等文房用具及杂件。“玉成”,本意为成全,用作窑名,寓意砂器身价不凡,可与美玉相媲。玉成窑烧制窑数有限,传世者不多见,但品位甚高,多为精品。

玉成窑

说到玉成窑,就不得不提梅調鼎(1839 - 1906)。

梅调鼎,晚清书法大家,字友竹,号赧翁。而有趣的事,“赧翁”这个号,是他制作紫砂壶专用的,其他作品都不用这个落款。

因为“赧”的本意是难为情,梅大师善书法,但制作紫砂壶不是专业匠人行家,所以他谦逊的自称“赧翁”。

梅氏书法不仅在浙东沿海地区声誉极高,名声更是远播海外,日本书坛称其为“清代王羲之”。

叶伯允在《赧翁小传》中云:“翁平居闭户,日以大笔悬腕作小楷书百字,故所所书无不宛转如意。”他长年累月闭门练字,雪飞冰封时,常把双手插进雪堆,待双手冻僵,然后奋笔练字,直到双手出汗为止。正如他自己所说:“朝夕磨砺不离手,夏练三伏冬练九。”

“他的作品的价值,不但当时没有人和他抗衡,怕清代二百六十年中也没有这样高逸的作品。”——书法泰斗沙孟海

玉成窑,因为梅大师将其书法成就与紫砂陶艺相结合,其以传统器型为基础加以创制改良,每件必从文人角度出发,开创了继陈曼生、杨彭年后又一文人与紫砂艺人合作制器的巅峰,影响久远。

汉铎壶 梅大师制

汉铎,以汉之铎,为今之壶,土既代金,荼当呼茶

我国著名的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评价道:“所有传器,品式多样,形制亦雅,最值得赏识的是壶上书法端秀,刀镌利索;从鉴赏角度而言,制作技法虽不够精致,造型结构却别出心裁,一脱陈俗意趣。铭句、书法与壶身三者融合无间,堪称‘曼生壶’之后又一佳话。”

受文房清玩启发,在传统紫砂器作者落款形式的基础上,发展成集诗、书、画、印、篆刻为一体的新风格,渐渐演绎成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主导古玩的走向与脉络。

紫砂壶,不仅是实用器,更是文化范式,影响并塑造着人们的审美心理。

紫砂壶用料讲究,清贵大雅,借物寄情,持之山堂夜做,汲泉煮茗,至水火相载,如听松涛,倾泻入盏,云光潋滟,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

泡岩茶的方法👆

(欢迎大家去t B  —— 店铺搜索---杜婉冬,选购真正纯正+非机压的紫砂壶)

大家不要在群里总讨论“病情”,多喝喝茶,有时候反而就看淡很多事情。

当我们的心,可以接纳看淡很多以后,很多的病,也就慢慢随着茶水茶气,烟消云散了。

我特别爱喝茶,除了我曾经写过的现代人为什么特别适合喝岩茶之外,重要的是,一方茶台,只需要小小一隅,就是我们在这大千世界里可以瞬间安心定下来的天地。

是我们的结界,我们用来滋养身心的灵魂休憩场所。

随着南宋的灭亡,建窑沉默了八百年……

到了今日,我们在建州(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旧址的旁边,重建起一条龙窑~

从新燃起八百年未曾点燃的烟火,诉说着今人对宋代审美的敬意~

紫砂壶与建盏,这两个中国茶器具文人审美的巅峰~

终于在这个时代可以相遇了~

一壶一盏,是千年文人历史的相逢~❤️

最后,做个广告😁

我们大概每个月烧一窑,每一窑入窑烧3000-3500只,成品大概100只左右。

长长的一条龙窑,几千几盏,严格按宋代的器型复刻,拉胚师傅手工拉胚、然后再由修胚师傅,挨个修足、印底款。一只只成型,不是机器压制而成。

这些盏,挨个蘸釉。轻轻摆好,放进匣钵,然后匣钵落起来,封窑,然后开始烧。

消耗五吨左右的松木,烧三天,师傅们倒班睡觉,不能让火势停下来,必须保证温度不低于1300度,一旦有低,就全军覆没。

这些盏最后,几千只进窑,很多都会烧裂、粘底、缩釉。

能烧的无瑕疵、完美的、釉水漂亮的,能有上百只,算这窑烧的好的。兔毫少见,油滴稀少,有时候一窑烧不出一只。

这就是柴烧的真实数据,跟电窑出窑数据天壤之别。然而宋代的美,只能这样实现。

多谢大家的支持,你们的购买,是真金白银的做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以及宋代审美的传承。

❤️感谢所有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