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实战应用六

 蓝精灵fxo0akp7 2020-06-24

伤寒论临床实战运用之小儿咳嗽二

接上:一儿3岁,鼻塞或夜晚鼻塞(非分泌物影响),打喷嚏,流涕,干咳,偶咳几声,背部无汗,宜柴5克芩4桂芍姜杏半厚苓草白前6或加桔梗射干;如此孩本平素汗多,就算上症如此,温药宜略减,芩加点量,此为3-6岁左右剂量,7岁以上,完全可以上方1.5---2--3倍剂量。如上症咳嗽白天严重,频率高,咳深,背无湿感,柴8芩6杏6桂芍5余6,加射干桑叶竹叶6;如上症咳则背有汗,或动则汗出而立咳,上方桑叶竹叶射干改为8-10克或再加知母芦根;如上症咳嗽急促而喘或咳嗽时偶有哮鸣音,背有汗,上方桑竹射芦根10炒葶苈子5--8克。如鼻塞,流涕,打喷嚏,晨起床时咳一阵,之后不咳,每天如此,宜桂枝汤加厚杏仁,如上症鼻不塞,只是鼻腔有分泌物,流涕打喷嚏,也是晨起咳一阵,宜柴胡桂枝汤加杏厚以调阴阳;或无鼻塞流涕打喷嚏,只干咳的,背部有汗,如平素喜流汗,汗非常多,舌苔白干的,建议直接用银翘散加杏厚,或小柴加半夏厚朴白前杏竹桑芦根,其咳更急促有喘的加葶苈子。或又有少数小孩每于夜晚1--3点咳嗽,鼻塞,白天不咳的,有表症用桂枝汤加厚杏白前半陈;无表症的,苓甘五味姜辛2夏杏汤或加厚陈皆5克,为寒证立法,此种类型少,一般是前医过用苦寒泻热药后,剩夜半干咳,其它时间,特别是白天不咳,数日不愈如此的用之。现举实例以明进退。

一小儿,5岁,咳嗽气喘一年多,反复住院、或门诊输液,屡治屡发,时年冬天,又咳嗽,来诊时,无鼻塞流涕等症,干咳,不急促,声音浅咳,间隔时间长,诊时无汗;于是我用柴胡10黄芩8桂枝8白芍8生姜8甘草6杏仁8厚朴8白前8射干8云苓6半夏8,取三付,服二次,其孩子妈来说,咳嗽厉害了,问我要不要输液,怕又喘起来了;我言道,先别慌,把孩子带来我看看。下午把孩子带来了。果然,咳嗽急促,声音深,明显从内部发出来,咳嗽一声接一声几乎不停,咳时呼吸急迫,偶有一丝哮鸣音,双肺闻不到干湿啰音,只是音粗。背部出汗,见状便知上方药太温了,我告诉其母亲,没事,加几味药放进去吃了就可以的,不需要输液,于上方加竹叶15桑叶15全瓜娄8知母15,服完咳止。当年冬天,又犯过一次咳,用小柴加桑竹知母芦根而愈;如今三年多,未在咳喘了。

一小儿3岁多,流涕打喷嚏,鼻腔分泌物多而有堵感,咳嗽,睡着不咳,白天夜晚皆咳,干咳,间隔时间约6--10分钟咳几声,稍动有汗,舌红苔少,用柴胡8黄芩6桂枝5白芍5甘草杏仁半夏厚朴生姜白前云苓各5桑竹叶各7,三剂而愈。

一小儿4岁多,近年来反复发作咳嗽哮喘,经常住院,刚出院,不久又病。经人介绍求诊于我,诊时咳嗽气喘,稍活动明显呼吸急促,双肺可闻及湿啰音,舌红苔少,背无汗,先于麻黄5杏仁10厚朴10半夏10石膏10甘草6炒葶苈子10二剂,服后,喘平,偶尔咳嗽,更柴胡桂枝汤加竹芦杏葶苈子三剂而愈;后此子一有感冒症状微咳,就用柴桂加减,未再复作哮喘。近年来,屡治小儿哮喘而不发作者比比皆是,今写此案例,望能有益于天下饱受哮喘之苦的儿童们,也不失功德一件。如学者细细体会,上方平喘之妙,配伍之理,结合我写的浅论哮喘,知哮喘之成因,明轻重而用药之不同,则儿童哮喘已不难矣。凡干咳,服药后,咳立有痰,病已减轻。

附小青龙汤解

仲景治咳嗽每于姜细味,今治咳反不用,为何?先圣治咳用姜细味者,皆治其太阴之本,湿气重,停饮,故温化寒饮治本。小青龙条文伤寒金匮皆有,一派辛温散发,其小青龙证:必背恶寒,或背冷如掌大,或背觉凉则咽痒咳嗽,或微喘(可以有发烧,但恶寒是必然有的)少汗无汗,或咳吐清稀泡沫痰,脉必紧有力,方可与之。内外寒饮的脉、证,证据确凿。若有其证,脉浮缓或细弦或无力等不见其脉,必去麻黄或减量而成桂枝汤加减法又或太阳少阴证而麻黄附子细辛法,金匮上有根本不足误用小青龙发散,出现変症而有救逆之法,示人小青龙汤之禁于虚人。故方后有加减示法。如今小孩,皆喜出汗,稍动则汗出如洗,阳气易散可知(经常吃西药感冒药发汗的原故,一吃就是数天)。外反易受风受寒,外有表,但里却是热而少水饮。故纯小青龙一派辛温发散不太适合现状。当然也有少数小孩是小青龙证,只是机率问题。故小孩咳嗽(特别是有哮喘病史的小孩),小青龙汤要谨慎,误用立发哮喘。即使用也要详细审查无误,或加石膏为佐或选厚朴麻黄汤。哮证喘非常轻的,俗称吼包的不在此列。真正哮喘,必喘重而鼻翼煽动或张口抬肩,不可轻试,余初学之时,屡用而遭败。后来方明白几种情况的鉴别要点。今写出,免初学重蹈覆辙。#我为中医药代言#

伤寒论实战应用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