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玄宗和肃宗的权力博弈,两道诏书表明玄宗权衡后的深思和退让

 白衣钱子 2020-06-24

谁能够想到蓬勃发展,对外不断壮大的李唐帝国会迎来内部的巨大危机。深受宠信的安禄山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发动三镇之边兵,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洛阳、潼关一战,西北名将大部倾覆,边兵伤亡殆尽,此刻惶惶不可终日的唐玄宗想到了是否要禅位于太子李亨,以此来逃避引发叛变后果的罪责,不过其对皇位对权力的贪恋还是让其打消了一闪即逝的念头。

玄宗和肃宗的权力博弈,两道诏书表明玄宗权衡后的深思和退让

一行匆匆逃离了巍峨庄严的大明宫,踏上了流亡的路程,终究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马嵬坡,唐玄宗尝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连带着最宠爱的杨贵妃也香消玉殒了!一代帝王,还是历经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靠血腥杀戮而登上九五宝座,曾励精图治而开创开元盛世的伟大人君,如今晚年因为昏聩而导致了帝国倾覆的巨大战乱,此时此刻本就愤懑自责的内心还要再次经历被逼迫威胁的局面,唐玄宗终究是独自扛下了一切。

马嵬驿事件一直就被认为是一场有心人主导的阴谋,杨国忠之死,禁军士兵被挑拨起来的仇恨,连忠心于玄宗的杨玄礼和高力士也不得不劝说主子顺应实势,一切的矛头直指玄宗,玄宗的威望降到了冰点。事件平息后,在扶风,太子被强留,结果双方分道扬镳,玄宗入蜀,太子北上灵武。

玄宗和肃宗的权力博弈,两道诏书表明玄宗权衡后的深思和退让

公元756年七月丁卯日,玄宗一行艰难的抵达了蜀中,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发布了一道圣旨:《幸普安郡制》,而他还不知道的是,早在发布诏书之前的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登基称帝,而玄宗则被遥尊为太上皇,面对这突然其来的消息,玄宗在思忖考量之后,终究是无奈的接受了现有的政治地位,虽然退居二线,但是玄宗立刻用一道诏书来表达了其对权力的贪恋和“被太上皇”的不甘,当然还有政治上的退让。

在逃到蜀地之初,玄宗的《幸普安郡制》是这样的:太子亨宜充天下兵马大元帅,仍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节度采访都大使,……南收长安、洛阳;……永王璘宜充山南东路及黔中、江南西路等节度支度采访都大使,江陵大都督如故……。

总的意思就是确立了以皇太子李亨为首的四王分镇天下,而皇帝从中平衡的格局。虽然此诏书受到了高适的激烈反对,可是玄宗还是坚持己见。背后虽然有着玄宗对权力下放的思想,但更多的还是对太子的钳制。

玄宗和肃宗的权力博弈,两道诏书表明玄宗权衡后的深思和退让

结合现实以及诏书中的内容,我们不难猜测出玄宗的具体用意!分封制度会引起的权力纷争,对于这个靠政变而上位的铁血帝王来说不可谓不清楚,可明知却还要有意为之,实在是因为安禄山叛乱给他带来的打击太大。

如此信任,却携三镇而叛,让得唐玄宗对边镇将领持怀疑猜测的态度,狼狈逃窜,玄宗且已年老,精力不济,他不再能够处理烦扰的国政,况且战乱波及天下,要对群臣和平叛诸多事宜予以协调,多年懒散怠政让其不再胜任,综合来看,自己精力有限,将领忠贞难辨,也只好退而求其次靠儿子们来当任平叛的主角了,即使会为以后埋下祸乱的种子,也顾不得许多了,毕竟都是李氏一脉。

那为什么冥冥中的布置,虽然以太子为首,却是各自为政呢?

其实很简单,玄宗一直对帝王权力都是及其痴迷的,在过去他都是以各种人物来对太子进行掣踵,尽量不让其羽翼丰满,储君和帝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政治上看似同盟的对立,防患太子势力的过于膨胀是历史给予出的经验。

玄宗和肃宗的权力博弈,两道诏书表明玄宗权衡后的深思和退让

当然,马嵬坡兵变以及接下来的分道扬镳,在事后,这可能都令玄宗闻到了阴谋的味道。过去玄宗无上权威,圣人之姿,太子唯有俯首,可是此次却是玄宗威望日降,政治地位暗地里搞不好也是备受指责,此时是宜静不宜动,况且今李唐有难,皇帝还需要靠太子来收拾旧山河。自然也需要防患其在平叛中坐大,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其他皇子进行掣踵,平衡之下,玄宗还是不至于日后过于被动。

本来一切都按照玄宗的设想行进,可偏偏到八月十二日,太子灵武登基的消息传来了,皇权易位,玄宗的内心绝对是震惊莫名的,不过思虑再三后,他毅然选择了退居二线,且发布了一道诏书。

这里有个疑点,为何贪恋皇权的玄宗会选择“被太上皇”呢?

被动一向都不是玄宗的风格,不过圣人也得顺应时势。从灵武登基就可以看出,这绝不是性格软弱且平似如履薄冰的太子所能布置的,李亨登基绝对是得到了朔方军上下文武一致的拥立,以李亨为核心的利益集团已然形成,玄宗的作为已经不得民心,肃宗的崛起是众望所归,民心所向,在此危难之际,玄宗的话语权和政治重量不见得就能左右肃宗核心集团。当然,两个对立核心的李唐政府更会导致内部的相互倾轧,到时不过是亲者痛,仇者快,所以为了能早日平叛,玄宗面对李亨登基的既成事实,权衡之下也只能退一步。

玄宗和肃宗的权力博弈,两道诏书表明玄宗权衡后的深思和退让

八月十六日,《令肃宗即位诏》被颁布了,这份诏书内容:且天下兵权,制在中夏,朕处巴蜀,应卒则难,其四海军郡,先奏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皇帝处分讫,仍量事奏报。寇难未定,朕实同忧;诰、制所行,需相知悉。

从上可知,玄宗在法理上予以承认肃宗登基事实的肯定,这是为了团结所有李唐力量,防止内部两个政权被有心人利用,也算是对自己过错、罪责的让步,同时也在抓取权力,不愿彻底撒手,这也表现了其强烈的权力欲。

不可否认,玄宗的确是晚年昏聩,一手导致了安禄山的叛乱,这苦果终究以众叛亲离而独自默默舔舐,一个高高在上,艰难爬上帝位且开创盛世的帝王一朝错而滑落九幽,行在这权力关口,任谁都不会如此轻易舍弃皇权,他能够在知道肃宗登基后,适时的收回三王分镇的决定,承认肃宗统治,说实话也算明智之举了,而他的小心思,也是可以理解的。

玄宗和肃宗的权力博弈,两道诏书表明玄宗权衡后的深思和退让

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自从玄宗承认肃宗登基事实之始,帝国子民已经看到了他们真正的精神领袖绽放的光辉,从那一刻,玄宗的开元、天宝已成为过去,至德才是所有帝国的文武,上下一体的追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